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文章字数:2,073
2023年暑期电影众多优秀作品中,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最先掀起暑期档电影的观影热潮,并取得票房口碑的双双成功。电影通过艺术的创造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打破了时空的区隔,凝练出了超越时空的个体与共同体的双重情感共鸣。
一、个体沉浮所触发的人生感概
《长安三万里》的成功首先体现在电影叙事层面。电影采用了人物限制视角的叙事聚焦方式,让影片中的核心人物高适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给观众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轨迹。人物限制视角最突出的效果就是能够让观众带入叙事者的思想和情感,与之形成共情关系,而这恰恰是电影希望达成的效果。电影主人公兼叙事者高适家道中落,天资驽钝,却有执着的目标,并且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这一切通过高适作为叙事者让观众带入与他的共情,让每一个努力奋斗过或正在努力奋斗的当代观众产生了感同身受的体验。从一定意义上说,电影中的高适既是大唐群星闪耀的众多诗人中的一个,也仿佛是一个穿越到唐代的现代人,他带着现代的观众去到那个原本存在于理想与想象中的盛世大唐,让理想照进现实,也让观众看到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此外,高适作为叙事者以回忆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一生,这种回顾式的叙事方式本身就是从现在回看过去的时间次序,通过这样的叙事次序安排,高适与现代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进一步消除,电影的结尾当小书童问高适《河岳英灵集》为何没有收录杜甫的诗,高适似乎如现代观众知晓后事一样回答:“以后其他集子会收录的。”这一细节巧妙提示了高适与现代观众的相同立场。因此,高适作为电影的主人公之一,他的追求,他的奋斗,乃至他的失意与挫折最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高适的人生际遇,观众感概自我的人生起伏,其中也包含了人生的遗憾与伤感,那就是与友人知己李白的生离别与难相见。透过高适的视角,电影也为观众展现了盛唐气象的象征性人物——李白的一生。
二、自信奔放的审美底蕴所激荡的理想情怀
《长安三万里》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双主角模式,高适之外的另一个主人公是李白。李白的人生轨迹在影片中片段性呈现。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李白的一生并不陌生,而他在电影中承载的是与高适完全不同的角色功能。如果说高适代表着能够与现代观众共情的现实层面,李白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观众心中理想的化身。电影中高适对李白说:“你是谪仙人,要回到天上。我是世间人,我在世间徘徊。”就是这一构思的直接表达。
电影中的李白潇洒恣肆,自信奔放,承载着现代观众对于盛唐精神的想象,也是“诗仙”李白所具有的文化史意义。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化身在现实中遭遇着失败与困顿,这不是个人的失意,而是理想的蒙尘,在这个意义上所触发的情感体验就不是一种个体人生的感叹,而是一种较为抽象意义上理想难以实现的压抑。在此基础上,《长安三万里》借助动画电影独特的技术手段,将李白的名作《将进酒》营造出一个极具幻想色彩与浪漫美学的视觉空间,在整部电影现实主义的艺术基调下让理想主义的情怀以纯然精神性的方式获得了释放与突破,给观众以情绪的宣泄与审美的享受,从而成为电影最为成功的一个片段。可以说李白在这部电影中作为与高适相对照的形象而塑造,他是高适心向往之的知己,但是高适不能理解李白,高适与李白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理解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李白是盛唐精神的文化符号,唐王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想象的理想象征又凝聚在另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逻辑之中,那就是传承千年的“长安叙事”。
三、长安意象与长安叙事所代表的共同体想象
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认为,长安作为中国古代若干大一统王朝的重要都城,在历代学者与文学家各种类型的文本中被反复书写,共同构建起以“长安叙事”为核心的系统完整、代际传承、持续更新的大一统都城话语体系。隋唐长安城的建立,是“长安叙事”与大一统都城话语体系发展进程的高峰与里程碑,其最鲜明的标识之一就是国际化的都市,最鲜明的叙事特色之一就是它主导着欧亚大陆部分区域的政治与文化话语体系,是承载“世界帝国”想象与现实的核心意象。作为承载共同体理想以及作为世界历史与国际秩序主导性结构中心的话语意象,长安一直是一个从未消失的永恒存在,这一事实恰恰呼应电影《长安三万里》结尾,影片借高适之口说出的点题之语:“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正如康震教授的观点:“长安叙事”及与之相关的“话语体系的传承性、创新性、集成性、国际性及其世界性辉煌,使它成为古代中国叙事与话语体系的集大成与典型代表,成为推动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形成的重要力量,也成为构筑中国古代文明宏大历史叙事以及世界文明宏大叙事格局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长安三万里》作为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的第一部影片,其主创应当也是基于“长安”意象所承载的上述文化意义所作出的有意识的选择与再创作,影片中集中呈现了岐王夜宴,黄鹤楼题诗等反映盛唐气象与文化的人物与场景,而“长安”则是这些文化记忆最集中的符号化凝练。因此,电影《长安三万里》是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入千百年来长安叙事与话语体系的构建,为这一文化意象的丰富与发展贡献了新时代精神与思想的尝试。
