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电影《色戒》中王佳芝主体意识的重构
文章字数:2,309
《色戒》讲述爱国女学生王佳芝使“美人计”暗杀汉奸老易,却对老易产生爱意,在暗杀关头助他逃走的故事。导演李安另辟蹊径地将镜头聚焦在王佳芝的人生遭遇上,在民族大义、情爱纠葛和生死抉择面前,她将自己作为诱饵,完全丧失了主体性。王佳芝的名字在沪语中与“戒指”谐音,这一巧妙的命名暗喻着她被束缚的命运。当她以“麦太太”的伪装身份游走于易先生周围时,为消除疑窦而演绎情妇角色,为完成使命而压抑真我。在这“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迷局中,她逐渐模糊了身份边界——活成了完美的“麦太太”,活成了易先生眼中的情人,唯独没能活成真实的王佳芝。这引发我们思考:个体如何抵御外界规训,守护自我主体性的完整性?
《色戒》开篇的场景极富隐喻性,公寓墙壁爬满泥金淡彩贴花,阔太太们的笑语与珠宝的光泽在牌桌上碰撞。在这里,就数王佳芝的戒指不起眼,“麦太太”的虚假身份,既是接近易先生的筹码,也是困住本真自我的枷锁。在这场以刺杀为目的的社交游戏中,易先生是操控全局的庄家,王佳芝则以年轻和美貌为赌注,试图在太太们的上层权力游戏中赢得刺杀的契机,却不知从踏入牌局的一刻起,她已沦为被多重“他者审视”的客体。这种审视最初源于话剧社。当邝裕民在庆功宴上振臂高呼“王佳芝,干票大的!”时,学生们在狂热的爱国情绪驱使下,将复杂的刺杀行动粗暴地简化为“美人计”的庸俗想象。这群稚气未脱的青年,将王佳芝推上“色诱”易先生的道路,本质上就是将个体生命异化为权力符号。其次是军统特工老吴,他的审视则凸显出权力的残酷和现实,他借学生的莽撞和无知报自家私仇,以“完成任务即送英国”的承诺将王佳芝置于险境,却暗中烧毁她寄给家里的家书。在一套又一套的谎言中王佳芝的自我主体性被层层剥去,最终成了任人摆布的棋子。
王佳芝也曾想用爱情来证明自己选择的合理之处,但是她却将爱倾注在根本就不懂得珍惜她的人身上。这种情感投射的偏差,源于她长期被忽视和淡漠的生存处境。父亲答应带她去英国后来只带了弟弟去,留她一个人在香港,几个同学迷恋“当家花旦”美貌青春的她,在车上如同恶狗般哄抢她吸过的烟,却在最终确定刺杀易先生的人选时将她瞒的严严实实。当邝裕民在楼梯转角理所当然地吻她时,她推开的不仅是懦弱的恋人,更是三年来被当作工具的不甘和屈辱。那句“三年前,你明明可以的,为什么不?”的质问,不仅撕开了王佳芝爱情幻灭的伤口,更无情地揭露了以邝裕民为代表的所谓“爱国者”的真相,他们将崇高理想异化为冷血的交易,将他人的生命与情感统统折算成政治投机的筹码。日本和室的那场戏堪称全片最富张力的场景。当王佳芝险些遭大佐凌辱之际,易先生对日本军官那隐忍的蹙眉,让两个在殖民阴影下挣扎的灵魂,在屈辱中达成了某种微妙的默契。王佳芝反手关上的那扇门,不仅隔绝了外界的窥视,更在战火纷飞中构筑了一个虚幻的温柔乡。特别是当她身着青花瓷纹旗袍轻吟《天涯歌女》时,易先生眼角闪动的泪光与那个突如其来的拥抱,让这个深陷谍海迷局的女子,将政治任务与真情实感混为一谈。可悲的是,易先生那些出于自保的温情举动,在她眼中却成了真爱的明证,而那句“快走”不过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女子,试图通过爱情神话来反抗自己被客体化命运的最后挣扎。
