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黄土高原上的“头雁领航”
——榆阳区牛羊产业振兴的深度实践与时代启示
文章字数:4,271







  当“头雁”振翅,群雁如何齐飞?
  2025年5月,陕北黄土高原迎来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节。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的牧草种植基地里,苜蓿苗在滴灌带的滋养下抽出新叶,几公里外的裕康家庭农场牛棚内,200多头肉牛正伴着舒缓的钢琴曲咀嚼混合着红枣碎的饲草——这是“头雁”张鹏探索了5年的“音乐养牛法”。而在十几公里外的麻黄梁镇,一场别开生面的“羊王争霸赛”正在举行,养殖户们牵着精心培育的白绒山羊排队等候体尺测量,评委手中的电子测绒仪闪烁着数据——这里的羊绒细度已从15.5微米降至13.8微米,跻身国际顶级行列。
  自2022年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以来,榆阳区以“培养一个人,带动一个村,辐射一个产业”为目标,构建起“选育、培育、赋能、带动”全链条人才工程。三年时间,320名“头雁”如星火燎原,在317个行政村播撒现代农业的种子,带动3000余农户蹚出一条“技术创新+生态循环+联农带农”的特色振兴路。
  制度创新——打造“头雁孵化”的立体生态
  选苗:从“草根创业者”到“产业领军人”的精准筛选
  在榆阳区农业农村局的档案室,项目负责人展示了厚厚的“头雁”选拔档案:“我们打破传统评选模式,重点关注两类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和本土成长的‘土专家’。张鹏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带着对土地的情怀;而像吴林平这样的合作社带头人,则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选拔标准涵盖产业规模、带动意愿、创新能力等6大维度,320名“头雁”中,返乡人员占比45%,本土种养大户占比50%,平均年龄42岁,大专以上学历达38%,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
  育苗:三段式培育体系的“精准滴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头雁”培训班教室里,第12期学员正在聆听《畜禽养殖数字化管理》课程。“我们采用‘理论教学1个月+返岗实践3个月+成果答辩1个月’的三段式培养,每个环节都嵌入产业痛点。”西农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解释,理论课设置“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农产品电商运营”等12门核心课程,邀请院士、企业家、非遗传承人组成“三师团队”;返岗实践阶段,每位学员配备1名高校专家和1名本地农技员,实时解决养殖污染处理、品牌包装设计等具体问题。
   案例:张鹏的“转型阵痛与破局”
  回忆起2023年春季的返岗实践,张鹏指着牛棚里的智能环控系统说:“当时牛舍通风不足,氨气浓度超标,导致肉牛发病率上升。我的西农导师李教授远程指导,建议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并调整饲草配比。”在导师团队帮助下,他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完成了《红枣谷饲牛肉标准化养殖方案》,该方案后来成为榆阳区肉牛养殖的推荐标准。“三段式培养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带着问题学、盯着产业改。”西农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说,三年来学员共提交产业升级方案287份,其中126项技术改进被纳入地方标准。
  赋能:政策“组合拳”破解创业壁垒
  在榆阳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头雁服务专窗”,工作人员正在为养殖户办理用地审批。“头雁激励10条”明确:对带动50户以上的“头雁”,优先安排设施农业用地,审批周期从45天压缩至15天;提供最高30万元的贴息贷款,财政贴息50%;对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的主体,给予50万元品牌建设奖励。政策落地观察:吴林平的“种业突围”之路在孟家湾联庆合作社的育种基地里,新引进的辽宁绒山羊正在智能化羊圈里活动。“2024年我们申请到20万元创业补助,全部用于基因检测设备购置。”吴林平翻开账本,“政策不仅给钱,还给资源——区里协调西农专家团队入驻,帮我们建立了陕北白绒山羊核心种群数据库,现在每只种羊的基因信息都可追溯。”数据显示,全区“头雁”企业累计获得政策扶持资金1.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5亿元,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受益”的良性循环。
   产业突围——科技重塑牛羊产业的价值链条
  牛产业:从“粗放养殖”到“精准牧业”的跨越
  在裕康家庭农场的中控室,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每头牛的体温、运动量、采食量等数据。“这些智能项圈每10分钟采集一次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预警。”张鹏演示着管理系统,“去年冬天,系统监测到3头牛体温异常,我们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了疫病扩散。”这套智能监测系统使肉牛死亡率从8%降至3%,养殖成本下降25%。
  技术创新细节:“红枣谷饲牛肉”的诞生密码
  饲料加工车间里,粉碎机正将晒干的佳县红枣打成碎屑。“我们通过18次饲喂实验发现,当红枣添加比例达到12%时,牛肉的肌内脂肪含量提升15%,大理石纹路等级从M3升至M5。”西农动科学院教授刘小林解释。团队还发现播放每分钟60-80拍的古典音乐,能使肉牛应激反应降低30%,从而提升肉质。这些看似“跨界”的创新,背后是西农8个科研团队、23名博士的持续攻关。
   羊产业:从“卖绒卖肉”到“卖标准卖品牌”的升级
  麻黄梁镇的“羊王争霸赛”现场,评委正在用测绒仪检测羊绒细度。“13.8微米!”随着裁判的宣布,养殖户杨镇通的种羊获得“特等羊王”称号。“这样的种羊,市场价超过2.5万元,比普通种羊溢价150%。”榆阳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体型外貌、绒毛品质、产肉性能等9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全区白绒山羊良种覆盖率从60%提升至85%,羊绒价格从每公斤120元涨到200元。
   产业链延伸:从“白色黄金”到“高端制造”
  在榆阳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羊绒深加工车间,直径仅13.8微米的超细羊绒正在被纺成纱线。“这种羊绒可以制作贴身穿的高端服饰,还能用于医疗领域。”榆林点石为金绒山羊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展示着羊绒面膜,“我们与西安交大合作,开发出羊绒蛋白护肤品,单瓶售价超过300元,是原绒价值的50倍。”目前,全区羊绒深加工转化率达40%,形成“养殖—初加工—高端制造—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亿元。
