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说“对联”
文章字数:1,398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一定的市场和地位。
在农村,过年“无论有钱没钱,家家都要贴幅对联”。一则对联纸是红颜色,图个喜庆,以烘托节日气氛。二是根据主人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抒发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
对联由来已久,溯其渊源,最早出现的当是春联,春联由“桃符”演化而来。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即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茶”、“郁垒”二字,或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之后,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代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可以说是春联的最早雏形了。
关于最早的春联产生于何时以及何人之手,有数种说法。目前最为人认可的说法是,最早的春联是五代的后蜀孟昶所作。主要的依据是《宋史·蜀世家》中的一段记载: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之命,撰写春联,孟昶认为辛联不工,就自题了桃符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便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时门户悬“桃符”就已经成为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廷、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而且,据有关资料证实,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允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的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说是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对文化的一大贡献。此后,尤其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穷。直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受到人们的喜爱而遍神州大地。
对联贵之于对,高在于雅,难就难在平仄,雅俗共赏上。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年过年,村里有人在二门子写了幅大写数字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额是“缺一少十”,把生活的辛酸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大门上写的春联全文只有“过年”两个字,上联是“年过年过年年过”,下联是“过年过年过过年”,横额是“年过过年”,因“年”与“难”谐音,把自己过年的难场和无奈,巧妙形象地影射与宣泄!
新寺村还没拆迁的时候,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几乎都贴对联。正月里走进村巷,一街两行,家家见红,给人的感觉是喜庆的世界,热烈的海洋。让我至今能记住的春联是“翻身不念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改革开放让国民经济发展插上了金翅膀,使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民群众在物质方面有了获得感,便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活,他们不仅用对联装饰节日和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在茶余饭后乐意研讨、欣赏独具中国特色的对联艺术,从中得到古朴典雅的精神享受。
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颇富雅俗共赏的艺术性。同心致远,向新生活,人民喜爱和需要对联艺术,对联装点着人民的生活。只要汉语汉字存在一天,对仗工稳、格律谐畅的对联就不会消亡。有变化的只是随着社会前进、时代变迁,对联的内容随着更新而已。
在农村,过年“无论有钱没钱,家家都要贴幅对联”。一则对联纸是红颜色,图个喜庆,以烘托节日气氛。二是根据主人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抒发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
对联由来已久,溯其渊源,最早出现的当是春联,春联由“桃符”演化而来。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即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茶”、“郁垒”二字,或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之后,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代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可以说是春联的最早雏形了。
关于最早的春联产生于何时以及何人之手,有数种说法。目前最为人认可的说法是,最早的春联是五代的后蜀孟昶所作。主要的依据是《宋史·蜀世家》中的一段记载: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之命,撰写春联,孟昶认为辛联不工,就自题了桃符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便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时门户悬“桃符”就已经成为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廷、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而且,据有关资料证实,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允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的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说是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对文化的一大贡献。此后,尤其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穷。直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受到人们的喜爱而遍神州大地。
对联贵之于对,高在于雅,难就难在平仄,雅俗共赏上。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年过年,村里有人在二门子写了幅大写数字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额是“缺一少十”,把生活的辛酸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大门上写的春联全文只有“过年”两个字,上联是“年过年过年年过”,下联是“过年过年过过年”,横额是“年过过年”,因“年”与“难”谐音,把自己过年的难场和无奈,巧妙形象地影射与宣泄!
新寺村还没拆迁的时候,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几乎都贴对联。正月里走进村巷,一街两行,家家见红,给人的感觉是喜庆的世界,热烈的海洋。让我至今能记住的春联是“翻身不念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改革开放让国民经济发展插上了金翅膀,使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民群众在物质方面有了获得感,便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活,他们不仅用对联装饰节日和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在茶余饭后乐意研讨、欣赏独具中国特色的对联艺术,从中得到古朴典雅的精神享受。
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颇富雅俗共赏的艺术性。同心致远,向新生活,人民喜爱和需要对联艺术,对联装点着人民的生活。只要汉语汉字存在一天,对仗工稳、格律谐畅的对联就不会消亡。有变化的只是随着社会前进、时代变迁,对联的内容随着更新而已。
发布日期: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