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的突围与教育的迷局
文章字数:2,413

由闫非、彭大魔执导,沈腾、马丽领衔主演的电影《抓娃娃》,于2024年7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影片讲述的是生活在西虹市的富豪马成钢夫妇,在大儿子被“养废”之后,为避免小儿子马继业不务正业,决定隐藏财富,一家人搬到破落大院里生活,在小儿子面前扮演贫困的角色,为他精心打造一个“虚构”的世界,开启反向养娃之路的故事。该影片代表着开心麻花系列电影由喜剧段子向更深刻的社会议题和热点的转变,影片中的主人公心理世界的变化及其背后反映的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一、成长突围:被“凝视”的主人公与三界理论
福柯在他的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提出,全景敞视(Panopticism)的概念,描述了一种通过监视来实现社会控制的机制。监视者可以从中心塔楼看到所有囚犯,而囚犯却无法确定自己何时被监视,这种不对称的权力关系使得囚犯在潜在的监视下自我规训。这种凝视行为不仅仅是观看的行为,而是一种带有权力和控制的行为,它体现了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支配和控制。马成钢作为父亲,对儿子马继业的人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控制,让他从小一直生活在由父母构建的“虚假世界”中,有无数个“摄像头”在无时无刻地监视着他,这种凝视可以认为是父权主义的体现,以父亲为代表的一行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干预马继业的人生,试图将孩子培养成期望的样子,这种凝视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控制性。从马继业起床开始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育儿专家们安排好的,比如将英语课本中的对话生硬地复刻到马继业的生活中,这种来自他人的刻意安排让马继业长大之后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
拉康认为,个体在被外部凝视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控制,从而使得自我身份的形成充满了权力和控制的复杂互动。在建构起来的“楚门的世界”中,来自他者的干预与凝视,使马继业的主体性被严重压制,因而他一直处于“想象界”中。在想象界中,主体欲望着他人的欲望,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确定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马继业从小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希望通过努力来改变家庭命运,这是他在心中构建起来的理想自我,他内心的渴望可以视为一种欲望,这种欲望驱使着他努力朝着父亲设定的方向前进,同时满足了凝视者的要求。象征界是由符号所构成的世界,它通过语言和社会文化符号、规则等构建了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对个体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着约束和规范。电影中父母对马继业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贫困等虚假的设定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和规则的体现。父母希望通过这样的设定意图让马继业在已有的规则下成才,这些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构成了马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象征体系。马继业在这个象征体系中不断地接受着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同时也在逐渐理解和适应这些规则。随着剧情的发展,以马继业在政治课上与老师的辩论为起点,以他无意中看到坐在轮椅上的奶奶打篮球为转折,他开始接触到真正的现实世界。通过这种从虚假到真实的转变,马继业开始寻找生活中的“蛛丝马迹”,来求证自己生活在一个被安排好的虚假世界中。此时马继业处于实在界中,他无限地接近真相,而又受制于“父权”力量而无法找到真相。当他发现自己的家庭其实并不贫困,父母一直在欺骗他时,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这是个体对所处世界的一种探索和质疑,也是一种自我凝视,这种自我“凝视”让马继业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危机,他终于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由父亲构建的虚假世界中,于是他开始解构虚假世界,思考自我身份,并渴望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属于自己的真实世界。自我“凝视”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所处实在界的一种突破,也是反抗父权控制的重要动力。
二、社会洞察:反思“鸡娃式”教育迷局
首先,影片中马成钢对儿子马继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当下社会家长们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以至于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任务、课外辅导,力求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其次,电影中以“清北大学”为代表的名校情结和“继承家业”为标志的物质财富观念,是功利主义教育目标的具象化体现。家长们将教育视为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手段,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导致教育的本质被扭曲,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的精神,仅仅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学习。我们应该反思,在教育焦虑与功利主义的存在下,“鸡娃式”教育还是真正的教育吗?
有网友评论:中式教育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当看到马继业在高考交白卷的时候,还是觉得应该换一种抵抗方式,而不是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当下社会,或许每个孩子都能在《抓娃娃》里寻找到共鸣,该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功引发观众对于家庭教育的深思。在影片里,穷苦出身的马成钢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苦难,所以让儿子马继业生活在刻意营造的苦难环境之中,但是马成钢依旧认为,想要成功就必须经过苦难。他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对当下“中式教育”的一种较为夸张的展现,这样极端的教育手段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还对马继业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损害。马成钢看似是在培养马继业,实则却杀死了真正的马继业。电影所要探讨的中国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反应了整个时代的症候,这与当下年轻人眼中穷养孩子、“没苦硬吃”的父母不谋而合。电影结尾,马成钢的那句话“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吗,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也引发了观众在观影后对生活和家庭教育方面的思考,爱应该是孩子和父母间的桥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不应该过度控制和功利化,不然悲剧的不仅是孩子,更是父母。
总的来说,电影《抓娃娃》以教育与成长为主题,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个体在社会规训下的突围与反抗,进而引发了大众对教育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影片还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让观众在轻松的观影体验中感受到深刻的社会批判与情感共鸣,达到了娱乐与思考的双重目的。
徐锦楠 孙雅芬
发布日期: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