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碱”生金
文章字数:2,031

8月的榆阳,暑气渐柔,鱼河镇的稻田里已是另一番景象:青绿稻穗随风起伏,掀起层层碧浪;水下,小龙虾摆尾穿梭,蟹苗沿田埂缓缓爬行,偶有鱼鳍划破水面,搅起细碎涟漪。赵家畔村村民叶成玉提着饲料桶穿梭田埂,随手撒下一把饵料,成群的小龙虾瞬间聚拢——这幅“稻渔共生”的鲜活图景,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曾是泛着白霜、寸草难生的盐碱“禁区”。
从“荒滩不产粮”到“良田出好稻”,从“单一治碱”到“产景融合”,榆阳区以“科技改良+生态治理+产业驱动”为钥匙,撬开了盐碱地的发展密码,让万亩沉睡荒滩蜕变为带动农民增收、修复区域生态的“希望田”。
科技破局:三招“改碱术”啃下“硬骨头”
“过去这地,地表一层白碱,踩上去咯吱响,种玉米要么不出苗,要么长到膝盖高就蔫了。”站在鱼河镇水稻种植基地,种粮大户指着脚下的土地,回忆起昔日盐碱地的模样。榆阳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部分区域因蒸发量大、地下水位高,形成了重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最高达0.8%,pH值超9.0,一度被视作农业生产的“死角”。
要唤醒这片土地,必先破解“盐”与“碱”的难题。2023年起,榆阳区主动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等科研力量,经过数十次试验,摸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综合治理方案:
“以水压盐”稳基础:修建配套灌排管网,引黄河水或地下水灌溉农田,利用水分渗透将土壤深层盐分“带”到地表,再通过排水系统将含盐废水集中处理后排出,逐步降低土壤盐碱度;
“生物改良”提地力:在土壤中接种耐盐碱微生物菌剂,同时试种苜蓿、甜高粱等耐盐作物,通过微生物降解和作物根系改良,重塑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有机培肥”增肥力:将腐熟的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混入土壤,既补充氮、磷、钾等养分,又能中和土壤碱性,为后续作物种植打下基础。
“我们每月都会在4个固定点位检测水质,2024年的数据最有说服力——pH值从9.0以上降到7.5左右,全盐量和重金属含量都达标了,完全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榆林科立威生态环境检测有限公司负责人拿着检测报告说。近日,记者在基地看到,技术人员正蹲在田埂边采集水样,试管里的清水倒映着连片稻浪,“这些水样会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分析,确保土壤改良效果稳定。”
改土只是第一步,选对作物才能让土地“活”起来。榆阳区从江苏、黑龙江等地引进“盐稻10号”“津原E28”等耐盐碱水稻品种,这些品种能在含盐量0.3%至0.6%的土壤中正常生长。“2023年第一次试种时,大家都捏着汗,生怕颗粒无收。”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说,没想到秋收时亩产达400公斤;如今优化种植技术后,部分地块亩产已突破500公斤,产出的大米颗粒饱满、口感清甜。“去年我家的大米刚收割,就被本地超市和餐馆订光了,根本不愁卖。”种粮大户张某某笑着补充。
产业造血:“稻渔共生”让一亩田赚“两笔钱”
“种水稻每亩能收500公斤大米,按市场价每公斤6元算,能赚3000元;再加上养蟹,每亩又能多赚3000多块,比单种庄稼划算多了!”在自家500多亩稻田边,赵家畔村村民叶某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2025年,他在改良后的稻田里投放了1500多公斤蟹苗和6万尾小龙虾,“稻子给虾蟹遮阴、提供天然饵料,虾蟹活动能疏松土壤、吃掉害虫,排泄物还能当肥料,一举两得。”
这是榆阳区在盐碱地治理基础上,探索出的“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让土地效益最大化。为推动模式落地,区农业部门不仅组织农户参加种养技术培训,还协调企业提供优质虾蟹苗种,安排技术员上门指导:“水稻分蘖期要保持10厘米水深,方便虾蟹活动;扬花期要适当降低水位,避免影响授粉,这些细节都得盯紧。”
数据显示,2024年榆阳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突破8260亩,带动上千户农户增收,其中像叶成玉这样的规模种植户,年增收超20万元。“以前村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守着薄田过日子;现在在家门口种稻养蟹,收入比打工还高,不少在外的年轻人都回来创业了。”赵家畔村村委会主任说。
产景融合:从“治碱增收”到“生态富民”
盐碱地的改变,不仅体现在粮袋子、钱袋子上,更显现在生态环境的蝶变中。
昔日鱼河镇的盐碱荒滩,因土壤贫瘠、植被稀少,常年风沙肆虐;如今,万亩稻田形成连片湿地,水稻、芦苇等植物涵养水源,吸引了白鹭、灰鹤等鸟类前来栖息,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每到周末,都有游客来稻田边拍照、钓小龙虾,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来200多人。”张某某说,当地政府顺势推出“稻田观光+亲子钓蟹”等乡村旅游项目,他还在稻田边开了家农家乐,卖起清蒸蟹、稻花香米饭,“旅游季每月能多赚1万多块,真正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榆阳区已在鱼河镇、上盐湾镇等地建成高标准水稻田超万亩,通过平整土地、新修田埂、配套灌溉设施,将盐碱地治理与农业产业培育、生态景观打造深度融合。“下一步,我们计划联合科研单位研发更耐碱的水稻品种,同时延伸产业链,开发稻花香米礼盒、蟹酱等产品,让‘榆阳盐碱地大米’‘榆阳稻田蟹’成为特色品牌。”榆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盐碱地不仅成为“产粮田”,更成为“生态田”“富民田”,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侯红雷
发布日期: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