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谚谣中的关中冬至习俗
文章字数:2,599

  冬至是一个“承前(冬)启后(春)”的日子。民谚曰“冬至阳生春又来”,就是说寒冬把太阳驱赶得很遥远,到了冬至这天太阳公公就会想起北方苦寒之地曾经日日夜夜跟自己为伴的下界芸芸众生,马上扭头回来,使气温慢慢回升,天气渐渐变暖。
  冬至日表示进入严冬。《周礼·春官神仕》曰:“以冬日至,致天地人鬼。”目的是祈求消除国中疾疫,减少灾异,减少饥饿和非正常死亡。唐·元稹《咏廿四节气诗·冬至十一月中》云:“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意思就是说冬至,阴阳二气交替之时,阳气开始回升。在周朝,那可是“过年”的日子。按照古时岁星纪年法,木星称之为岁星,到了冬至,昭示着木星走到地球的最北端,而太阳则运行至地球的最南端。古代皇帝们都会在冬至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而且是载歌载舞、开筵相庆。举国上下同食馄饨,以开启混沌。举国百姓共同欢呼国之有道,就在此时,又有谁还敢挑起征蕃戍边那些事!
  冬至后开始“数九”,是黄河以北百姓尤其是从事农业生产群众的生活习俗。而现存最早的《数九歌》据民俗学家研究,当属敦煌文献中的《咏九九歌》,其诗云:“一九冰头万叶枯,北天鸿雁过南湖。霜结草头敷翠玉,露凝条上撒珍珠。二九严凌彻骨寒,探人乡友觉衣单。群鸟夜投高树宿,鲤鱼深向水中攒。三九飕流寒正交,朔风为箭雪难消。南坡东地固荒坝,往来人使过小桥。四九寒风不掩心,鸟栖犹自选高林。参没未知过夜半,平明宸在中天心。五九残冬日稍长,金乌掩映渐近堂。堆报学生须在意,每人添诵两三行。六九衣单敢出门,朝风庆贺得阳春。南坡未有功犬来先问北阳存。七九黄河已半冰,鲤鱼惊散滩头行。喜鹊街柴巢欲垒,去年秋雁却来声。八九莫藕应日生,阳光如云遍地青。鸟向林间催种谷,人于南亩已深耕。九九冻蒿自合兴,农家在此乐轰轰。楼中桅下黄金杆,平原陇上玉苗生。”
  民国及其以前冬至节前几天,关中乃至全国城乡所有学校的校董都要率领家长及学生,端上盛有四盘菜、一壶酒、一只酒杯的方盘,提着馒头、鲜果、点心等到学校慰问老师,大家在孔圣人像前行跪拜礼并称颂先师孔子。旧时,关中各地还有立冬日“贺冬”或称“拜冬”的习俗。届时,有孩子上学的家庭要给教师送礼,徒弟要给师傅送礼,既有感谢老师、师傅辛勤培育之恩德的意思,也有希望老师、师傅多加关照、多多给予更多指教之意,尊师重教的淳朴乡风可略见一斑。
  过去,关中民间都有冬至日上坟祭祀的习俗。户县、武功、扶风称冬至为“鬼过年”,届时要给已故的亲人烧化纸钱或送灯盏。传统文化讲究对亲人尤其是长辈“事死如事生”,认为冬至给已故亲人化纸送灯,亲人在“那边生活”就不受艰难。旬邑民间认为先祖亡灵于天寒地冻时节常常于晚间活动,所以每到冬至日黄昏,全家兄弟都要跪于坟前、姐妹跪于坟角,毕恭毕敬地叩头、上香。若是新亡至亲,儿女们还要哭祭一番,女儿边哭边吟唱:“哎——我的大(父亲或‘娘’)呀实可怜,生养女儿心操烂,为过日月力用完。撇下儿女离世间,你儿从此谁来管你女盼谁前来看?!哎——我的大(娘)呀心安然,女儿有心难报还,今送寒衣遮风寒,物料不好身上暖,儿女常常把你念!”韩城城乡于冬至日早上在自家门外烧“纸被子”,表示给已故先人“添棉被”。铜川市耀州区一带冬至日黄昏时分烧化纸钱祭祀祖先,当地谚语云:“冬至黄昏年夜半,十月一日猛想起。”即指不同节令有不同烧纸钱的讲究。各地约定成俗的是,冬至日出嫁女在烧化了纸钱和寒衣后必须当日返回婆家,不能在娘家过夜。此举一方面令人觉得出嫁女子有对娘家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激,又让人感到女子与婆家人尤其是丈夫关系亲密、一家人感情深厚。
