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突破类型 超越苦难
—浅谈影片《拨浪鼓咚咚响》的创新
文章字数:2,148

  影片《拨浪鼓咚咚响》在收获了中宣部2020年度电影精品奖、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后,又于近日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分量较重的五个奖项提名,最终拿到最佳儿童片的奖项。这是对这部小成本电影的最大肯定,也是近些年陕派电影的创新代表之作。
  虽然大多数观众看完后习惯将它归为公路影片或者儿童影片的类型之中,但它和传统的商业类型片又有些不一样,根据采访得知,导演白志强在拍摄了几部反映农村民俗生活的纪录片后,看到自己家乡陕北清涧有大量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失去家庭的成人、长期外出打工的农民。他下决心要拍一部以他们为主角的影片,通过自己熟悉的陕北农村故事,展现并思考故乡的现在和将来,所以他在采访中说到:“电影不只有儿童角色,还有苟仁、奶奶、白明明、村长、房东、小商贩、大量打工人群等等,这些劳苦大众就像陕北卯梁上那些荒草,一茬一茬的,不管它经历了冰雹、狂晒,还是洪涝,他到春天的时候会再次发芽,到秋天的时候再次死去,就是那么的默默无闻,他们不会诉说苦难,他们甚至会调侃苦难。”诚然,影片既没有绝对依赖故事类型的框架,也没有一味的诉说苦难消费苦难,而是在这些真实之上,尽量去超越,去展现更为复杂的人生,诉说更多的社会思考。
  影片以卖货郎苟仁开着破旧的货车在路上的视角拉开帷幕,视线从货车后座上看到的镜头是不甚平坦的省道,车窗前摇晃的旧拨浪鼓,听着有些年代感的广播,跟随着货车穿过隧道,走过镇子的菜市场,沿着不断盘旋蜿蜒的山间小路,最后来到了一处山沟里的村子开始叫卖货品,吸引来的是衣衫破旧,灰头土脸的留守儿童和年迈的奶奶……这一组镜头语言非常高效简洁,通过较多的长镜头和远景俯拍,虽然像极了纪录片较为简单纪实的拍摄手法,但传达的信息非常丰富:穷困的司机、破败的乡村,蜿蜒的山路,寒冷的冬日,贫瘠的黄土高原,再加上收音机里的08年奥运报道,这些镜头语言中的符号化指向也很明显,让观众很快联想到西部片和公路片以及乡村片。
  在这一系列镜头叙事和符号表达中,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也充满了象征意义——拨浪鼓,这个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小物件,它意义重大却又随处可见,早在先秦时代它的形制是青铜造就的礼器,后又慢慢变为乐器,再后来人们用更普通的材料大量制造它,从而走入千家万户,成为货郎的招牌,成为孩子们的玩具,成为我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这里出现的拨浪鼓就很巧妙地涵盖了男主人公苟仁身上的两个身份——卖货郎和父亲。另外,拨浪鼓也是故事发展的重要道具,贯穿影片始终。它是苟仁儿子的遗物,也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他每天看着它,想念孩子,埋怨自己,计划报仇。在和孤儿毛豆偶然相遇并度过一段时间后,他把拨浪鼓最终送给了毛豆,这也代表了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成了艰难的重建,毛豆也从此有了父亲的形象和关爱,两个人都有了人生的希望,互为救赎。至此,影片也通过两个普通的小人物来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主题——希望与救赎。
  虽然剧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各种苦难,但导演并没有刻意展现苦难,相反他的镜头语言始终克制而真诚,与穿着破烂,没钱吃饭,背井离乡,工程欠款等等这些物质上的苦难相比,精神上的无所寄托和生活毫无希望则更为可怕。
  他们一同在路上寻找、反思、吃了很多苦、但也有快乐、有感恩、有救赎,当所有的事情已经完成,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答案。近些年,国产公路影片和儿童影片在借鉴和融合之后有了更多的表达和探索,比如对于故乡的思考、对于寻亲的执着、对于自我的迷茫等等,这些作品从个人的流浪漂泊到不断寻找思考,再到最后的和解与圆满,体现了国产电影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不断努力和创新。
  影片中儿童的角色也完成得非常好,影片对于毛豆有比较多面的展现,使得他的形象丰富立体。他有偷偷进入货车的小聪明、也有最后换掉苟仁杀人尖刀的大智慧;他有将最后的5元钱给叫花子的善心、也有偷偷报复黑心司机的狡猾;他有细致观察苟仁的善解人意,也有在货舱里点燃烟花烧毁货物的调皮粗心。他一方面执着相信父亲还在人世,一方面也慢慢将感情转移到了苟仁身上。当他最后看到漫天为他而放的烟花时,他先是欣喜若狂高兴不已,又接着不由悲从中来放声痛哭。这些都打破了传统儿童角色的固有模式,让人不禁联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菊次郎的夏天》《闻香识女人》《天堂电影院》等影片中儿童或者少年的复杂角色。不同于一些电影将儿童角色刻画的相对单薄,往往过于单方面呈现儿童的善良、苦难、弱小,使得儿童角色只能附着于成人角色之上,就缺少使人印象深刻的银幕儿童角色。
  影片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也很有特点,两个孤独无依的人到底有没有呈现大团圆结局,可以留给观众以想象,这样的适度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观众可以继续展开镜头以外的想象和思考。其实两位主人公重新返回家园时,双方都已经超越了当初的自己,仿佛重生般有了精神的寄托和未来的希望。
  总的看来,影片在故事架构上,突破了类型的束缚,灵活借鉴了不同类型片的优点。在情感表达上,它并没有全部聚焦苦难,而是尽可能完整展现生活,深入挖掘苦难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战胜苦难,超越苦难。影片中有典型的西部和公路元素,极具象征的关键道具,较为圆融流畅的故事,非专业演员生动真实的表演,克制细腻的镜头语言。虽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部分转场的不够流畅,少量情节的拖沓等,但整体非常有创新点,是近年来陕派电影的上乘之作。
发布日期: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