导演李安曾说:“剥去政治立场,爱国主义这些人类社会后天建立的道德框架与观念目的,人的价值,始终是建立在那些更为普遍、恒久而本能的东西上。”当时的乱世,让人性发生了异化,所谓“饮食男女,食色性也”的天性被异化为一种手段和工具。王佳芝,一个有着真性情的女子,即使她质疑过、呼唤过,可外界对她的心灵和肉体进行了双重践踏,压制着她对情感最本真的渴望,身边人的集体沉默,使她陷入荒诞的境遇。影片结尾处那个令人窒息的瞬间——王佳芝从衣领取出毒药又轻轻放下的动作,堪称李安对女性主体性最深刻的影像诠释。这个看似微小的手势,说明她清醒认识到自己从始至终都是政治博弈中的弃子,放弃刺杀是拒绝继续充当他人意志的体现,这个细节隐喻着一种迟来的、以生命为代价的女性主体意识的终极觉醒。这种觉醒裹挟着存在主义的荒诞——当民族大义遭遇血肉之躯,当政治理想碰撞人性微光,她的选择既解构了传统道德叙事,又在权力绞杀中重构了主体价值。她在易先生擦拭眼泪的瞬间看到了人性的复杂,那份罕见的柔情成为她确认自我价值的影子。正如《马路天使》的小曲所唱“觅呀觅知音”,让她在绝望中抓住了情感联结的稻草,即便她自己清楚这份关系终将走向毁灭,却也成为她挣脱他者束缚的唯一路径。当她站在橱窗前凝视倒影,黄包车上转动的小风车象征摇摆的命运,而街边老妈子的一句“回家烧饭喽”更反衬出她无家可归的困境。但此刻的她,不再是“麦太太”或“刺杀工具”,而是她自己。正如波伏娃所言,女性常常需要通过“他者”来确认自我,但真正的解放在于成为主体。
王佳芝的挣扎与痛苦揭示出女性建构主体性的艰难。她的悲剧不是简单的“刺杀工具”,而是混乱的时代里所有被规训、被物化个体的缩影。在当今时代,王佳芝的困境并未消失,只是戴上了新的面具。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撕扯、网络暴力对个人意志的碾压等,这些都构成了当今时代的主体性困境。当个体被各种喧嚣的“主义”(消费主义、成功学、社交媒体塑造的完美形象)、抽象的大数据和算法以及无形的社会期待所裹挟时,生命的主题更应该是守护自我意识的独立与完整。李安通过《色戒》的悲剧,强调在纷繁的价值迷宫中,唯有深入了解人性的复杂,触碰到那些最原始、最共通的情感与需求,才能找到确认自我价值的问题核心。那么,如何守护自我意识的独立,避免成为他人叙事中的棋子?或许正如李安所言,唯有回归“更为普遍恒久的本能”,方能在荒诞世界中守住自我的主体性。
曹晓彤 曹小娟
《色戒》开篇的场景极富隐喻性,公寓墙壁爬满泥金淡彩贴花,阔太太们的笑语与珠宝的光泽在牌桌上碰撞。在这里,就数王佳芝的戒指不起眼,“麦太太”的虚假身份,既是接近易先生的筹码,也是困住本真自我的枷锁。在这场以刺杀为目的的社交游戏中,易先生是操控全局的庄家,王佳芝则以年轻和美貌为赌注,试图在太太们的上层权力游戏中赢得刺杀的契机,却不知从踏入牌局的一刻起,她已沦为被多重“他者审视”的客体。这种审视最初源于话剧社。当邝裕民在庆功宴上振臂高呼“王佳芝,干票大的!”时,学生们在狂热的爱国情绪驱使下,将复杂的刺杀行动粗暴地简化为“美人计”的庸俗想象。这群稚气未脱的青年,将王佳芝推上“色诱”易先生的道路,本质上就是将个体生命异化为权力符号。其次是军统特工老吴,他的审视则凸显出权力的残酷和现实,他借学生的莽撞和无知报自家私仇,以“完成任务即送英国”的承诺将王佳芝置于险境,却暗中烧毁她寄给家里的家书。在一套又一套的谎言中王佳芝的自我主体性被层层剥去,最终成了任人摆布的棋子。