  在饮食习俗方面,冬至日关中各地城乡都有吃饺子,因为饺子与人耳相似,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冻耳朵”的说法,近年来,西安等城市的饺子馆每逢冬至日常常宾朋满座。传说名医张仲景每年冬至日施舍面皮包药、形似饺子、可以煮食的“祛寒饺耳汤”以防民间冻耳疮。西安市长安区冬至日有吃豆腐脑的习俗,据说,是日吃了豆腐脑不冻手脚。常言道“十里乡俗不同”,与长安区相邻的西安市灞桥农村过去在冬至日则流行家家户户都吃“糊锅馍”。传说这与女娲补天有关。据说当年女娲娘娘虽想出了炼五彩石补天补地的办法,却没有办法将石头与天和地粘合在一起。眼看冬天到了人们冻得瑟瑟发抖,后来有神仙给女娲娘娘托梦,指点说五谷中稻、黍、麦捣碎后熬制,可以做补天补地石的粘合剂,于是在冬至这天,老百姓家家埋锅架火熬浆糊粘石头,为女娲娘娘补天补地做后勤工作,终于将天地补齐整,太阳也慢慢的照耀到了人间,大地也就恢复了生机,人们又开始安居乐业了。所以冬至这一天就成了是补天补地的日子,在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糊锅馍”。“糊锅馍”的做法是先烙上一两个锅盔(麦面饼),切成两指长、一指宽的条儿,配以豆腐、萝卜、黄豆、黄花、木耳、粉条、葱、姜、鸡蛋等,有时还加上点儿肉丁儿或者大油炒在一起,然后锅内添水烧开,将切成条状的锅盔拌上面粉倒入翻花浪滚的锅里搅拌,再将炒好的菜一起烩在锅里。出锅后的煮馍五颜六色,红的胡萝卜丁、辣椒角儿,黄的黄豆、黄花儿、姜末、蛋黄儿,白的豆腐、白萝卜块儿、鸡蛋清,黑的木耳,绿的葱花儿,青色的粉条,在粘稠的面糊中与面目全非的锅盔条儿在大老碗里争奇斗丽,荃香四溢,勾人肚子里的馋虫倏倏倏地上蹿。这“糊锅馍”其实是有寓意的,五色象征的是五彩石,锅盔馍条块象征的是石头,粘稠的面粉汤汁则象征着补天补地的粘合剂。民谣曰:“吃了糊锅馍,日子快活过。补天又补地,提神又补气。”据说吃了此饭补天补地补身体及各种亏欠,保证来年收成好,并可使手脚不冻伤。
  过了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关中民谚云:“过了冬至,长一枣刺;过了腊八,长一杈把;过了年,长一椽。”关于冬至的民谚还有“冬至不过不冷,夏至不过不热”“冬至前,不结冰;冬至后,冻破钟”“冬至雪茫茫,来年粮满仓”“冬至一阳生,阳气往上升”,等等。因为冬至日就入九了,于是还有民间所谓的《九九歌》云:“头九暖,二九冻破脸,三九三,冻破砖,四九四,把地冻得格吱吱,六九半,冰消散,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八十一,老汉顺墙立。”由于冬至日“交九”,进入一年里最冷的时期。过去,关中农村和城里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家为了记住日子到了几九第几天,往往自制《九九消寒图》来记载,如画素梅一枝,花开九朵,每朵九瓣,自冬至起日染一瓣,梅花红遍就是“九尽花开”了。
  白来勤
发布日期: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