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与听觉的诗意化叙述
文章字数:2,472
《宇宙探索编辑部》是由孔大山执导的科幻喜剧。该片于2021年10月17日在平遥国际影展首映,2023年4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讲述了科幻杂志社的中年主编唐志军因一个困其一生的问题,执拗地踏入西南山区寻找地外文明旅途的故事。影片中的“硬科幻”镜头不多,更像是披着科幻的外衣,对“我们为何存在”这一命题进行的浪漫诗意化解读。其中对于社会边缘人物的人性关怀、音乐图像的浪漫化呼应与影片的互文性表达,都为影片带有荒诞色彩的浪漫化叙事增色颇多。
作为九零后新锐导演的孔大山,其作品个人色彩鲜明,擅长使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和荒诞幽默的叙事方式。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他使用晃动的拍摄镜头增加电影的真实感,甚至使用“打破第四面墙”的技巧,将观众以镜头后记录者的身份拉进电影情境。以偏向公路片的影片类型,带观众走入一场浪漫的求索之旅。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影片开场前以怀旧的整体美术风格和4:3的电视画幅将观众拉入上世纪90年代的回忆中,UFO目击、麦田怪圈、生物进化、战争、核武器、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闪回镜头构成了集合蒙太奇;人群跪拜与火箭发射失败倒塌的相关性剪辑闪回镜头构成了积累蒙太奇……第三章开篇,孙一通正站在田野上朗诵自己所写的诗句,镜头切换,而朗诵并未停下,只是朗诵地点变为了广播站。伴随连续蒙太奇手法一一闪过的五人村庄生活的碎片影像,故事线向前推进。通过蒙太奇的镜头组接,表达了“人类在不断追寻意义”的主题,也起到了创造时空和衔接剧情发展的作用。此外,影片还通过蒙太奇手法将声画结合,创造出朦胧、浪漫、荒诞的审美意境,也通过细节化碎片化的剪切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与性格。
电影在画面与空间的塑造中亦有深意。在记录唐志军居住环境的镜头中,主人公被置于画面右下角,而处于画面中央的是墙上已经泛黄的世界地图,代表人物将视角置于整个星球探索宇宙的精神与其推崇的绝对理性。画面左下角门边与垃圾放置在一处的母亲亲吻孩子的油画,象征着主人公缺失的亲情与爱情,隐喻着油画作为代表感性的艺术品,被主人公所抛弃。影片第一章标题出现时的背景画面是镜头拉近后晃动的楼宇,将标题“追UFO的人”与充满城市烟火气的画面重合,形成反差,呈现出荒诞而浪漫的艺术效果。在老唐通勤途中,空镜将近处的景物人物模糊,将远处的飞碟形建筑和建材清晰化,既暗示了老唐与当下世俗生活的疏离,也表现了他对理想的高度追求与热忱。在孙一通与老唐在广播站的交谈中,他说“数学就是太确定了,我学不好,我还是喜欢语文。”对于崇尚绝对理性的老唐来说,他一定不能理解孙一通的观点。此刻影片的画面语言在二者对话时都是非同框的特写,在对话结束后的全景镜头中,用窗框和墙壁将二人区隔——代表理性的老唐背后是黑白基调的光影,而代表感性的孙一通所在的框架中则是朦胧柔和的暖光。理性与感性的人物形象代表在此刻开始试探、了解对方。在影片第四章,河边摄影师为老唐一行所拍摄的照片构图同样带有隐喻色彩。站在最高最远处的孙一通代表着老唐触不可及的宏大理想,拿着竹竿的那日苏代表着自由热烈的生物本能,坐在左侧的晓晓代表着被老唐“不理解,不原谅”的父女关系,而与老唐二人相隔的秦大姐代表着他不得不迎合主流与社会的部分,中间的新婚夫妇代表着被老唐所抛弃的世俗的亲密关系。在影片第五章,老唐和孙一通再次相会时,孙一通拿着那根不断生长的外星人腿骨,站在老唐面前的土坡上。老唐则坐在被遗落的飞行舱一侧。这样的画面构图与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创造亚当》相吻合,与《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一同暗喻着:孙一通是头戴紧箍咒(铁锅)手拿金箍棒(腿骨)的齐天大圣,而唐志军则是历经取经艰辛、为理想执拗坚持的唐三藏。
