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黄沙老街记忆
■ 肖勇勤
文章字数:1,560

  黄沙老街坐落于勉县城东约二十里,南邻汉水,与金泉隔河相望,因黄沙河流经此地而得名。据说黄沙河水迅猛时会携带沙粒而来,沙中含金,金为黄色,故而叫黄沙。据《水经注》记载:“黄沙水左注之,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黄沙地势开阔,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与此军垦屯田、研制木牛流马。然而,虽江山改容,却形迹依旧,黄沙走过千载繁荣,历史记忆却代代相传。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自成都到沔阳再到魏国疆域走的都是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给北伐后勤保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当时的两大难题就是种粮和运粮,籍于黄沙铎水下游河道地势北高南低,河汊纵横,滩涂密布,土壤肥沃,于是,诸葛亮选择了在黄沙军垦大生产,就近解决军资粮草问题。凭借铎水漂流俊木良材,大规模制作木牛流马,最终于公元232年完成了傲临天下的先进运输工具木牛和流马,将蜀军所需粮草运送至北伐前线。
  黄沙故城核心区域铸就八卦城,呈“丰”字形街区布局,面积约百余亩,上世纪六十年代,城墙被村民推倒填入城池,时至今日,在城南还散落着大量制作精致、形制特殊的石碾磨,因体量巨大就地掩埋于泥土,守护着诸葛亮粮食加工厂的昔日胜迹。徜徉在黄沙老街上,鳞次栉比的老建筑弥散着老街特有的韵味。在黄沙故城内外,随处都有三国时期的军事营垒和寺庙祠堂,检阅军队之黄家场子、驻军屯围之东营、西营,官员行经之千官巷子,牧马训骑之马道口,以及关帝庙、玉皇庙、鸡啼寺等,然而,岁月沧桑多半已经形迹无存,但故址原基村民却能随手可指。因有驻军屯田,所以城内也有军官家眷的住宅区域,伴随着城内人口聚集,也随处可见守望千秋的高大树木,这些椿树、拐枣树、柏树、板栗树、皂荚树一起见证着先人的过往,守护着黄沙的记忆,诉说着三国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千年来汉江之水屡屡暴涨,毁坏农田,阻断交通、淹没牲畜,百姓民不聊生。黄沙的地理位置紧靠汉江,也深受水患之害。数百年后的南宋抗金将领杨从仪等人效仿当年诸葛亮屯田之法,又在黄沙治江筑堤、兴修水利,曾派汉中守将杨政历时十八年治理汉江,修筑长堤,对已经废弃不用的八堰进行整修,灌溉农田五千顷,在黄沙等地增置军队营田四十四屯,民力减省、军粮充足,留下了千古佳话。老百姓评价杨从仪,说他“乃知义之贵,以勇得名,殉国而不徇私,怀义而不怀利。”为感念其恩泽,便在黄沙为其修庙立祠,千秋祭祀。因为杨从仪在家中排行老四,所以他的庙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杨四将军庙。这座坐落于老街最西端庙宇,现为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杨四将军庙的传说也被列入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沙不仅是一座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古镇,历代为兵家军需供给的储备之所,更是勉县革命旧址,中共陕南地下党组织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点燃了中国共产党在沔县的第一把火种,奠定了沔县党组织发展的基础,为地下党组织在中共陕南地下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1年,在中共陕南特委的指示下,沔县地下党第一次会议在黄沙老街的玉皇庙召开,并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后来党员人数由五人发展到了十四人,也是在玉皇庙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成立了沔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即中共黄沙第一农民支部。在玉皇庙的隐蔽之下,中共陕南地下党组织主持和布置了地下党的各项重大工作,创办了《沔报》《沔声》《沔民》等刊物,在群众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火种,领导农民抗粮抗捐,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
  历史遗迹如同一张旧网,提起任何一处,就会拽出一大片老旧的关联。“往事越千年,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千年之后的今天,一场史无前例的“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正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深入推进。国家富强在于经济发展,民族自信在于文化繁荣。希望黄沙这块文化厚重、文脉清晰的古老土地,能够有效利用其自身优势,让“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发布日期: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