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山阳法院:十年“疙瘩”一朝解
板凳搭拢好“枫”景
文章字数:1,076
  “板凳搭拢好商量,各退一步心敞亮!”近日,商洛市山阳县法官镇大寺庙村的村委会院里,村支书老罗的一句话,把僵持10年的农村自建房纠纷给“说活”了。
  一纸合同生嫌隙 十年纠纷结“疙瘩”
  2014年10月,在大寺庙村原村支书朱某见证下,村民陈某与吴某签订《承建合同》,陈某以“包工不包料”方式,为吴某修建一栋二层16间的砖混结构框架楼。合同里施工范围、质量要求、如何付款,一条条都写得明明白白。
  次年12月,陈某刚把房屋主体框架搭好,吴某突然生病住院,那时候,吴某只按预算付了60%的工钱,剩下的一直没给。到2019年7月,吴某因病过世,这栋没盖完的房子成了“烂尾楼”,陈某的工钱也成了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10年间,村里、组里没少帮忙协调,可两边各说各的理,矛盾越积越深。
  2024年,陈某试着去法院起诉,还申请了财产保全,可后来又撤了诉;直到今年7月,陈某实在等不及了,再次起诉,把吴某的再婚妻子杨某、吴某和杨某的3个孩子,还有吴某跟前妻的2个孩子,一共6人告上法庭,要求他们付清剩下的8.7万多元工钱。
  找人难沟通僵 法官跑腿破“困局”
  案子刚到法官手里,第一道坎就来了——找不到被告。杨某等6人,没一个有登记在册的有效联系方式,之前案卷里记的杨某电话,打过去要么没人接,要么打通了一听是法院的,立马就挂。
  总不能一直耗着!承办法官“主动出击”,直接往被告户籍所在地大寺庙村跑。到了村里,法官找到村支书老罗。靠着村里的人脉网,老罗联系上了杨某,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说法院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为难人的,杨某这才松口,愿意配合。
   现场量房算明账 板凳搭拢好商量
  8月18日,约定好的调解日到了。办案人员、陈某、杨某一家,还有村干部,拿着卷尺就钻进了那栋“烂尾楼”。3层16间房,一间一间量,整整用了3个小时,才算把施工数据都定下来。
  回到村委会,调解正式开始。法官和村干部最后一起算出来,杨某一家实际该补15096元。陈某觉得“十年讨薪太委屈”,非要让对方多付5000元利息;杨某这边则说,房子主体到处渗水,得让陈某先修好。两边各不相让,杨某家几个亲戚起身就想走:“这没法谈了!”
  关键时候,老罗赶紧打圆场。于是,一群人搬到村委会小院里,法官和村干部当“中人”,陈某、杨某一家围着小板凳坐成一圈,就像平时邻里聊天一样,你一言我一语继续说和起来。
  最终,在两位村支书的见证和法官的引导下,两边终于松了口:杨某一家当场给了陈某13500元建房尾款,房子渗水的事儿自己解决,从此两清。
  承办法官感慨道,把“坐下来好好谈”的民间智慧,和新时代“枫桥经验”理念有机结合,再复杂的纠纷,在拉家常似的聊天里就化解了,这才是基层治理最接地气的“枫”景。 通讯员 王靖涵 李传宏
发布日期: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