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软的药方洞
文章字数:2,840

伊河边上的一座洞窟里不仅供奉着佛陀造像,且在南北石壁上还刻有密密麻麻的药方。药方洞是众多龙门石窟中较为匠心的一个洞窟,建有前后室,主室平面呈马蹄形。窟门北侧有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都邑师道兴造像记》。造像下面和门南侧为药方的刻石,它们并非同一时期完成。
一直以来,稠密的药方刻制于何时,古今说法不一。有北齐、北齐至唐、唐代三种观点。持北齐说者认为刻制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都邑师道兴造像碑》与石刻药方有着密切的关系。碑文明确记载刻药方动机是“自非倾珍建像,焉可炽彼遗光?若不勤栽药树,无以疗兹聋瞽”,证明两者是同时镌造。持唐代说者认为,《造像碑》字体工整,药方笔画粗重,两者显然不是同时设计刻制;《造像碑》下药方部分文字刻在《造像碑》的岩面上,说明药方刻制时间晚于《都邑师道兴造像碑》;药方洞前壁左方岩面下方“疗癖方”和“疗失音方”的布局明显躲避唐代初年雕造的“二菩萨龛”和“七佛龛”,说明这两个药方应刻于初唐或初唐以后。药方中利用葱管导尿,而孙思邈为导尿术首创者,故药方的刻制年代当在初唐之后。持北齐至唐代说者认为药方刻于北齐武平六年以后、唐麟德元年以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刻于唐代。
石刻药方约四千字,惜历经拓印,风化水浸,已有部分字迹残损漫漶,难以辨认。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尚能清楚辨认石刻方计129首方,其中药物治疗方剂110首,针灸治疗方19首。本地专家们根据较早的拓本、参以相关书籍记载,对其进行逐字逐句逐药逐方的核对、校勘、考证,又补出521个字,复原补全方剂64首,使完整药方数达到203首,其中针灸方27首,主治哮症、心痛、急黄、石淋、疙疮、带下、喉痹等近百种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等科疾病。或一方治数病,或数方治一病。
可治疗疟疾、狂言乱言、呕吐反胃、发背、漆疮、上气咳嗽、腹满、心痛、消渴、遍身生疮、五痔、疔疮、反花疮、金疮、瘘疮、恶刺、上气唾浓血、胸癣、失音不语、皴裂、瘟疫、恶疰、黄疸、腹部痞坚、遍身红肿、小便不通、五淋、霍乱、赤白痢疾、鱼骨鲠喉、呕哕、癫狂、噎嗝、喉痒、瘢等近40种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肿瘤科等科目。治疗工具有针、钳、绢、竹筒、渔网、葱管、铛等。治疗方法有口服、口含、漱口、闻气、灌注、漫渍、冲洗、针刺、温炙、外敷、导尿等。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这些石刻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有相当一部分还能治疗现代人所说的疑难杂症。这些药方在制剂方法上有丸、散、膏、汤等。在治疗方法上有内服、外洗、敷、熏和针灸治疗。治疗工具有针、钳、绢、竹筒、葱管、铛等。
药方颇接“地气”。所用的药物多是乡村常见,据统计约有119种。其中植物药77种,如黄连、苍耳、马齿菜、白菜、艾、绿豆、黑豆、石榴皮、车前草、酒糟、细糠、丁香、白杨树枝等。动物药28种,如刺猬皮、鸡尾、蜂蜜、头发、猪肉、猪油、鲤鱼鳞、猪胆、牛耳毛、蟾蜍等。矿物药9种,如钟乳石、石灰、雄黄等。其他药5种,即渔网、井华水(每天早晨从井中打的第一桶水)、灶底黄土、釜底墨(即锅底灰)、古屋上的瓦。
龙门药方多数为单方,绝大多数用药为一二种药物。药方中无鹿茸、麝香、牛黄、犀角、藏红花之类的名贵药材,多是农村常见的动植物,容易寻找。龙门药方中所用药物的产地,绝大部分在中原地区。
唐时之孙思邈、孟诜、王焘,宋时之唐慎微、王怀隐,金元时之张子和、刘完素,明代之李时珍,现代之马继兴、耿鉴庭等对药方极为珍视。后世著名方书,如《千金方》《太平圣惠方》等均多有引用。影响远及海外,如日本医家波康赖之《医心方》、深江辅仁之《和名本草》都曾援引百余条,朝鲜医家许浚在《医方类聚》中亦曾引用。其中的部分药方大黄汤、大枣丸、竹沥饮、胆汁灌汤方、针灸方灸膻中方、灸涌泉方等,至今仍在民间及中医临床上流传应用。