  联农带农——编织共同富裕的“雁阵网络”
  技术共享:从“独家秘方”到“全村标配”
  在鱼河湾村的养殖合作社,村民李生堂正在给肉牛注射疫苗。“以前打针全凭经验,现在张鹏给我们发了《标准化养殖手册》,每个环节都有视频教程。”翻开手册,从犊牛接生到疫病防治,28个关键环节都配有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西农专家的示范视频。张鹏的农场成为“实训基地”,每年举办12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户8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
   模式创新:从“分散经营”到“产业共同体”
  在孟家湾神树湾村,吴林平的“借羊还羊”模式正在改写传统养殖格局:合作社向农户免费提供种羊,签订保价回收协议——羊羔体重达25公斤以上,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0%收购;羊绒按细度分级定价,14微米以下的优质绒加价20%。“我去年领了10只种羊,繁殖了20只羔羊,加上卖绒的收入,一共赚了4.8万元。”养殖户王翠莲算起细账,“不用投本金,不愁卖,跟着吴社长干,心里踏实。”这种模式已在12个乡镇推广,带动500余户农户加入,户均年增收6万元。
  生态循环:从“单一养殖”到“三产融合”
  曹宏忠的“高粱—肉牛”循环产业园里,蒸馏塔正在酿造高粱酒,酒糟被输送到牛棚,肉牛粪便通过有机肥生产线制成种植肥料。“每亩高粱可产酒100公斤、酒糟200公斤,能喂1头牛;1头牛的粪便可肥田2亩。”曹宏忠展示着循环经济模型,“这种模式年处理农业废弃物5000吨,减少化肥使用40%,每亩种植成本下降30%。”更重要的是,他创建的“酒糟养牛”技术标准被纳入陕西省地方标准,成为丘陵山区生态养殖的示范模板。
  成效观察——数据背后的乡村蝶变
  产业规模: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三年间,榆阳区肉牛存栏量从2.3万头增至4.8万头,年出栏优质肉牛2万头,牛肉产值达6亿元;白绒山羊饲养量突破25万只,羊绒产量占陕西省30%,羊产业综合产值达15亿元。全区30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45家,形成“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
  农户增收:从“脱贫”到“共富”的跨越
  在张鹏的带动下,周边132户农户通过饲草种植、托管养殖实现增收,户均年增收3.2万元;吴林平的合作社带动神树湾村60%的农户从事养羊业,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1.8万元增至2024年的3.5万元,高于全区农村平均水平40%。数据显示,全区“头雁”项目覆盖村的农户收入增速,比非覆盖村快18个百分点。
  生态效益:从“资源消耗”到“绿色发展”的转型
  随着水肥一体化、秸秆青贮等技术的推广,全区农田灌溉用水减少50%,化肥用量下降3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5%。张鹏的农场建成有机肥加工厂,年处理牛粪2000吨,相当于减少化学氮肥施用40吨;吴林平的合作社推广“牧光互补”,在羊圈顶部安装光伏板,年发电50万度,满足全场用电需求。
  未来展望——从“榆阳实践”到“中国方案”
  数字牧场:开启智慧养殖新图景
  在榆阳区的“数字农业”规划图上,5个智慧牧场正在选址建设。“每个牧场将配备AI行为分析系统、无人机巡检系统和区块链溯源平台。”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牛羊的‘成长档案’,包括饲料来源、免疫记录、生长环境等38项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智能系统优化,目标将肉牛养殖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18个月,肉羊繁殖率提升20%。
  三产融合:打造黄土高原“体验经济”
  麻黄梁镇的“黄土风情体验区”正在紧张施工,这里将整合羊文化博物馆、肉牛养殖观光、特色美食街等业态。“我们计划推出‘认养一头牛/羊’的定制化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摄像头实时观看自己认养的畜禽生长情况,还能参与牧草种植、羊肉分割等体验活动。”镇党委负责人说,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户均旅游收入1.5万元,未来将形成“养殖基地+观光体验+电商直播”的全产业链。
  区域协作:从“本土突围”到“全国布局”
  在榆阳区政府的会议室,中亚跨境合作项目洽谈正在进行。“我们计划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建设肉牛繁育基地,输出‘红枣谷饲牛肉’的养殖标准。”区招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我们正在申请‘榆阳白绒山羊’国家地理标志,目标是让陕北羊绒进入国际高端市场。”这种“标准输出+品牌出海”的战略,标志着榆阳从产业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
  解码“头雁效应”的深层逻辑
  在对榆阳区的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头雁”工程的成功不仅在于培育了几个创业典型,更在于构建了“人才—技术—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通过制度创新吸引人才,通过人才带动技术突破,通过技术赋能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反哺生态与民生,最终形成“引进一个人、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乘数效应。当“张鹏们”在牛棚里调试智能设备,当“吴林平们”在实验室分析羊绒基因,当成千上万的农户跟着“头雁”学习科学养殖,这场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变革,正在改写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它证明,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在于激活人的创造力——当“头雁”拥有翱翔的勇气与能力,当“群雁”具备追随的信心与条件,广袤乡村必能迎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从黄土高原到全国大地,榆阳的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启示:乡村振兴需要“培好土、选好种、育好苗”,更需要构建让“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制度天空。 侯红雷
发布日期: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