王佳芝也曾想用爱情来证明自己选择的合理之处,但是她却将爱倾注在根本就不懂得珍惜她的人身上。这种情感投射的偏差,源于她长期被忽视和淡漠的生存处境。父亲答应带她去英国后来只带了弟弟去,留她一个人在香港,几个同学迷恋“当家花旦”美貌青春的她,在车上如同恶狗般哄抢她吸过的烟,却在最终确定刺杀易先生的人选时将她瞒的严严实实。当邝裕民在楼梯转角理所当然地吻她时,她推开的不仅是懦弱的恋人,更是三年来被当作工具的不甘和屈辱。那句“三年前,你明明可以的,为什么不?”的质问,不仅撕开了王佳芝爱情幻灭的伤口,更无情地揭露了以邝裕民为代表的所谓“爱国者”的真相,他们将崇高理想异化为冷血的交易,将他人的生命与情感统统折算成政治投机的筹码。日本和室的那场戏堪称全片最富张力的场景。当王佳芝险些遭大佐凌辱之际,易先生对日本军官那隐忍的蹙眉,让两个在殖民阴影下挣扎的灵魂,在屈辱中达成了某种微妙的默契。王佳芝反手关上的那扇门,不仅隔绝了外界的窥视,更在战火纷飞中构筑了一个虚幻的温柔乡。特别是当她身着青花瓷纹旗袍轻吟《天涯歌女》时,易先生眼角闪动的泪光与那个突如其来的拥抱,让这个深陷谍海迷局的女子,将政治任务与真情实感混为一谈。可悲的是,易先生那些出于自保的温情举动,在她眼中却成了真爱的明证,而那句“快走”不过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女子,试图通过爱情神话来反抗自己被客体化命运的最后挣扎。
导演李安曾说:“剥去政治立场,爱国主义这些人类社会后天建立的道德框架与观念目的,人的价值,始终是建立在那些更为普遍、恒久而本能的东西上。”当时的乱世,让人性发生了异化,所谓“饮食男女,食色性也”的天性被异化为一种手段和工具。王佳芝,一个有着真性情的女子,即使她质疑过、呼唤过,可外界对她的心灵和肉体进行了双重践踏,压制着她对情感最本真的渴望,身边人的集体沉默,使她陷入荒诞的境遇。影片结尾处那个令人窒息的瞬间——王佳芝从衣领取出毒药又轻轻放下的动作,堪称李安对女性主体性最深刻的影像诠释。这个看似微小的手势,说明她清醒认识到自己从始至终都是政治博弈中的弃子,放弃刺杀是拒绝继续充当他人意志的体现,这个细节隐喻着一种迟来的、以生命为代价的女性主体意识的终极觉醒。这种觉醒裹挟着存在主义的荒诞——当民族大义遭遇血肉之躯,当政治理想碰撞人性微光,她的选择既解构了传统道德叙事,又在权力绞杀中重构了主体价值。她在易先生擦拭眼泪的瞬间看到了人性的复杂,那份罕见的柔情成为她确认自我价值的影子。正如《马路天使》的小曲所唱“觅呀觅知音”,让她在绝望中抓住了情感联结的稻草,即便她自己清楚这份关系终将走向毁灭,却也成为她挣脱他者束缚的唯一路径。当她站在橱窗前凝视倒影,黄包车上转动的小风车象征摇摆的命运,而街边老妈子的一句“回家烧饭喽”更反衬出她无家可归的困境。但此刻的她,不再是“麦太太”或“刺杀工具”,而是她自己。正如波伏娃所言,女性常常需要通过“他者”来确认自我,但真正的解放在于成为主体。
王佳芝的挣扎与痛苦揭示出女性建构主体性的艰难。她的悲剧不是简单的“刺杀工具”,而是混乱的时代里所有被规训、被物化个体的缩影。在当今时代,王佳芝的困境并未消失,只是戴上了新的面具。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撕扯、网络暴力对个人意志的碾压等,这些都构成了当今时代的主体性困境。当个体被各种喧嚣的“主义”(消费主义、成功学、社交媒体塑造的完美形象)、抽象的大数据和算法以及无形的社会期待所裹挟时,生命的主题更应该是守护自我意识的独立与完整。李安通过《色戒》的悲剧,强调在纷繁的价值迷宫中,唯有深入了解人性的复杂,触碰到那些最原始、最共通的情感与需求,才能找到确认自我价值的问题核心。那么,如何守护自我意识的独立,避免成为他人叙事中的棋子?或许正如李安所言,唯有回归“更为普遍恒久的本能”,方能在荒诞世界中守住自我的主体性。
曹晓彤 曹小娟
发布日期: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