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夜宿梨树湾》:限制叙事视角下的身份解密
■ 杨红玲 郭星
文章字数:2,334

  近日,由铜川陕西华原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夜宿梨树湾》荣获第三届陕西电影奖——最佳编剧奖,该电影以铜川照金薛家寨革命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游击队员为了保护重要药品与敌军、土匪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围绕“谁是地下党员”这一线索在一间充满江湖气息的客栈内展开,多方势力在此地汇集使人物关系和剧情走向变得扑朔迷离。不同于常规谍战片对人物身份的全知全能叙事,影片采用人物限制视角和不可靠叙事,不断制造身份疑点,让观众也深度参与这一智力游戏,与之形成交互式连接,通过层层解密出来,在递进式推动中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
  影片开场就以一场激烈的打斗场面向观众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并使之笼罩在紧张惊险的氛围中,紧接着镜头一转,聚焦在黄沙弥漫处的一间客栈,这里位于河西走廊必经之路,是来往商贩、土匪强盗和各方势力三教九流的汇聚之地,鱼龙混杂。在一阵阵急促的敲门声中,各方人物粉墨登场,以顺时叙事的方式逐一交代了人物的身份:长袖善舞的客栈老板娘江婉清和照金民团副团长侯德奎是主要人物,此外还有驴贩、谋求生计的樱子、卖布的商人、三嫂夫人和姜副官等次要人物。侯德奎在意识到门外来人身份可疑并接到上头指令时,对客栈进行封锁以排查谁是真正的地下工作者。此时,影片在一个相对封闭、隔离的空间中,人物内心的焦虑以及人物之间的紧张对峙在这一独特的空间中完全爆发了出来。镜头中室内环境昏暗冷峻的光影色彩和人物情绪变化相呼应的镜语语式,建构出沉浸感极强的叙事空间。此外平行蒙太奇的镜头手法将客栈外几股势力的发展按照线性时间分别呈现出来,荒芜险恶的自然景观富含地域特色,外部流动的时空变化和客栈内相对静止的状态形成强烈的张力。
  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中,每个人的身份和彼此关系都是通过他人视角和言语进行塑造的,观众只能通过单一的个体视角阐述画面进行“解谜”。伪军为了找出游击队员对客栈内所有人身份进行排查,侯团长认为最可疑的是自称卖布的商贩,他们说话吞吞吐吐且身上带有武器,在押解进房间时甚至发生了激烈的打斗,在“三嫂夫人”这一人物出场时对布贩的包庇似乎更加确证此前的定论,但打开押送货物时却发现是走私的烟土时,事件又回到原点。姜副官带着手下伪装赶过来,侯团长又将目光锁定在这两人身上,又苦于找不到确证只能在客栈内僵持着。直到客栈外伪军派手下假装接头人潜入接近老板娘、土匪势力接收到信号也向客栈进发时,情节陡然直转,手下假意向老板娘承认自己是接头人后引发了客栈伙计和樱子的猜忌,姜副官在夜晚被杀,每个人似乎都疑点重重,观众在这种快节奏的叙事下也会跟随影片画面猜测人物真实身份。
  在每个人的叙事过程中,导演采用特写镜头一一记录下各自的神情变化,一种微妙的情绪变化在影片氛围内暗流涌动,在善与恶的较量和生与死的斗争中,个人阐述都是以自身有利的角度出发,其叙事都是不可靠的,无法去分辨其中的真假虚实。次要人物的引导性话语也让寻查真相变得曲折离奇,驴贩为撇清关系随意指控、樱子为了赚钱指认伪装的手下,因此侯团长为了找到地下游击队员开枪射击了布贩和伪装手下,此后,三嫂和伪军势力被清除,但仍旧找不到真正的地下工作者。与此同时,在上述过程中,当侯团长询问夜晚间每个人的具体行动并记录时,客栈内的所有人开始言语推诿,镜头的俯拍和特写,将人物面部和肢体动作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沉闷的氛围带来极强的压迫感。
  在塑造人物时,导演采用消解脸谱化的方式,用看似善良老实的面相饰演反派角色,用看似奸诈狡猾的面相表演正派人物,直到影片最后时刻才将人物真正身份揭露出来,故事的真相也隐藏在前期细节真实的铺垫中。如侯团长在前期表现得非常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为了立功不惜发生武力火拼,好色虚伪,骚扰客栈老板娘和樱子,甚至在驴贩和樱子的故意引导下除掉了和他一个阵营的伪军手下,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深刻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将此人的虚伪愚蠢表现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也误认为这是此影片中的奸敌,担心地下工作者会暴露,直到影片结尾所有事情尘埃落定后,才发现侯团长就是地下工作者,前期的误杀、听信他人谗言都是将计就计,是为工作的顺利开展荡平阻碍;驴贩看似贪生怕死只想做生意的小商人,在混乱场面发生时趁机除掉了伪军,并且一直隐瞒驴槽中的重要药品,观众看到这里时仍会猜测此人是否是真正的地下工作者,但他实际是土匪势力安插在客栈中的重要棋子,只为了抢夺财物;樱子设定是在客栈谋生的服务员,看似贪财,并在结尾处带着老板娘珠宝首饰趁乱跑出,但却客观上起到了混淆伪军视线,为游击队员转移药品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由于影片结局的开放性,观众最终也无从确定樱子的这一举动是无心之举亦或是有意为之,只能梳理影片细节进行猜测。在这一惊心动魄的危险复杂剧情中,每个人物的举动都贴切当时时代背景下个人的阵营和立场身份,影片设置了完全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演绎。
  不同于商业谍战片的叙事模式,该影片采用了“一时一地一事”的叙事结构,在战争的后方战场上表现了敌我双方隐秘博弈的危险性,以及地下工作者工作的残酷性,是历史事件的微型缩影。通过对历史的书写,表达了个人生存与家园的共生关系。观众在“我所见即真实”的影片画面上对影片线索进行串联思考,通过对大银幕上演员的细微表情和肢体动作来揣测人物身份和彼此间的关系,深度参与了电影人物身份的解密过程。但真实呈现的细节并非全部真相,影片的镜头叙事高度克制,因而对人物身份抽丝剥茧式的呈现构成了该电影叙事进程推进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影片中的人物通过自身的动作和语言在观众的猜测中能够瞒天过海,既满足了观影者在探究真相过程中的审美快感,也实现了影片本身希望表现出地下工作者足智多谋、面对危险从容不迫的主题,从而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缝合。
发布日期: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