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外公任书年
文章字数:2,978
  92岁的外公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起人生经历,从军从教的事情记忆犹新,他有个心愿,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看看。前些日子利用假期,陪同外公重走三年军旅路和三十九年教育路。
  1951年,外公光荣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商洛军分区文工队的一名文艺战士,部队驻地位于商县西背街西头路北。入伍后,经过一年艰苦的学习培训,吹拉弹唱样样皆能胜任。高中毕业的他是同批兵中学历最高的,成为队里的业余文化教员。在此,他的文艺天赋得到锻炼和提升。
  退伍后,外公毛遂自荐被商县城关小学录用为人民教师,开始他的教育生涯。工作不久,乡村教师队伍需要扩大,他来到静泉小学任教,为了便于工作,在学校西边三联村租了一间房子。1956年正月十三,村子耍起热闹的社火,在喜庆的锣鼓鞭炮声中,外公任书年、外婆郭淑贤喜结良缘,冬月初六母亲任晓霞出生,此后几年,三联村的这间房子就是外公温馨的家。外公先后又在麻街、管坪、三十里铺、赵村、任塬、刘沟小学、商洛师范专科学校任教。
  麻街岭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苍松翠柏密密麻麻布满山岭,远山如黛,云蒸霞蔚。路边草丛里的红腹锦鸡欢快地跳跃着,华丽的羽毛格外引人注目,山丹丹花、打碗碗花纷纷露出笑脸,山坡被装扮得灵动而绚丽。南边是高耸的熊耳山,北边是宽阔的麻街川,外公在此任教的时候来麻街镇要走去西安的仙娥溪老路,修建二龙山水库公路改道麻街岭。在麻街镇路边遇见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上前打听麻街小学,位于公路北边的学校后来迁至南边山脚下。这位老人和外公交谈,得知外公名字高兴地说,任老师,我是你学生。两双布满沧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我不失时机地用手机拍下感人的瞬间。麻街小学旧址是一片荒草地,隐约可见土堆、石头、瓦片、井台,还有几棵高大的柏树。以前这里有座庙,学校在庙西边,后来学校扩建将庙包围其中。迎面一位老人,扛着一捆柴,向其打听学校情况,他慢慢地放下柴,听说是任老师,高兴地握手。这位老者是本地人,清晰记得外公曾在此任教。老人说,自从修建二龙山水库,水位时常上涨,有一次直接将老麻街小学淹没,1979年重新选址修建了现在的麻街小学。来到南山脚下麻街镇中心小学,正值暑假,大门紧锁,请一位老乡给外公、母亲、小姨和我合影留念。
  商熊公路逶迤地一路向西,翻越土地岭,来到金陵寺,一座座古朴高大的石灰窑静静地耸立路边,默默诉说着此地悠远的历史和曾经的繁荣。前面一个岔路口朝左继续前行,此地距离城区二十公里,初次造访,满满的新鲜感。田地里连片的玉米身姿挺拔,像在接受过往行人的检阅,一路欢声笑语地来到学校。院子一棵高大的千年银杏树郁郁葱葱,一嘟噜一嘟噜绿色银杏果挂满枝头,学校房顶“团结勤奋敬业奉献”八个大字熠熠生辉,旗杆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外公说,几十年前他在此任教时,这棵银杏树就这么大。到了秋天,满树金黄色的银杏叶子非常美丽,还能收获上百斤银杏果。村子的老人们见了外公非常热情、亲切,请到家里喝水、歇息,谈起以前的事情记忆犹新。村里熟悉的人很多,得知有些人已经去世多年,感叹岁月不饶人!以前的管坪小学成为现在的金陵寺镇崔巷小学。
  前往三十里铺小学的路上遇见表叔郭崇记,说明来意,他欣然陪同,远远看见学校九间校舍一字排开,校门位于正中,窗子已被封住,墙壁上“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标语清晰可见。表叔说,以前的小学成为三十里铺初级中学,后来合并到刘湾初级中学。学校废弃,静静地坐落在山脚下,土坯房、木窗子透着岁月的沧桑。