在影片中,音乐与图像的浪漫化呼应占有较大比重。第一章蒙太奇镜头部分所使用的配乐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这首乐曲虽然以小调写成,带有一层悲伤的基调,但却并非纯粹的痛苦,而是在悲伤中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与生命的热爱。导演将这一主题的音乐置于开篇,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暗中呼应。而配乐的标准旋律循环同样也在暗示着人类的追寻与探索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老唐摘下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牌匾,对办公室的寥寥数人发表大意为“对现实妥协的意义在于更好地追求理想”的演讲时,背景音乐为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此处的背景配乐表现出老唐与逝去的日子、与《宇宙探索编辑部》告别的感伤情绪。背景音乐刻意使用了粗糙的音质,衬托老唐庄重的演讲与他人的格格不入,略显荒诞。这首歌曲在中国多被使用在毕业季等某个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刻,在此处也表达着属于老唐的旧时代终将一去不回。电影第二章“蜀道难”开篇,云海中的万千群山配以琵琶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以楚汉相争为蓝本,刘邦被封至巴蜀之地为汉王,而主人公们旅途的目的地同样也是四川西南山区,影片内容与背景音乐两相呼应。描绘战争激烈场面的琵琶曲也烘托出此行山高水远、旅途艰难的紧张气氛。影片最后,在老唐站在台上将要朗诵写给女儿的诗,泣不成声时,背景音乐响起德国作曲家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象征着老唐走出了半生未醒的梦,也暗指他的诗与思念会乘着音乐,一同去往女儿的身边。
影片中的方言表达同样触动人心。孙一通这一角色的日常口语与诗朗诵均使用了特征明显的方言,一方面贴合了其深山村落中孤儿的人物形象,一方面与他笔下极具浪漫荒诞色彩的诗句形成对比,提升了诗歌的审美性。西南官话,即四川一带的方言,在交流中往往带有诙谐生动、隐喻性高的特点,如其独特的语气词、儿化音等。在孙一通的诗朗诵过程中,诗句中的“的”字都被方言口语化的“嘞”代替,对观众起到了艺术审美层面的陌生化效果。为本身浪漫空灵的诗歌意象增添了西南山区独有的野性、生命力、烟火气与神秘感。更加凸显出影片本身偏重纪录片、公路片的民间特质。
作为一部无法被轻松定义的公路片、伪纪录片、文艺片或科幻片,《宇宙探索编辑部》用充满诗意与浪漫的镜头语言,将荒诞的“民科”与对生命意义的探讨结合,笑中带泪。电影的空间建构、音乐与图像的呼应共同描绘出充满理想主义与人文关怀的浪漫篇章。
樊亦涵 张雪艳
作为九零后新锐导演的孔大山,其作品个人色彩鲜明,擅长使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和荒诞幽默的叙事方式。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他使用晃动的拍摄镜头增加电影的真实感,甚至使用“打破第四面墙”的技巧,将观众以镜头后记录者的身份拉进电影情境。以偏向公路片的影片类型,带观众走入一场浪漫的求索之旅。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影片开场前以怀旧的整体美术风格和4:3的电视画幅将观众拉入上世纪90年代的回忆中,UFO目击、麦田怪圈、生物进化、战争、核武器、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闪回镜头构成了集合蒙太奇;人群跪拜与火箭发射失败倒塌的相关性剪辑闪回镜头构成了积累蒙太奇……第三章开篇,孙一通正站在田野上朗诵自己所写的诗句,镜头切换,而朗诵并未停下,只是朗诵地点变为了广播站。伴随连续蒙太奇手法一一闪过的五人村庄生活的碎片影像,故事线向前推进。通过蒙太奇的镜头组接,表达了“人类在不断追寻意义”的主题,也起到了创造时空和衔接剧情发展的作用。此外,影片还通过蒙太奇手法将声画结合,创造出朦胧、浪漫、荒诞的审美意境,也通过细节化碎片化的剪切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与性格。
