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诚而温婉的生命记忆
文章字数:2,447

■ 李喜林
好的作品是用时光熬制成的,是岁月活出来的,如同醇香味美的麦子,需经过大自然的严寒和酷暑、阳光和雨露,又如同腊梅飘香,必须历经苦寒,才会香味沁心。读青年作家靳秀萍的文章,我一次又一次被她真诚的文字深深打动,沉浸在她的记忆世界里,感受着岁月的沧桑,感受着她玲珑剔透的初心和温婉如玉的情怀。
靳秀萍的散文是以真为前提的,她笔下呈现的乡村记忆、求学经历、执教札记,包括游记、文化散文以及既可当作小说文本也可当作散文文本的作品,都体现出一种扑面而来的真。这种真不仅仅是指物化世界,更体现心灵化层面,读者在阅读她的文字中会感受到内心共鸣与精神震颤。文学范畴的真,是心灵化的,是从芜杂的尘境进入真境意义上的那种真。没有对生活澄明的认知和理解,没有对自然人生充满善意和悲悯的情怀,没有一颗通透通灵的内心,很难有感知这种真并在文字中自然呈现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便将她的文字跟时下创作者们众多的文字区分了开来,并将她归类于注重心灵化创作的作家。
《伤痕》是一篇令我很感动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在乡村中学执教时误解过的一位后进学生的经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对该生的外貌只寥寥几笔,人物便活脱脱、逼真地站在读者面前。文章中写到了该生的迟到,在课堂上画画,匿名检举损坏公物的学生,写到班上同学对他的歧视,当然也包含作者作为老师对他的惯性偏见。这些细节以及作者的内心活动均透出一种少见的真实。也许对一些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会顺从于世俗的偏见,将这个学生一直误解下去。但作者有一颗真诚温婉的心,能从班长博的神情中捕捉出其内心的真伪,能从撕掉画的瞬间体悟出对学生的伤害,能在关怀这个学生的贫困家庭和生活挣扎中更关怀其生活命运,并对自己的内心进行灵魂拷问,由此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痕。
好的散文,文字是会直击人心的,是会充满力量的,《伤痕》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作者记忆的痛点,也是社会层面的痛点,但如果没有一颗纯净敏感的内心,没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温婉情怀,文章是很难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的。
《油中三味》和《父亲的粮仓》两篇文章,可看作最能体现靳秀萍散文精神世界的作品。前者写母亲在案板上不慎打倒菜籽油瓶,油顺着案板漫流,母亲的惶急,一家人的惶急,由此差点酿成的父母之战,那瓶油是生产队按工分分给她们家半年的食用油,对于八口之家该是多么珍贵啊!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独特的视觉、味觉和嗅觉。“我喜欢嗅热油泼在红辣椒面上的气味,清油、辣椒一相逢,随着一声‘嗤啦’,清油的浓香和辣椒的辛辣快速交融,温婉和刚烈两个灵魂碰撞出香气四溢的气味,那气味能香遍半个村庄。”菜籽油的香味升腾起来了,对油的无比喜爱和渴望衬托和加剧了这一事件的气氛,母亲的惶急和忙而不乱,应对父亲可能发怒的措施,在漫溢着香味的情境中自然而生,读者随着一连串紧张而悬起的心又稳稳地落下来。不长的篇幅里,母亲操持家庭的干练和智慧跃然在字里行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由此勾出生活艰辛反而被油的香味浸润得充满暖意和诗意。
《父亲的粮仓》这篇文章,对父亲的刻画同样惟妙惟肖,父亲“将当年新晒的麦子扛到楼上去,在年幼的我看来是一项异常巨大而艰辛的任务。从晒场拉回的麦子,父亲将一袋分成两袋,母亲将袋子从底部用力托起,父亲牙关一咬,额上青筋条条暴起,他用力一甩,半袋麦子就稳稳地落在肩上,再一级级爬上吱吱呀呀作响的木梯。梯子有两米多高,父亲一手扶着梯子,一手拽住肩上的麦袋,踩在梯子上的脚微微地在颤抖。一会儿,就听见倾倒麦子的哗哗声。年幼的我只记得当时父亲整个背心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身上更是不用说了。”“几十年过去,父亲背粮食上楼的身影却从不曾忘记。借着房檐和楼梯口射进来的一点点光亮,我看到了一个负重者佝偻着身子,从楼梯口一步一步地挪过来,那情那景异常清晰,那背那影艰辛而倔强。当时,我看不到父亲的面容,却清晰地听到他粗重的喘息声,听到他每挪动一步楼板就发出咚咚的巨大回响,年幼的我真担心这楼会不会突然垮塌。我感到整个楼似乎都在晃动。哗啦啦,直到听见倾倒麦子的声音,我紧绷的心才稍稍松弛了一点儿。父亲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汗水,顺势一甩,汗滴散落在楼板上。”
这种逼人的情境描写足以让读者的内心随着作者以及作者的父亲内心在猛烈跳动,似乎心扑腾在喉咙口,有着屏住呼吸从水底探出水面喘息的急促感和紧张感。对父亲艰辛苦难的零距离体验和触碰,让人惊心动魄。不难看出,成年以后的作者在对孩童时代的回忆里充满了细腻得纤毫毕现的温婉情感和天然母性。从作者情感的升华中,不仅能体悟出她心灵的成长和由此呈现出人性的纯美绣图,更能体悟出灵魂状态下情感的扩张和博大。时光的距离与情感的距离在文学中是相悖的,并不会因年代久远而远去,反而更真切,可触可闻,正如作者所言:生命的印记,有的印在墙壁上,有的印在指缝间,有的留在烟火中,它们会随着时间被消磨;但总有一些印记,印在瞳孔里、心扉上,烙在味蕾上,永不消逝。
靳秀萍的散文带着浓厚的体验色彩,把她这本选集中的文章篇什中串联起来看,就是一部个人的生命体验史、成长史和心灵史。她善于用非常生动的细节和情绪营造清晰的记忆镜像,不断地丰富和扩张她的散文世界。她个人的生命体验看似有逼人的现场感和非虚构的色彩感,但同时又有艺术纬度。如果不仔细品味,很难看出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散文也需要提炼细节,需要适度的虚构想象。换句话说,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要具备文学的审美,在创作过程中要从尘境进入真境,要从故乡地理进入情感和精神地理。靳秀萍的散文很好地实践了这个独特的散文精神。她个人的心灵史并不是孤立的,从中折射出强烈的时光云影,她生命的痛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时代的痛点,是与世态人心有着紧密关联的,所以,她的散文不是纯粹个人的生活记录,而是几十年以来社会生活嬗变的缩影,是心灵版的,有日月感、生命感和沧桑感。相信读者从她真诚而温婉的生命记忆中,能感受出她那颗近乎裸态的赤子之心,感受出她的文字带来的情感冲击和灵魂的洗礼。愿她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发布日期: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