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后的自己》
文章字数:1,031
诊室的窗外,梧桐叶又黄了,秋风里各个灵动,阳光下片片闪耀。那清晰的叶脉,仿佛岁月赠予它的美好记忆,斑驳疏影醉马墙,摇叶婆娑诉过往。这是我在宝鸡市金台区医院工作的第二十三个年头,也是从医的第三十七年。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铺上病床,我已站在整齐的病房,习惯性地摸出了白大褂口袋里的听诊器。这个动作重复了三十多年,早已成为我身体抹不掉的肌肉记忆。走廊尽头的透析室传来熟悉的机器嗡鸣,那里有几位已经相伴二十余年的老病友。他们从最初的中年、老年,到如今白发苍苍,我们一起共同见证了彼此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光。
这些年,科室里添置了新的血液透析机,引进了最先进的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年轻的医生们熟练地操作着这些设备,就像当年我在血透室努力工作的模样。只是现在,我更愿意看着监护仪上平稳的数字,看着一个个熟悉的病友,回想起血透室刚成立时,我们用着最基础的透析设备,却依然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个病人的场景。
午后,我常常会去住院部后面的小花园散步。那里的紫藤已经爬满了整个长廊,那一串串垂挂下来的紫藤花,如梦如幻。这是二十年前我和几位同事一起种下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曾经一起种花的同事,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去了其他医院,只有
这株株紫藤,依然年年绽放。
这些年,我见证了太多生命的顽强,见证了太多患病家庭的挣扎与坚持。老王是位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他确诊时无助的眼神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现在他规律透析已经十五年了。很多次透析时他都会为科室医护人员带来自己种的新鲜水果,那些圆润小巧穿着鲜红色外套的小番茄,散发着自然鲜艳的光彩,绽放着最美最真的笑脸,仿佛能瞬间驱走我们工作的辛苦。
诊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字:“大医精诚”。这是当年护士长退休时送给我的。如今,我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看着科室里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孔,我知道,这份守护生命的责任,终将交到他们手中。
窗外的梧桐叶轻轻飘落,又是一个秋天。我轻轻抚过办公桌上略显陈旧的听诊器,它见证了我从青涩到成熟的每一个日夜。或许再过几年,我就会像老主任那样,把它交给下一位值得托付的人。但我知道,这份对医学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将永远传承下去。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来,给诊室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我翻开病历本,准备开始下午的门诊。走廊里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护士长来提醒我该去查房了。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让我感到无比安心。
十年,可以让一个医者从青涩走向成熟;十年,可以让一份坚守化作永恒。在这条守护生命的道路上,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黄会亮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铺上病床,我已站在整齐的病房,习惯性地摸出了白大褂口袋里的听诊器。这个动作重复了三十多年,早已成为我身体抹不掉的肌肉记忆。走廊尽头的透析室传来熟悉的机器嗡鸣,那里有几位已经相伴二十余年的老病友。他们从最初的中年、老年,到如今白发苍苍,我们一起共同见证了彼此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光。
这些年,科室里添置了新的血液透析机,引进了最先进的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年轻的医生们熟练地操作着这些设备,就像当年我在血透室努力工作的模样。只是现在,我更愿意看着监护仪上平稳的数字,看着一个个熟悉的病友,回想起血透室刚成立时,我们用着最基础的透析设备,却依然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个病人的场景。
午后,我常常会去住院部后面的小花园散步。那里的紫藤已经爬满了整个长廊,那一串串垂挂下来的紫藤花,如梦如幻。这是二十年前我和几位同事一起种下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曾经一起种花的同事,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去了其他医院,只有
这株株紫藤,依然年年绽放。
这些年,我见证了太多生命的顽强,见证了太多患病家庭的挣扎与坚持。老王是位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他确诊时无助的眼神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现在他规律透析已经十五年了。很多次透析时他都会为科室医护人员带来自己种的新鲜水果,那些圆润小巧穿着鲜红色外套的小番茄,散发着自然鲜艳的光彩,绽放着最美最真的笑脸,仿佛能瞬间驱走我们工作的辛苦。
诊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字:“大医精诚”。这是当年护士长退休时送给我的。如今,我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看着科室里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孔,我知道,这份守护生命的责任,终将交到他们手中。
窗外的梧桐叶轻轻飘落,又是一个秋天。我轻轻抚过办公桌上略显陈旧的听诊器,它见证了我从青涩到成熟的每一个日夜。或许再过几年,我就会像老主任那样,把它交给下一位值得托付的人。但我知道,这份对医学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将永远传承下去。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来,给诊室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我翻开病历本,准备开始下午的门诊。走廊里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护士长来提醒我该去查房了。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让我感到无比安心。
十年,可以让一个医者从青涩走向成熟;十年,可以让一份坚守化作永恒。在这条守护生命的道路上,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黄会亮
发布日期: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