一、个体沉浮所触发的人生感概
《长安三万里》的成功首先体现在电影叙事层面。电影采用了人物限制视角的叙事聚焦方式,让影片中的核心人物高适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给观众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轨迹。人物限制视角最突出的效果就是能够让观众带入叙事者的思想和情感,与之形成共情关系,而这恰恰是电影希望达成的效果。电影主人公兼叙事者高适家道中落,天资驽钝,却有执着的目标,并且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这一切通过高适作为叙事者让观众带入与他的共情,让每一个努力奋斗过或正在努力奋斗的当代观众产生了感同身受的体验。从一定意义上说,电影中的高适既是大唐群星闪耀的众多诗人中的一个,也仿佛是一个穿越到唐代的现代人,他带着现代的观众去到那个原本存在于理想与想象中的盛世大唐,让理想照进现实,也让观众看到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此外,高适作为叙事者以回忆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一生,这种回顾式的叙事方式本身就是从现在回看过去的时间次序,通过这样的叙事次序安排,高适与现代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进一步消除,电影的结尾当小书童问高适《河岳英灵集》为何没有收录杜甫的诗,高适似乎如现代观众知晓后事一样回答:“以后其他集子会收录的。”这一细节巧妙提示了高适与现代观众的相同立场。因此,高适作为电影的主人公之一,他的追求,他的奋斗,乃至他的失意与挫折最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高适的人生际遇,观众感概自我的人生起伏,其中也包含了人生的遗憾与伤感,那就是与友人知己李白的生离别与难相见。透过高适的视角,电影也为观众展现了盛唐气象的象征性人物——李白的一生。
二、自信奔放的审美底蕴所激荡的理想情怀
《长安三万里》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双主角模式,高适之外的另一个主人公是李白。李白的人生轨迹在影片中片段性呈现。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李白的一生并不陌生,而他在电影中承载的是与高适完全不同的角色功能。如果说高适代表着能够与现代观众共情的现实层面,李白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观众心中理想的化身。电影中高适对李白说:“你是谪仙人,要回到天上。我是世间人,我在世间徘徊。”就是这一构思的直接表达。
电影中的李白潇洒恣肆,自信奔放,承载着现代观众对于盛唐精神的想象,也是“诗仙”李白所具有的文化史意义。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化身在现实中遭遇着失败与困顿,这不是个人的失意,而是理想的蒙尘,在这个意义上所触发的情感体验就不是一种个体人生的感叹,而是一种较为抽象意义上理想难以实现的压抑。在此基础上,《长安三万里》借助动画电影独特的技术手段,将李白的名作《将进酒》营造出一个极具幻想色彩与浪漫美学的视觉空间,在整部电影现实主义的艺术基调下让理想主义的情怀以纯然精神性的方式获得了释放与突破,给观众以情绪的宣泄与审美的享受,从而成为电影最为成功的一个片段。可以说李白在这部电影中作为与高适相对照的形象而塑造,他是高适心向往之的知己,但是高适不能理解李白,高适与李白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理解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李白是盛唐精神的文化符号,唐王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想象的理想象征又凝聚在另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逻辑之中,那就是传承千年的“长安叙事”。
三、长安意象与长安叙事所代表的共同体想象
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认为,长安作为中国古代若干大一统王朝的重要都城,在历代学者与文学家各种类型的文本中被反复书写,共同构建起以“长安叙事”为核心的系统完整、代际传承、持续更新的大一统都城话语体系。隋唐长安城的建立,是“长安叙事”与大一统都城话语体系发展进程的高峰与里程碑,其最鲜明的标识之一就是国际化的都市,最鲜明的叙事特色之一就是它主导着欧亚大陆部分区域的政治与文化话语体系,是承载“世界帝国”想象与现实的核心意象。作为承载共同体理想以及作为世界历史与国际秩序主导性结构中心的话语意象,长安一直是一个从未消失的永恒存在,这一事实恰恰呼应电影《长安三万里》结尾,影片借高适之口说出的点题之语:“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正如康震教授的观点:“长安叙事”及与之相关的“话语体系的传承性、创新性、集成性、国际性及其世界性辉煌,使它成为古代中国叙事与话语体系的集大成与典型代表,成为推动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形成的重要力量,也成为构筑中国古代文明宏大历史叙事以及世界文明宏大叙事格局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长安三万里》作为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的第一部影片,其主创应当也是基于“长安”意象所承载的上述文化意义所作出的有意识的选择与再创作,影片中集中呈现了岐王夜宴,黄鹤楼题诗等反映盛唐气象与文化的人物与场景,而“长安”则是这些文化记忆最集中的符号化凝练。因此,电影《长安三万里》是当代中国动画电影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入千百年来长安叙事与话语体系的构建,为这一文化意象的丰富与发展贡献了新时代精神与思想的尝试。
发布日期: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