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首个养老本科专业都学什么?
文章字数:1,804

一边是朝气蓬勃的“00”后本科生,一边是日渐衰弱的“爷爷奶奶”们。当“朝朝”和“暮暮”不期而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随着我国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19年,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设置家政学、老年医学等养老相关专业。2022年2月,西安文理学院成功获批设立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2022年9月开始招生,成为西安首个设立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
学生体验“看不清路”“走不动路”
在西安文理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每个学生都要在实践课上体验“看不清路”“走不动路”。
负重数十斤,卸掉自己的近视镜,学生欧阳菲菲走起路来有点直不起腰、迈不开腿、看不清路。她拄着手杖,走在校内实训中心的模拟起伏桥上,步子小心翼翼,不一会儿就感到有些疲惫。
“很多老年人腿脚不方便,还患有白内障,眼睛看不清楚。而我也是高度近视,当我摘下眼镜并负重往前走时,突然觉得有点紧张、不舒服,没有安全感。”欧阳菲菲直言。专业老师和巾杰说,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老年人的同理心,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让他们在工作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日前,记者在该专业一堂实训课上看到,学生需要掌握的老年人照护技术真不少:在紧急情况下为老年人进行心肺复苏;为不能自主刷牙的老年人一日三次进行口腔护理……
据介绍,该专业学生日常要学习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区养老管理、养老机构运营管理、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饮食营养与卫生、老年能力评估、智慧养老健康系统应用等多门学科知识。
“养老服务管理是被很多人误读的专业”
“养老服务管理是被很多人误读的专业。”学生曾鑫泓说,在2023年填报志愿时,他觉得这个专业很新颖,也很有发展前景,于是坚定地选择了它。但妈妈觉得这个专业将来就是去养老机构“伺候老人的”,会干“端屎端尿、擦洗喂饭”的活儿,她觉得“小伙子干这个不体面”。
入学一年多来,曾鑫泓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专业的培养方向并不是妈妈想象的那样,而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每次放假回家后,他都会将学到的知识和参加的实践告诉妈妈。现在,妈妈已经消除了担忧,对于他想在毕业后进入养老机构工作的想法,妈妈表示支持。
曾鑫泓妈妈的想法并非个例。由于一些考生和家长对专业和行业存在偏见,西安文理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在2022年、2023年招生时均没有完成招生计划,每年都有几名被录取的学生没有按时报到或申请转去了其他专业。
然而,随着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实践方式等方面持续探索改革,其行业知名度不断提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养老问题愈发受到人们关注,考生和家长对行业认知有所改变。2024年,该专业学生第一志愿率显著提升,被录取的学生全部按时入校,且学习热情更高,志向也更加明确。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我们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探索,培养适应行业新趋势、养老新模式、老年人新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西安文理学院养老服务管理系主任马云超说。她认为,复合型管理人才不但要在经营管理方面有突出能力,还应该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水平。
为了让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高度匹配,该专业为学生配备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行业导师“双导师”,采取“课程共建”方式,邀请行业导师走进课堂给学生授课,与专业教师共同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带领学生走进养老机构,接受行业专家现场教学指导。
在养老机构,学校会安排学生在护理岗、康复岗、社工岗、销售岗等各类岗位上实习,在锤炼专业技能的同时,让他们了解整个机构的运营方式。学生实习时不但学会了如何使用助力外骨骼、智能洗浴机、智能排泄护理机等养老常用器械,也增加了对工作岗位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敬畏。
如今,老年人的需求已经向更加现代化、更高生活品质转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而这类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目前比较缺乏。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王寺敬老院院长李媛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养老机构这几年招聘的大多是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人才,但事实上机构更需要的是复合型管理人才,因为养老机构岗位设置比较复杂,从事管理岗位的人员不仅要具备咨询岗、护理岗、后勤岗等各个岗位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并且能和政府部门进行对接,有效推动政策在养老机构落地。
目前,西安文理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已经和西安30多家养老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很多机构表达了想从该校毕业生中为他们选拔优秀人才的意愿。 王燕 薛文静
发布日期: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