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渭南:科技赋能春耕“智”绘乡村丰景
文章字数:1,372
  初春时节,寒意尚未完全褪去,秦东大地广袤的田野上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智能农机轰鸣作响,农技人员穿梭田间,农户抢抓农时,一幅科技与农事深度融合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智能农机唱“主角”指尖管理提效率
  近日,在富平县流曲镇流曲村鸿源家庭农场,负责人田忠强站在田埂上,仔细查看小麦长势。“去年冬季温度偏高,早播的小麦分蘖达到6-7个,长势偏旺,今年可能有倒伏风险。”他拔起一株麦苗,指着略显细长的茎秆解释道。
  为应对这一问题,他已经和县上的农技部门进行了沟通,将水肥后移10天左右,待小麦拔节期再追加氮肥或磷肥,增加麦秆强度,防止出现倒伏。
  虽然今年春灌时间需要推后,但田忠强没有丝毫担心,“我们采用喷灌设施以后,灌溉时间可以自由掌握,不像以前需要排队。目前设备调试已经全部完成,坐在办公室里,手机一键操作就能灌溉了。”田忠强说,2020年他们开始实施节水喷灌,但使用的还是手动阀,需要人走到田间去开关机器,当时900亩地需要两个人不停地开关,劳动强度比较大。去年6月份设备改造升级后,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设置程序,1000亩地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不光省了人力,还大大节省了水费。
  灌溉的智能化,只是田忠强探索全程机械化种粮的一个缩影。走进农场的仓库,5335玉米播种机、小麦宽幅播机、植保机等一字排开。“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效率翻了几番。”田忠强告诉记者。
  科学种田有门道 精准施策保丰收
  近日,临渭区故市镇板西村,郭彦平蹲在田间,轻轻地拨开麦苗,露出发达的次生根。“分蘖4到5个,根系健壮,这就是适期播种的效果。”2021年返乡创业的他,如今管理着自己流转的900亩地,还托管了附近村群众的5000亩地,成为当地科学种田的“领头雁”。
  小麦播种讲究“适时播种”,早播易旺长,晚播则苗弱。通过这几年的亲身实践,郭彦平总结出“四精准”管理法,精准播种时间、精准苗情分类、精准水肥调控、精准病虫防治。在他的示范田里,麦苗株高整齐划一,比周边传统种植田增产20%左右,去年,他的小麦最高亩产突破1200斤,创下了区域高产纪录。
  村里的种粮“老把式”赵宏安也对这个年轻的种粮大户竖起大拇指,“村里人之前都不重视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前年赤霉病发生的时候,人家的情况就比我们这些小农户好了很多。”赵宏安说,要大面积提升单产,还得靠种粮大户带动帮扶,普及科学种田方式,才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技服务到地头 全程护航解民忧
  随着2025年度“三贴近”技术服务大比武活动启动,全市农业科技人员围绕加快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全面落实增长关键技术等方面,深入一线解决群众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今年的苗情特别好。”近日,在澄城县韦庄镇西白村硕锦航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雷丙桂和该县农技中心工作人员刘晓花蹲在田间讨论着小麦的春季管理情况。
  雷丙桂回忆,以前种地管理比较粗放,选种、播种全凭经验,小麦亩产只有四五百斤,一亩地年纯收益只有100元左右。如今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采用小麦宽幅沟播、“一喷三防”技术以及拔节期水肥管理,配合深松、镇压,小麦亩产跃升至800-1000斤,好的地块可以达到1200斤。春管的关键期,澄城县组织百名农技人员下乡,为每一块田“把脉开方”。“就像给小麦请了私人医生。”雷丙桂笑着说。
  从智能农机到精准农技,从数字灌溉到科学调度,秦东大地正以科技之力描绘现代农业新图景。随着春耕生产全面展开,科技元素的深度融入,必将为全年粮食丰收筑牢坚实基础。 姚二曼
发布日期: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