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渐渐消失的卖报人
■ 高小平
文章字数:1,699
  在黔南之北的一个名叫龙里的小县城,这里空气清新,社会安静祥和,人们勤劳善良,他们惬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人们每天都忙忙碌碌,行色匆匆。街市上的小摊边,有的人拿着早餐边走边吃。不一会儿的功夫,街上就只留下了他们远去的背影。
  雨过天晴,街道显得清新脱俗。在街道上行走,难免遇到几个熟悉的人,大家相互地寒暄几句,便匆匆离开。
  每次回到母亲家,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段,我都会伫立在窗前,等待一个熟悉的身影。他佝偻着腰,一瘸一拐地总是在那个时刻出现在我的视野中。老人瘸着一条腿,步履蹒跚,手中捧着一摞报纸,沿街叫卖。我赶紧下楼,在马路边等着他。他颤颤巍巍地来到我面前,递上一张《贵州都市报》或者《贵阳晚报》,我也将一元钱交到他的手中。离别时,他还不忘说上一句“谢谢!”。
  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县城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道路笔直,高楼林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冷淡,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互不相识。一进门,铁门一关便万事大吉。
  亲戚邻里渐渐地疏远,只有过年时偶尔的走动。才捎带着那是亲戚的信息。
  每年回到家乡来看望父母,陪着父母唠唠嗑,绕膝床下,享天伦之乐。
  也许是习惯使然,每次我回到县城看望父母,母亲总会把整个月的报纸整齐地码放在我的书桌。她总是说每天都看见那个卖报的人,不自觉地要买一份报纸。等我回到家中,去浏览那些报纸的页面。而我每次从外地回到家中,也是习惯性地都要走出家门。站到马路边,翘首以盼,那个熟悉的身影。当远远看到那一瘸一拐的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心中既窃喜又酸楚,终于可以买到一份报纸,这中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牵挂。
  老人名叫孙贵军,家就住在县城里头,姊妹几个就他有残疾。从小就丧失了许多天性,也失去了很多童年的乐趣。为了养家糊口,身体残疾的他做不了什么重活,就选择了卖报这个行业为生。身残志坚的他,这一卖就是几十年,从很多人都在卖报,到如今,整个县城就他一个人还在坚持卖报。虽然入不敷出,(作为残疾人,国家还是发放了相应的补贴),但他还是把这个卖报作为事业坚持了下来。世间的大事小情,在报纸上看到的,他都津津乐道地给人们讲述。并乐此不疲。
  他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却懂得把文化传播,坚持卖报风雨无阻,用他残疾的腿丈量着县城的土地。星星点点的报纸被他一张一张地售卖出去,就像一个希望的火种被传播。
  早晨七点钟,他从县城的东出口把报纸每天运下来,分发给各个售卖亭和饭店及固定的顾客。剩余的报纸,他就沿街叫卖。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在县城的小街道上,总是能看到他疲惫的身影。有时华灯初上,万家团聚之时,仍然看到他还走街串巷。
  人们感叹他的执着,但内心泛起酸楚。生活的不易,却不能压垮一个人的精神意志。
  曾有人问过他,“你觉得苦和累吗?”“当然,苦和累是肯定的,人一辈子谁不遇到困难和沟沟坎坎,只能坚强地去面对。”,他回答道。“过去科技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报纸作为传播工具,是人们的首选,那个时候卖报纸的效益还不错。”他边说边走。而现在每天他能够零售100多份报纸,每份报纸赚取五毛钱。由于报纸是批发来的,剩余的报纸是不可能退回去的,所以每天他都要卖到很晚。夜色阑珊处,风雪夜归人。
  最终,社会时代的发展,电子媒介的渗透,纸质的报纸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电视手机的流行,人们追求快节奏,导致报纸现在行情越来越不景气。孙贵军却说道:“虽然人们看报纸的越来越少,他们购买报纸,实际上也是在帮助我。即使只剩我一个人在卖报,我也要把这墨香和书香传递”。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80年代,在这样一个环山的小县城中,有吃酒打混的名人“暗老韦”,有捞鱼摸虾的高手“严顺科”,也有面目狰狞的“孙山山”,老人专门用来吓唬小孩的。谁家小孩要是不听话,大人立马会说道“孙山山来了”,小孩顷刻间不哭不闹,堪比灵丹妙药。
  这些人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孙贵军却是小县城中,人们钦佩的对象,每当看到孙贵军拖着疲惫的双腿,路人都会不自觉地上前去买上一份报纸。人们盛赞孙贵军这种笑对人生的心态,对于他这种不偷不抢不乞讨的精神,踊跃购买报纸这也是对孙贵军最好的赞助。
  一座城,因为了一个人,而燃起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的重新审视。
发布日期: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