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讲好文物故事随想
文章字数:1,269
  我是西安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近几个月来,通过在西安博物院的实习,我对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讲好文物故事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知。
  在实习期间,我听了多位讲解员的讲解,也向院里有的“红色志愿者”请教过。我还仔细阅读了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齐吉祥所著的《一词一世界》一书。联系到过去在几家博物馆参观时听讲的经历,我领悟到一个道理:要讲好文物故事,就要在按章法讲解时,避免只是让游客被动听讲的状况,而要同游客展开积极的互动。由于一些古代文物的知识点比较深奥,游客有时不太完全理解,就会发问或者私下嘀咕两句。这当儿,有的讲解员就适时地接上话茬,耐心热情地进行解答。这样,讲解就贴近了游客,现场的氛围就会变得轻松随意,更像一次真诚、有效的交流。我还由此想到,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过程中,个别游客知道《史记》中,对秦始皇陵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的记载,就很可能好奇地问:是不是这回事。与其等游客发问,讲解员不妨视情主动“抛题”并根据新近展出的《帝国密码——秦始皇陵》中提供的资料,告诉游客:秦始皇陵封土堆下方,存有一个直径约120米的异常汞含量区,汞层平均深度达35米,相当于12层楼的高度。可想而知,这一下子定会吸引起游客的注意力,引发一阵热议,还可能赢得一些掌声。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还认识到,讲好文物故事,一定要在讲解文物知识点的同时,努力讲好知识点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这样,就彰显了文物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甚至可以说,提升了文物的价值。比如,在西安事变纪念馆,我们在讲解那些图片、文献、资料、军服、武器、杨虎城将军就义时皮带上的累累刀痕时,就不应简略地带过,而应认真讲清他们的来龙去脉。这样,游客就可以领悟到历史转折的脉动,特别是张、杨二将军和许多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从而激发起厚植家国情怀,勇担职责使命的力量。
  再比如,游客在参观西安城墙时,我们一定会先讲到青砖、古代攻防所用的垛口,以及城墙从战火的疮痍到今日新生的历史,但是如果讲到城墙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我想,一定要讲讲习仲勋等老前辈保护城墙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1950年4月7日,面对全国一些地方刮起的“拆墙风”,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代主席的习仲勋就明确指出:没有大的工业建设需要,没有必要拆除城墙,并在现场劝阻过个别市民乱拆城墙青砖的行为。195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又一次要求立即停止拆除城墙。1959年7月22日,在他的建议和主导下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没有习仲勋等老一辈“一定要把西安城墙保下来”的坚守,恐怕这座绵延13.74公里的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城塬早已不复存在。想来听了这段历史,人们一定会永远铭记在心吧。
  话说回来,我也仔细想过,要真正担负起讲好文物故事这份责任,确实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这需要相当丰富的知识支撑。记得上初中时,老师就曾讲过,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我想,今后不管干什么,都要刻苦学习,多储备一些知识,以便未来工作的需要。
  王永祺
发布日期: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