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我们一起摇太阳》
苦难底色的人性之光
文章字数:2,392

  《我们一起摇太阳》是韩延导演“生命三部曲”的终章,该片根据纪实报道文章《最功利的婚姻交易,最动情的永恒约定》改编,通过讲述两个身患重症的年轻人吕途和凌敏的故事,歌颂生命中的坚韧与乐观拼搏的精神,肯定人际交往中最高原则——利他原则,表达了拯救别人即拯救自己的观念。
  影片开始通过尿毒症晚期患者凌敏的自述以及就医、吃喝等诸多日常生活画面,将重症患者的现实困境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患重病,她每天过着无比细致且小心的生活,吃肉需要先焯水,喝水需要先测量,吃药时间精确到每分每秒,很多时候只能通过吃柠檬片缓解口渴,因为一口水、一口饭、一口菜都可能要了她的命。她每周必须做三次透析治疗,一次四小时,手臂布满淤青。为了活着,她租住在离三家医院都很近的破旧小区,不断奔波在医院进行透析,苦苦等待遥不可及的肾源。吕途患有脑瘤,曾经接受过开颅手术,这不仅对他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还导致了他的性格和行为举止与常人有所不同,显得有些憨傻和古怪。两个社会底层苦苦挣扎在生命无常带来的苦难里。
  凌敏和吕途的相遇源于一次“生命接力”的约定。他们的关系最初是一种功利性交易——凌敏在肿瘤患者群中发出“征婚征肾”,希望在对方离世后获得肾源,并照顾对方的家人;吕途为了有人在自己死后照顾他患病的母亲,接受了征婚。在这段关系中,两人均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带有利己性。身处社会底层的他们生命岌岌可危,有此种需求也无可厚非。显然导演目的是呈现人间的真情、善良与美好,于是,事情就不止一场交易,交往中利己原则也被否定。
  首先是凌敏后悔了,吕途误认为是对自己的考核,穷追不舍,两人之间摩擦不断。正是在两人不断的冲突中,双方才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彼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凌敏逐渐发现吕途的好:他会在她饥饿时默默递来零食;他看到她疼痛时也会露出痛苦的表情;她住院时他负责帮忙搬家。吕途用自己一言一行表达了自己的关心,最终感动了凌敏。两个年轻人面对死亡,惧怕却也无奈。当凌敏收到医院有肾源消息后,吕途冒雨骑车送她到医院;当他看到凌敏因为再一次失去肾源而强装镇定时,他再一次提出了结婚,需要被他人拯救的吕途在尝试拯救凌敏。他们的关系从最初的功利交换逐渐转变为对彼此的爱,这段爱情与所有其他青年男女的爱情一样真诚,却又有着不同,毕竟,一方在依赖另一方面的离世延续生命。
  在吕途拒绝治疗这一点上,这段爱情经受了考验,两人的交往关系发生了变化。吕途既不想浪费母亲的养老费,也想把肾源留给凌敏,他选择放弃治疗。吕途的放弃意味着凌敏拥有了活命的机会,但凌敏同样选择了拒绝。在生死之间如何选择?这是对人性的一次严峻的考验,两人的拒绝都意味着放弃自己,延续他人的生命。为对方牺牲自己,这是他们的关系从利己原则转向利他原则的重要标志。最终,吕途接受治疗醒过来,凌敏继续等待肾源。
  电影通过展现人际关系之变,让观众思考在面对生命挑战时,人性的光辉和爱的力量。爱是暴雨中的一把伞,对于尿毒症患者而言等待肾源是坚持下去的希望,在凌敏最无助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会跟她说“别丧!只要意念不倒,太阳总有一天会被摇醒的”。他脑瘤复发,想放弃治疗时,他说“我是想把再来一瓶的机会留给你”。这种基于现实的描绘不仅使微观且沉重的情绪表达在观众面前展开,也引发了对社会医疗体系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影片中,凌敏在寻求肾源视频时的无奈与坚持,吕途在面对死亡时的乐观与勇敢,无不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中“以小见大”的特点,通过个体的经历反映更广泛的社会现实。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典型的“相遇—冲突—和解”模式。凌敏和吕途从最初的误会到最终的相互理解与扶持,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两人之间逐渐深厚的感情,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在文学理论中,这种叙事模式常常被用来探讨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我们一起摇太阳》通过这一模式,成功地将两个边缘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观众在他们的故事中看到希望与光明。
  此外,影片的象征手法也值得关注。标题“我们一起摇太阳”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表达,太阳代表着光明与希望,摇太阳则象征着在困境中奋力抗争、不放弃的精神。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意象,如凌敏和吕途在山顶摇动太阳的场景,不仅强化了这一象征,也将影片的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每一日太阳的升起可以让病人都有“再来一瓶”重新开始的希望,让生命再次迸发出蓬勃的力量。整部影片泪中带笑,笑中带泪,仿佛在用笑容来掩饰伤病的痛苦,可全片都仿佛嵌着天光亮起的底色,乐观且自然的发展。
  从情感表达上来看,这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让观众在泪光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女主角活得像一个牛油果,有坚实的内核,不会被自身的疾病或一次意外打倒。她和中介吵架的画面我不由落泪,苦苦挣扎的她所求的不过是尊重。重疾或者癌症的体验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稀少性就会让她们在生病时都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带着病痛和久治不愈的委屈,就像带着一个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犯病,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电影中的主角们后来都放下了彻底治愈的奢望和幻想,学会了感恩和接受。在身体还不错的时候,就像正常人一样谈恋爱结婚,享受生活,出门工作等。当发觉病痛到来的时候,就耐心等待煎熬的时刻过去。在她们看来每次大病初愈后的平静,都是生活赐予的恩惠。其实,生病亦是我们重建自我关系的契机。只要好好地生活,不是总想着“我有病”,就能从“与疾病做斗争”这个牛角里钻出来,过上正常的生活。生活中每次挫折都是一个让自己改变的机会。希望我们依然热爱着世间万物,这同样也是这部影片的内核。
  电影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重症患者的生活,以典型的叙事模式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以象征的手法传达了生活的希望。这部影片让我们在苦难中看到了爱的力量,也让我们相信,如果太阳没醒,那我们就把太阳摇醒,把苦难写成一首诗。
   冯敏越 吴妍妍
发布日期: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