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憨仲
文章字数:1,641

  现身于唐太子墓的壁画《观鸟捕蝉图》,是一幅特别珍贵的美术佳作。画面用无声的语言,诉说出宫女们寂寞无聊和渴望自由的心情。画家神笔将三位妙龄少女的姿态表情,凸显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弥漫着一种优雅静谧的格调、恬淡自然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截取捕蝉画面,与之关联的镜头浮现眼前。
  蝉者,俗称知了,海咦、蛣蟟、爬杈、梢钱等。其家族庞然,遍布广泛,种类繁多,约计两千有余。且不言异域品种,华夏之云南秃角蝉、台湾端黑蝉、山西姬蝉,以及草蝉、斑蝉、薄翅蝉,龟纹、秋蝉、黑翅蝉等。不仅色泽各异,红绿黑赫,体型亦是大小不一,迥然不同。通常不过寸余,王者展翼可达20厘米,可谓巨矣。
  蝉的生命极其短暂,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虽然短暂,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无不以诗词歌赋对其歌咏,赋予极大的生命力。既有《春蝉》《夏蝉》,亦有《秋蝉》《寒蝉》,俱借蝉之形声意境,以不同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怀。陶渊明的“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李商隐的“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王维的“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语,恰如曹丕所言“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之精句,更是把蝉的深刻内涵推到了极致。
  儿时,常以夏晚捉蝉幼虫为乐,乡语“摸知了猴”或“梢钱龟”。趁其没有金蝉脱壳,用沸水烫毙晾干,以油烹之或成串烤之,无不香酥可口,别有风味。其实,食蝉并非今人专利,西汉礼学家戴圣在其《礼记》中就有食蝉的记载,当时蝉不仅是一般布衣平民的食品,也是君王贵族筵席上的名肴佳馔。
  蝉不但与蚱蜢、豆虫、蚕蛹、蝎子等昆虫一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蝉蜕还富含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等,有一定的疗疾功效。《本草纲目》说:“蝉,主疗皆一切风热症,古人用身,今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溃疡风热,当用蝉蜕。”因而,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
  蝉虽然貌不起眼,除却它的药、食功能外,它所蕴藉的文化内涵也不容小觑。成语典故林林总总:噤若寒蝉、蝉喘雷干、蟹匡蝉緌、功薄蝉翼、蛙鼓蝉鸣、寒蝉凄切、金蝉脱壳、貂蝉满座等等……无不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至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的寓意,无不含着令人咀嚼不已的哲思。
  憨某常卧田亩,以乡野为伍,诚为粗人。除却梅月的摸龟、粘知了的美食贪婪,哪里有听蝉、悟蝉的情趣呢?寻个火辣辣的正午,约好友一二,拽扯三五马尾毛,或找一团胶脂,长杆兵器成为捕获鸣蝉的利器。平心静气地“套”,小心翼翼地“粘”,具会成为铁锅里的解馋之物,得到父辈们的夸奖。收获的丰盈,似乎是聪明智慧的代名词。每每这时,心里总是美滋滋的。远离了乡村,似乎也远离了蝉的世界。不过,虽说少了些儿时的童趣,却多了些许成年的思考。秋天蝉的嘶哑叫声,难道是生命将尽的哀鸣?
  诚然,蝉的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有生之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它却要在土中孕育17个漫长、黑暗的年头。它没有怨言,反而更好地珍惜生命,用最完美动听的声乐灌满整个夏季,让世间都感到了它的存在。看来生命无论短暂与否,只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何必计较时间的长短呢?
  蝉之生命诠释,如长缨在手的终军、军事天才霍去病、著名神童曹冲、“初唐四杰”王勃、民族英雄夏完淳……他们最大的不过24岁,最小的仅仅13岁,至今妇孺皆知、千古流芳,又有谁能说他们的生命短暂呢?人之生命死亡有三:肉体死亡、社会死亡、精神死亡。正如诗人臧克家《有的人》所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深信:虽然他们英年早逝,他们的精神之光,却是万古千秋永不熄灭的。由此看来,“蝉之声音”嘹亮了整个世界,“蝉之崇拜”深入民族魂魄,和着曹植“皎皎贞素,侔夷惠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的《蝉赋》声,“至洁之虫”的文廉、俭信、高洁、清远品德,于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弥漫开来。
  树上的蝉,让我仰视终生。
发布日期: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