  赵村小学现已废弃,两排教室门窗大开,几捆玉米秆靠在墙上。“遵守纪律按时到校”红色标语依然醒目,院子杂草丛生,几棵高大的桐树旺盛地生长。教室隐约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其中有母亲小时候的声音,外公在此任教,母亲到了学龄就跟着在此上学。赵村小学以前是在一座庙里,是一所非完全小学,学校一至三年级,二三十名学生,只有外公一名教师。庙里角落隔出一间卧室,夜里听见庙外柏树上猫头鹰“呜呜呜”的叫声,想起白天看见的庙里墙壁上恐怖的画像,母亲蜷缩在外公怀里瑟瑟发抖,不敢入睡,外公安慰道,世上没有鬼神,人都是自己吓唬自己,别害怕。一罐酸菜,一袋玉米糁子,一袋面粉,就是外公和母亲一星期的口粮,饭食是酸菜糊汤或酸菜拌汤,俩人省着吃,才能坚持到周末回家,母亲的求学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离开的时候看见不远处一位老人在院子水池洗菜,过去攀谈,外公自我介绍,老人一听,高兴地说,你是任老师?几十年没见都认不出了!顾不上关水龙头就拉着外公的手朝屋里走去,一边让座一边倒水。老人说,那时学校就你一个教师,你二胡拉得好,给村里排练节目、表演节目,往往就到深夜,好多上年纪的人还经常说起你。
  前往刘沟小学的路上下起了雨,外公、母亲和我打着伞,向一个小山坡走去,上坡途中雨越下越大,卷起裤腿继续前行。路的尽头有一个院子,大门紧锁,门上写着:养鸡场。避了一会儿雨,喊来老板说明来意,老板客气地打开门,打着伞在院子看了看,村子合并学校废弃,成为养鸡场。外公在此任教时,大舅到了学龄,大舅的求学之路是从这里开始的。
  东龙山是原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校址,1982年该校需要一名刻印版教师,经选拔,擅长书写的外公脱颖而出到此工作。两年后新校区在东店子北坡落成,更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现在这里是商州区高级中学,外公在这里工作时,古塔东边一排土坯房,房子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是教师的办公室亦是宿舍。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后来更名商洛学院,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外公站在商洛学院门前感慨时代变迁。记得1986年和母亲到商洛师专看望外公,要上很高的台阶。办公楼一楼右边是教务处,第一个房间是外公的办公室,门上圆形的旋转把手,很是吸引我的目光,一会儿去开一下,一会儿去关一下,外公脸上荡漾着笑容。
  四天时间,陪外公把他工作过的地方走了一遍,他高兴地说,没想到,九十多岁了在你的陪同下,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谢谢你!我笑道,应该的,举手之劳。
  外公退休三十二年,退休生活丰富多彩,他是商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任塬社区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作品入选《当代书法家佳作荟萃》。每年春节为村民义写春联,举办书法培训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书法人才。2017年2月18日《商洛日报》社会特刊以《八旬老人书写翰墨人生》为题进行了深度报道。
  在外公的熏陶下,五个子女的字各有千秋,姨任丽霞、任丽萍的字俊逸秀美,舅任文成、任文超的字刚劲奔放。外公的书法以隶书见长,我和他经常探讨钢笔字、毛笔字写法,探讨文学创作、健康养生以及为人处世。我俩的共同话题很多,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从小教育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论是对待公公、婆婆还是父亲、母亲,她都孝敬有加,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母亲为榜样,尊老爱幼,身体力行。
  有一年,外公生日,我一大早带着礼物来到任塬村,老远看见外公站在村口的寒风中。外公,大冷天你咋在这儿?在等你,知道你要来。我赶紧上前搀住胳膊,给拿了两盒你爱吃的琥珀核桃仁。金丹,谢谢你,你每次给我拿的东西最好。我笑道,外公,应该感谢你,母亲说我小时候奶水不够,很瘦弱,是你给我供着奶粉。搂着外公肩膀一起走着,两人都流下了泪水。
  他,性格温和、饮食清淡、书法健身、作息规律,因此健康长寿。他,乐于助人、乐善好施、心地善良、博爱无私,因此德高望重。他,不畏严寒、不怕酷暑、孜孜不倦、认真研习,因此书法精湛。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辛勤耕耘,因此桃李满天下。
  刘惜
发布日期:202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