我国石刻药方目前发现有河南龙门石窟药方洞药方、广西南宁(邕州)宣化厅范质子刻《疗病方书》、广西桂州馆驿陈尧叟刻《集验方》、广西桂林刘仙岩吕谓刻《养气汤方》、陕西耀县药王山郭思刻《千金宝要》、陕西华山莲花峰无名氏刻《固齿方》等六处。龙门石窟药方洞药方刊刻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在洞窟南侧上方,有唐代《北市香行社造像题记》。题记中提到的安僧达、史玄策等均为西域人,此题记是研究唐代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衣带。
龙门药方被称为龙门方,到目前还在使用。早在北宋时,龙门方已跨越国境漂洋过海,流传到日本,编入《医心方》一书。
《医心方》的作者是丹波康赖,为汉灵帝刘宏后裔。在西晋时,灵帝五代孙高贵王(亦作阿留王或阿智王)刘阿知,率母子及其两千族人离开洛阳,经朝鲜赴日本,归化日籍,住桧隅郡,日本应神天皇封他为东汉使主,为移日第一代。其子刘都贺,被赐姓为东汉直,居丹波。高贵王第八代孙为康赖,他精通医术,被赐姓丹波宿弥,累迁针博士,兼丹波介(地方长官之副职)。公元984年,丹波康赖编成《医心方》一书。
《医心方》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中医养生疗疾名典,它汇集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医药养生典籍近200余种之精华,是一部失而复得的中华医药集大成之作。此书三十卷,其中有96个药方注明引自《龙门方》。公元918年日本深江辅仁对“龙门方”热爱推崇,其撰写的《本草和名》一书中,提及《龙门百八》的书名。显然,龙门药方在刻成后,出现过以《龙门百八》《龙门方》为名的大批拓本或抄本,流传于各地,并逐步流传到日本。《医心方》是日本的国宝,更是中日医学交流史上的一座大山。
日本名医丹波元坚,是丹波康赖的后裔,他接承祖上衣钵,于公元1825年依据王昶之书,亲手抄录《都邑师道兴造石像记并治疾方》全文,编成一册。这个抄本,今藏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
清代以来,金石学家对龙门药方多有著录和考释。由于《都邑师道兴造像记》特别提道:若不勤种药树,无法治疗耳聋眼瞎等疾病。于是,从毕沅《中州金石记》、孙星衍《寰宇访碑录》以来,金石文献多数都把龙门药方与道兴造像视为一体,著录为《北齐都邑师道兴造像并治疾方》。王昶《金石萃编》乃据拓本抄录造像记及药方全文,其后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又有补正。
虽然近几十年来,对龙门药方的研究是一个热门课题,出版了很多专著和论文。但是,药方洞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道兴与龙门药方有无直接关系,这些药方究竟是谁刻的等。这些秘境等待着人们去追寻探索。
药方洞是中国医药学与佛教石窟艺术融合在一起的独特传承。龙门药方是世界上最早的石刻药方,这部刻在石壁上的医书,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千年的光阴里,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后生来到这里,誊抄研究这些药方,让中医学文化继续传承,有多少乱世之中的灾民,或者孤苦无依的穷人们受到这些药方的恩惠。
伊河水流滚滚,世间无数的人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来到药方洞,寻方问药。这座一千多年的石窟没有冰冷,没有漠视,它柔软的接纳着身怀病疾的人,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间。那些古药方既是疗治病患的千古奇书,更是一颗颗闪耀着博爱光芒的仁心!
而今,立在这座洞窟前面,看着一行行一列列的古方,面对这样柔软的心意,我惟有深深的鞠躬。
王飞
发布日期: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