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阳区以小菌菇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文章字数:2,970



八月的陕北,暑气未消,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却藏着一片生机勃勃的“菌”世界。在榆林市榆阳区玉福祥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里,饱满厚实的平菇从菌袋中簇拥而出,工人们穿梭在菌架间,指尖翻飞间,新鲜的平菇被快速分拣、装筐,即将踏上发往外地的冷链车;而在数十公里外的榆阳区农垦总公司马合农场,智能化出菇室内,通体金黄的金耳在自动化控温设备的呵护下静静生长,无菌接种室里的流水线正有条不紊地完成菌袋接种——这两处场景,正是榆阳区食用菌产业从“散户零散种”到“规模标准化”、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护航”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榆阳区锚定特色农业发展赛道,将食用菌产业视为优化农业结构、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金钥匙”,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模式创新,让一朵朵小菌菇在黄土高原上“绽放”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截至目前,全区设施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87.9亩,菌棒栽培总量218万袋,产量764.65吨,产值约1756.08万元,一条“生态循环、全链发展、农户增收”的产业路径正逐步清晰。
合作社“循环经”:玉米芯变废为宝,平菇撑起“钱袋子”
“你看这平菇,肉厚、柄短,每斤能卖到3块钱,发往陕西、宁夏等地的市场,根本不愁卖。”站在自家合作社的温室大棚里,榆阳区玉福祥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某某拿起一朵刚采摘的平菇,脸上满是笑意。他身后,5个标准化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每个大棚内,1.2-1.5万个菌袋按行列堆叠,撑起了合作社的“致富希望”。
玉福祥合作社的“底气”,不仅来自平菇的好品质,更源于一套独有的“清洁农业循环模式”。“我们榆阳是农业区,每年玉米收割后,玉米芯要么被烧掉,要么堆在田间地头,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榆阳区玉福祥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某某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之初,就琢磨着“变废为宝”——将玉米芯晾干、粉碎后,与麸皮、白灰等按比例混合,制成平菇栽培料;而平菇采收后剩下的废弃菌棒,又会被送入合作社的沼气池,经过发酵产生“三沼”:沼气供合作社取暖、做饭、照明,沼液和沼渣一部分与农家肥混合成优质肥料,用于周边农田种植,另一部分则重新搅拌到栽培料中,成为新菌袋的“养分”。
“以前玉米芯是‘包袱’,现在是‘宝贝’;以前废弃菌棒要发愁处理,现在成了循环的‘纽带’。”王某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年产平菇3.5万斤以上,按每斤3元的收购价计算,单棚年收益可达6-8万元,5个大棚一年就能带来30-40万元的纯利润。更重要的是,合作社还带动了周边10余名村民就业,“在家门口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正在分拣平菇的村民张大姐说。
如今,玉福祥合作社已筛选出2010、696、丰平1号、650四个平菇优良品种,通过标准化种植确保了菇品的稳定性。“下一步,我们想再扩大两个大棚,把循环模式做得更细,让更多乡亲跟着一起种菇挣钱。”榆阳区玉福祥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某某的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农场“科技范”:从无菌接种到智能出菇,金耳走出国门
如果说玉福祥合作社代表了榆阳区食用菌产业的“接地气”,那么榆阳区农垦总公司马合农场,则展现了这一产业的“高科技”与“大格局”。
走进马合农场的食用菌接种室,一股淡淡的菌香扑面而来。工作人员身着无菌服,将经过121摄氏度高温灭菌的菌袋传送至操作台,随后将培育好的金耳母种制成液体,精准注入菌袋中。“整个接种过程必须在百万级新风过滤的无菌环境下进行,哪怕一个微小的细菌,都可能影响金耳的生长。”马合农场食用菌园区负责人王某介绍,菌袋接种完成后,会被送入智能化养菌室,经过30天的通风控制和二氧化碳浓度调节,再转移至智能化出菇房,“出菇房的温度、湿度、光照都由电脑自动调控,比如金耳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18-22摄氏度,湿度要保持在85%以上,这些数据我们都能实时监测、精准调整。”
在智能化出菇室内,层层叠叠的菌架如梯田般铺开,架上的金耳饱满圆润,通体金黄,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以前种菇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马合农场食用菌园区负责人王某笑着说,通过科技赋能,农场金耳的成活率从最初的70%提升到了现在的95%以上,月产量稳定在1万袋,“金耳的市场价格比平菇高不少,鲜品每斤能卖到20多块,干品更是能卖到200多块一斤,很受高端市场欢迎。”
不仅如此,马合农场还构建了“菌袋生产—养菌—出菇—销售”的全链条生产体系,划分出菌袋生产区、养菌区、大棚种植区、智能化出菇厂房四个功能区,除了金耳,还种植香菇、平菇、双孢菇,年产香菇80万袋、平菇和双孢菇20万袋。值得一提的是,农场培育的香菇菌棒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成功出口至韩国,“韩国客户对香菇的品质要求很高,我们的菌棒通过了他们的严格检测,现在每个月能出口2万多袋,这也是对我们技术和品质的认可。”马合农场场长说。
为了进一步做大产业,马合农场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神木市菌盛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榆林李宏百菌园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共同经营,“我们负责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企业负责市场销售,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马合农场场长表示,下一步,农场计划引进更多食用菌品种,向周边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优质菌棒和种植技术,同时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合作,开发香菇酱、菌菇脆片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让更多人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榆阳“大布局”:三模式驱动,绘就产业振兴新蓝图
从玉福祥合作社的“循环农业”,到马合农场的“科技农业”,榆阳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并非零散的“单点突破”,而是一套系统的“全局谋划”。
“我们始终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围绕‘一荤一素一菌’的健康饮食理念,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的重要增长极来培育。”榆阳区园艺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万某某告诉记者,为了推动产业转型,榆阳区一方面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从传统的平菇种植扩展到金耳、香菇等特色品种,从“靠天吃饭”的大棚种植升级为“科技护航”的智能化生产;另一方面,创新探索出三种产业发展模式,适配不同主体的需求——“企业+农场+职工”模式,适合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主体+农户”模式,由合作社或企业提供菌棒和技术,农户负责种植,降低农户风险;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则满足小农户的灵活种植需求。
“这三种模式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该区园艺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万某某举例说,马合农场通过“企业+农场+职工”模式实现了全链条发展,同时向周边农户提供菌棒和技术,带动农户通过“经营主体+农户”或分散经营模式参与种植,“比如我们会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从菌袋接种到出菇管理,全程跟踪服务,让农户‘种得好、卖得出’。”
对于该区食用菌产业的未来,万某某有着清晰的规划:“首先要在科技研发上‘下功夫’,建设专业的食用菌研究室,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比如培育更耐旱、抗病的菌种,攻克夏季高温种植难题;其次要在产业推广上‘出实招’,通过示范项目带动更多农户参与,扩大产业规模;最后要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与深加工企业合作,开发更多食用菌产品,提升附加值,让小菌菇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夕阳西下,马合农场的智能化出菇室里,灯光依旧明亮,工作人员仍在仔细查看金耳的生长状态;玉福祥合作社的大棚外,装满平菇的冷链车缓缓驶离,朝着外地市场进发。在榆阳这片充满希望的黄土高原上,一朵朵小菌菇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侯红雷
发布日期: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