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课间休息延至15分钟
文章字数:1,898

近日,西安市教育局发布的《西安市中小学强健学生体质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课间休息时间延长至15分钟,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
记者了解到,西安市教育局此次发布的《措施》旨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健学生体质,着力解决校园“小眼镜”“小胖墩”问题。
《措施》明确,各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监测、评估、干预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肥胖、视力不良等问题进行预警和有针对性地干预。
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记入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手册,中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记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制度,市、区县(开发区)每年组织专业机构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抽测,抽测结果作为区县、学校教育质量及校长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
严禁其他学科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
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各学校根据实际优化调整课程、课时设置,将每天1节体育课编入课表,并向家长公示。
严禁削减体育课时,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因天气等原因影响室外体育课正常开展的,要充分利用室内场馆开展体育课教学活动,优先确保学生当天体育活动时间。
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借鉴的体育精品课例
体育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
重点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球类、中华传统体育类等专项运动技能,让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
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体育课内容和方式,增加体育选修课和特色课程,加大大单元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推广和应用,科学制定体育课运动负荷,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VR体验等新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富有成效的体育教学。
教学科研部门要加强体育课备课和教学指导,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借鉴的体育精品课例。
鼓励教师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微运动”
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间休息时间延长至15分钟,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每学期组织开展“最美大课间”展示活动。
各学校要加强组织安排,充分利用学校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开展跳绳、皮筋、毽子、沙包、乒乓球、羽毛球等简便易行的体育游戏活动。要鼓励教师走上运动场,走入学生中,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微运动”,引导带动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阳光,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运动、休息、同学间聊天交流。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啦啦操、跳绳和中华传统体育等项目作为学校体育竞赛内容,广泛开展校内班级、年级体育比赛,鼓励开展校际、片区体育比赛,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
各区县、开发区和学校要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培育校园体育典型,开展体育文化交流,讲好校园体育故事。鼓励家长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各学校要按照体育课教学实际需要配备补充体育教师。各区县、开发区在教师招聘中加大体育教师招聘力度,鼓励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鼓励非体育类教师经培训后从事体育辅助教学和组织体育活动。
各学校根据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实际需要,“一校一策”整合校内资源,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优化空间布局。体育运动空间不足的学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其他场所拓展或开发体育活动功能,提高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
强化师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提高运动风险防范和救护能力。班主任、体育教师须精准掌握每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科学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和强度。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
校(园)长要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确定1名校级领导负责学校体育工作,成立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经费。
市、区县(开发区)要持续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纳入年度预算,设立专项资金。
学校建立体育教师工作评价标准,将体育教师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特色体育项目训练、指导参赛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纳入评价内容,作为体育教师岗位聘任和绩效评定重要条件。 王燕
发布日期: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