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一碗拌汤里的岁月滋味
文章字数:1,506
  秋风裹着细密的雨丝,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凉意。下班回到家,女儿早已下班蜷在沙发上刷手机,问起晚饭,只是含糊一句“没胃口”。我却不吃晚饭不行,虽然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胃里空着就像心里少了块东西似得,辗转难眠。这份对晚饭的执念,大抵是从年少时就扎了根。
  九五年,我去了渭北的老城里读师范。八个人一个宿舍,是那种上下铺的架子床。六点开晚饭,吃过晚饭七点便要开始晚讲,晚讲一般要持续到八点半,等回宿舍洗漱完上床也就九点多了。躺在被窝里天南海北的闲侃,不知不觉十点多十一点,肚子便开始咕咕叫,于是每晚轮流着派人去外面采购食物。轮到的同学裹紧外套,从被窝里钻出来,蹑手蹑脚溜出宿舍,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回锅巴、烧饼,或是热气腾腾的蒸红薯,我们便围着分到的吃食,在昏黄的台灯下吃得津津有味,那股子香,至今想起来都带着青春的烟火气。
  晚饭该做什么?我一边系着围裙一边思索。还是做点拌汤吧。说实在的,在我四十岁之前对拌汤这种面食是厌恶的,年少时这种粗糙的面食填满我的记忆。
  我上初中是在镇子里,由于离家远就在学校寄宿。父亲背着家里的麦子交到学校食堂换来饭票,我再用饭要在食堂就餐。那时早晚吃的最多的就是拌汤,那是我记忆里最潦草的模样,白花花的面疙瘩粘稠粘稠的,没有绿菜叶子,只尝得出咸涩的盐味,让人难以下咽。有时讨点油辣子搅拌一下,才有一点颜色,勉强着混饱肚子。直到近几年,胃开始时不时闹些小脾气,医生叮嘱要多吃软烂的食物,我才时常做些拌汤。
  厨房的案台上,还摆着中午剩下的烩菜,胡萝卜、青菜、豆腐炖得软烂。我从面袋里舀出适量面粉,加温水慢慢搅拌,直到面粉变成均匀的絮状。这是做拌汤的关键,面絮不能太大,否则下锅容易成疙瘩。锅里的水烧开后,我左手端着面絮,右手拿着筷子,边抖边搅,白色的面絮在沸水中翻滚。打一颗鸡蛋在碗里搅匀,顺着锅边缓缓倒入,淡黄色的蛋花瞬间散开,飘在面汤上,添了几分生动。配上烩菜,加点一盐,滴上麻油,撒上芝麻、红油和葱花,色香味俱全的拌汤便可出锅了。
  主食做好了,还需要做点配菜。从冰箱里取出冻好的荠菜团子。这是开春时母亲到野地里挖的荠菜,择洗干净,用开水焯过后挤干水分,团成一个个菜团子放进冰箱冷冻。先把荠菜团子解冻,切碎后放进碟子里,撒上盐、蒜末、芝麻,再浇上一勺滚烫的热油,“滋啦”一声,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厨房。
  主食和配菜做好了,我又从蒸锅里端出热好的蒸红薯和花馍馍,再洗一串水灵的葡萄,摆上两根香蕉,配上早晨炒的豆食,一桌简单丰盛的晚餐就备齐了。
  女儿凑过来,看着满桌的饭菜,笑着调侃:“爸,你这是不做则已,一做就‘糊弄’出一大桌,看着还挺香。”说着,拿起碗筷,盛了多半碗拌汤。我看着她小口吃着,想起自己年少时在宿舍里分享零食的模样,忽然觉得,食物真是奇妙的东西,它不仅能填满胃,还能串联起岁月里的点滴记忆。
  年少时厌恶的粗劣拌汤,如今却成了养胃的良方。曾经觉得难以下咽的食物,在时光的沉淀中,竟生出了别样的滋味。这就像我们的人生,年轻时总向往轰轰烈烈,追求精致与华丽,可到了一定年纪才发现,最踏实的幸福,不过是一家人,三餐四季,是碗里冒着热气的简单餐食,是家人围坐的欢声笑语。
  窗外的雨还在下,秋风依旧凉爽,可屋里却温情融融。女儿吃完拌汤,又拿起一块蒸红薯,边吃边说:“爸,下次你还做这个拌汤,比外卖好吃多了。”我笑着点头,心里明白,这碗拌汤里,不仅有食材的香气,更有岁月的味道。原来,所谓的养生,从来不是刻意追求清淡,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做适合的饭菜;所谓的幸福,也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家人围坐,共享一餐一饭的温馨。就像这碗拌汤,从年少时的潦草裹腹,到如今的精心烹制,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承载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张轩
发布日期: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