电影在画面与空间的塑造中亦有深意。在记录唐志军居住环境的镜头中,主人公被置于画面右下角,而处于画面中央的是墙上已经泛黄的世界地图,代表人物将视角置于整个星球探索宇宙的精神与其推崇的绝对理性。画面左下角门边与垃圾放置在一处的母亲亲吻孩子的油画,象征着主人公缺失的亲情与爱情,隐喻着油画作为代表感性的艺术品,被主人公所抛弃。影片第一章标题出现时的背景画面是镜头拉近后晃动的楼宇,将标题“追UFO的人”与充满城市烟火气的画面重合,形成反差,呈现出荒诞而浪漫的艺术效果。在老唐通勤途中,空镜将近处的景物人物模糊,将远处的飞碟形建筑和建材清晰化,既暗示了老唐与当下世俗生活的疏离,也表现了他对理想的高度追求与热忱。在孙一通与老唐在广播站的交谈中,他说“数学就是太确定了,我学不好,我还是喜欢语文。”对于崇尚绝对理性的老唐来说,他一定不能理解孙一通的观点。此刻影片的画面语言在二者对话时都是非同框的特写,在对话结束后的全景镜头中,用窗框和墙壁将二人区隔——代表理性的老唐背后是黑白基调的光影,而代表感性的孙一通所在的框架中则是朦胧柔和的暖光。理性与感性的人物形象代表在此刻开始试探、了解对方。在影片第四章,河边摄影师为老唐一行所拍摄的照片构图同样带有隐喻色彩。站在最高最远处的孙一通代表着老唐触不可及的宏大理想,拿着竹竿的那日苏代表着自由热烈的生物本能,坐在左侧的晓晓代表着被老唐“不理解,不原谅”的父女关系,而与老唐二人相隔的秦大姐代表着他不得不迎合主流与社会的部分,中间的新婚夫妇代表着被老唐所抛弃的世俗的亲密关系。在影片第五章,老唐和孙一通再次相会时,孙一通拿着那根不断生长的外星人腿骨,站在老唐面前的土坡上。老唐则坐在被遗落的飞行舱一侧。这样的画面构图与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创造亚当》相吻合,与《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一同暗喻着:孙一通是头戴紧箍咒(铁锅)手拿金箍棒(腿骨)的齐天大圣,而唐志军则是历经取经艰辛、为理想执拗坚持的唐三藏。
在影片中,音乐与图像的浪漫化呼应占有较大比重。第一章蒙太奇镜头部分所使用的配乐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这首乐曲虽然以小调写成,带有一层悲伤的基调,但却并非纯粹的痛苦,而是在悲伤中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与生命的热爱。导演将这一主题的音乐置于开篇,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暗中呼应。而配乐的标准旋律循环同样也在暗示着人类的追寻与探索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老唐摘下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牌匾,对办公室的寥寥数人发表大意为“对现实妥协的意义在于更好地追求理想”的演讲时,背景音乐为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此处的背景配乐表现出老唐与逝去的日子、与《宇宙探索编辑部》告别的感伤情绪。背景音乐刻意使用了粗糙的音质,衬托老唐庄重的演讲与他人的格格不入,略显荒诞。这首歌曲在中国多被使用在毕业季等某个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刻,在此处也表达着属于老唐的旧时代终将一去不回。电影第二章“蜀道难”开篇,云海中的万千群山配以琵琶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以楚汉相争为蓝本,刘邦被封至巴蜀之地为汉王,而主人公们旅途的目的地同样也是四川西南山区,影片内容与背景音乐两相呼应。描绘战争激烈场面的琵琶曲也烘托出此行山高水远、旅途艰难的紧张气氛。影片最后,在老唐站在台上将要朗诵写给女儿的诗,泣不成声时,背景音乐响起德国作曲家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象征着老唐走出了半生未醒的梦,也暗指他的诗与思念会乘着音乐,一同去往女儿的身边。
影片中的方言表达同样触动人心。孙一通这一角色的日常口语与诗朗诵均使用了特征明显的方言,一方面贴合了其深山村落中孤儿的人物形象,一方面与他笔下极具浪漫荒诞色彩的诗句形成对比,提升了诗歌的审美性。西南官话,即四川一带的方言,在交流中往往带有诙谐生动、隐喻性高的特点,如其独特的语气词、儿化音等。在孙一通的诗朗诵过程中,诗句中的“的”字都被方言口语化的“嘞”代替,对观众起到了艺术审美层面的陌生化效果。为本身浪漫空灵的诗歌意象增添了西南山区独有的野性、生命力、烟火气与神秘感。更加凸显出影片本身偏重纪录片、公路片的民间特质。
作为一部无法被轻松定义的公路片、伪纪录片、文艺片或科幻片,《宇宙探索编辑部》用充满诗意与浪漫的镜头语言,将荒诞的“民科”与对生命意义的探讨结合,笑中带泪。电影的空间建构、音乐与图像的呼应共同描绘出充满理想主义与人文关怀的浪漫篇章。
樊亦涵 张雪艳
发布日期: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