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一曲唢呐绝响中的文化坚守
文章字数:2,445
  《百鸟朝凤》改编自肖江虹同名小说,由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执导,是一部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的电影。影片将镜头聚焦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陕西农村,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两代唢呐艺人——师父焦三爷与徒弟游天鸣传承与坚守唢呐文化的故事,深刻剖析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生存挑战与困境,生动展现了新老唢呐艺人之间淳朴而真挚的情感纽带,以及他们面对时代变迁依然坚定不移地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崇高精神。
  一、新旧文化冲突:唢呐与西洋乐的交锋
  电影《百鸟朝凤》的故事发生在陕西省无双镇,在这里,唢呐不仅是民间乐器的代表,它更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感,以其多重面向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庄严肃穆的葬礼上,唢呐以其深情而哀婉的旋律,如泣如诉,表达生者对逝者深深的怀念、悲恸与不舍,触动每一个在场者的心弦;在喜庆的婚礼或其他庆典上,唢呐则以激昂欢快的曲调,为庆典披上了一袭浓厚的喜庆氛围,以欢快热烈的曲调为整个喜事注入了浓郁的欢乐祥和之气,为新人的幸福时刻增添了一抹独属于传统民俗音乐的亮色。每一声唢呐的吹奏,都是对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风俗习惯的生动诠释,更是连接着每一个无双镇人心灵深处那份最真挚、最质朴的情感纽带。
  影片中唢呐地位的变化通过两个时代的对照表现出来。影片中的焦三爷是无双镇远近闻名的“唢呐王”,他不仅技艺超群,更将唢呐艺术视为生命。他精心培养了众多弟子,并组建了焦家班。在焦家班时代,唢呐匠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他们的每一次演出都备受期待和重视。人们对唢呐的认同,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德行的重视。作为唢呐匠看家本领的“百鸟朝凤”,演奏的人和受用的人都必须“德性”好。在选择唢呐技艺的传承人时,焦三爷放弃了最有天赋的蓝玉,选择了游天鸣,也是因为后者的品行——因为父亲摔跤,他留下了泪。
  游天鸣继承焦家班,将其更名为游家班。游家班时期,唢呐艺术逐渐被边缘化。没有了接师礼,没人把唢呐将当回事儿,影片中有一个片段。第一次出活便是在发小长生的婚礼上,这本是一场展示游家班技艺与风采的绝佳机会,现实却给游家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打击。当游家班成员们满怀热情地吹奏起唢呐,为长生的婚礼增添喜庆氛围时,长生却以一种近乎冷漠的态度回应道:“别太当回事,随便吹吹就行了。”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游家班成员们心中的热情,也深刻地揭示了唢呐艺术在百姓心中地位的下降。社会的变迁悄然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曾经风光无限、备受乡亲们尊敬与爱戴的唢呐匠们,逐渐在时代的洪流中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与地位。西洋乐队以其新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现代时尚的呈现方式,迅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而传统的唢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演奏被视为过时和土气。在一场祝寿宴上,唢呐班子游家班与鲜亮的西式乐队狭路相逢,游家班吹奏的是传统的《南山松》,而西洋乐队则配以豹纹女郎和《拉德斯基进行曲》作为回应。当西洋乐队在舞台上表演时,观众纷纷围过来欣赏,而游家班却坐在逼仄的角落里卖力吹奏,冷冷清清,无人赏识,甚至一些年轻人对其产生了排斥和反感。游家班被西洋乐队抢尽了风头,村民们对唢呐的冷落和嘲笑,让游天鸣深感无奈和失落、悲凉。
  中西乐器的对抗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和情感冲击力的段落。这场对抗不仅展示了两种音乐形式的碰撞,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锋与冲突。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边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二、传统伦理消解:师徒关系的变迁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师徒关系是传统伦理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情感和道德的纽带,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农耕生活逐渐被城市化、工业化所替代,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也面临着消解的危机。
  在影片中,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对唢呐等传统技艺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唢呐匠们的经济收益更加有限。因此,游天鸣的师兄们纷纷放弃唢呐,离开无双镇,选择外出打工谋生,这一行为背后,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价值观的转变。影片中侧重描写了二师兄的困境,面对家中重病的母亲,为了更稳定的经济来源,二师兄不得已要离开唢呐班,选择外出务工。当师父焦三爷得知消息后,将他打包好的行囊拆乱丢弃,不仅展现了二师兄个人的艰难抉择,也深刻揭示了师徒间复杂而微妙的矛盾情感。二师兄的这种选择虽然出于生活的无奈,但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技艺的冷漠和忽视。在这种背景下,师徒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得愈发脆弱,甚至出现了断裂。另一方面,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展现了传统师徒关系的消解。游天鸣的父亲在唢呐匠还风光的时候,不惜卑微为子求师,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这门手艺。然而,当唢呐匠的生存环境恶化时,他对待儿子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还留着这些破玩意儿有啥用”,从骄傲转为嫌弃,甚至希望儿子能够放弃唢呐,另谋出路。这种态度的转变,正是人们价值观念变化的缩影。
  面对师兄们的相继离开,游天鸣展现出了对唢呐艺术坚定不移的传承精神。游天鸣与焦三爷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徒,更是有着深厚情感纽带的亲人。他们之间的淳朴而真挚的情感,以及面对时代变迁时坚定不移地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主题。游天鸣在跟随师父学艺的过程中,不浮躁,只专注于手里的唢呐。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师父的绝对尊重和孝顺。在焦三爷病倒后,他不离不弃,一直在身边照顾,亲身实践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这种师徒如父子的情感纽带,让人感受到了真挚而深刻的情感。
  影片结尾,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找到天鸣,这一情节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游天鸣作为唢呐艺术的传承人,他的坚守和努力为传统文化的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使得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有机会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同时也为观众留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结局,它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希望和未来,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郝颖洁 吴妍妍
发布日期: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