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郊经济引领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1,297
近日,走进汉阴县城关镇中堰村,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划一,里面果蔬正在茁壮成长;一层层梯田拾阶而上,阳光勾勒出金色的曲线;一个个面孔喜笑颜开,诉说着乡村的和美……
兴产业,激活一池春水。“目前产业园内每年收入100多万元,除了给村集体的土地租金,还给群众有不少分红。100亩蜂糖李、150亩黄桃、50亩荷花、50亩阳光玫瑰葡萄、150亩油葵基地现已初具规模。”汉阴县城关镇中堰村果蔬产业园负责人刘少涛说道。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中堰村位于汉阴县城以南1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为有效利用好闲置资产、资源,县镇村三级抢抓机遇,按照“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国企带镇村”的发展模式,盘活村集体“沉睡”资产、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积极拓市场、联商户、带农户,培育发展产业园等产业,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目前,该村建成温室大棚有100多亩,已实现可视化、智能化管控,以种植反季节七彩圣女果等蔬菜瓜果为主。同时,镇村还充分利用地形发展荷虾混养100亩,修复8万立方塘坝建成休闲垂钓中心,打造研学基地30亩,逐步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休闲观光现代农业产业园。
聚合力,盘活一方热土。“新竹人才公寓,解决了我住宿的大问题,而且房租实惠,交通便利,卫生条件好,服务更是周到。”2023年来汉阴工作的浙江小伙周江财如是说。
在积极发展产业的同时,县镇村积极探寻致富增收新渠道、新途径,抢抓廉租房一房难求、初高中学生父母陪读、新就业年轻人租房“刚性”需求的契机,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出资对中堰村二组长年闲置的房屋进行盘活,精装修房屋32套。目前入住率达100%,村集体每年租金收入36万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堰村集体还将村民旧房进行回收改造,建成“半日闲舍”“凤鸣锦舍”陕南特色民宿2处,可提供客房10余间、容纳就餐近100人。同时,中堰村投资90万元,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钢架结构标准厂房主体,采取“招商企业+村集体+经营主体”合作模式,由招商企业投资配齐室内体育设施,村集体与经营主体新潮体育合作运营,为运动达人提供篮球、羽毛球培训服务,不但提高了闲置土地的利用率,而且有效弥补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短板。此外,通过大力培育发展第三产业,全村从事餐饮、娱乐、汽修等服务业的群众越来越多,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善治理,营造一片和美。为有效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中堰村通过争取项目资金、集体筹措资金等方式,建设文化广场1处,铺设沥青路650米,提升步道等850米,安装路灯80余盏,增设绿化景观1000余平方米,改造村民庭院10户,着力打造庭院经济示范村。
乡风文明与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魂”与“根”。中堰村制定了村集体产业收益“三三制”集体分红方案,依靠收益的30%对村医疗、养老保险进行补助,并且对村9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长寿金1万元,让村民幸福度、满意度不断提升。
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堰村凭借独特的位置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渐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打卡地,更成为城郊经济发展的新星。预计今年全村集体经济收益可突破300万元,通过吸纳村民务工、土地流转收入和集体分红实现村民人均收入近30000元,成为全省发展村域经济引领乡村振兴的标杆和样板。
本报记者 贺孝辉 通讯员 赵建祥 陈芸
兴产业,激活一池春水。“目前产业园内每年收入100多万元,除了给村集体的土地租金,还给群众有不少分红。100亩蜂糖李、150亩黄桃、50亩荷花、50亩阳光玫瑰葡萄、150亩油葵基地现已初具规模。”汉阴县城关镇中堰村果蔬产业园负责人刘少涛说道。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中堰村位于汉阴县城以南1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为有效利用好闲置资产、资源,县镇村三级抢抓机遇,按照“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国企带镇村”的发展模式,盘活村集体“沉睡”资产、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积极拓市场、联商户、带农户,培育发展产业园等产业,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目前,该村建成温室大棚有100多亩,已实现可视化、智能化管控,以种植反季节七彩圣女果等蔬菜瓜果为主。同时,镇村还充分利用地形发展荷虾混养100亩,修复8万立方塘坝建成休闲垂钓中心,打造研学基地30亩,逐步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休闲观光现代农业产业园。
聚合力,盘活一方热土。“新竹人才公寓,解决了我住宿的大问题,而且房租实惠,交通便利,卫生条件好,服务更是周到。”2023年来汉阴工作的浙江小伙周江财如是说。
在积极发展产业的同时,县镇村积极探寻致富增收新渠道、新途径,抢抓廉租房一房难求、初高中学生父母陪读、新就业年轻人租房“刚性”需求的契机,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出资对中堰村二组长年闲置的房屋进行盘活,精装修房屋32套。目前入住率达100%,村集体每年租金收入36万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堰村集体还将村民旧房进行回收改造,建成“半日闲舍”“凤鸣锦舍”陕南特色民宿2处,可提供客房10余间、容纳就餐近100人。同时,中堰村投资90万元,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钢架结构标准厂房主体,采取“招商企业+村集体+经营主体”合作模式,由招商企业投资配齐室内体育设施,村集体与经营主体新潮体育合作运营,为运动达人提供篮球、羽毛球培训服务,不但提高了闲置土地的利用率,而且有效弥补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短板。此外,通过大力培育发展第三产业,全村从事餐饮、娱乐、汽修等服务业的群众越来越多,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善治理,营造一片和美。为有效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中堰村通过争取项目资金、集体筹措资金等方式,建设文化广场1处,铺设沥青路650米,提升步道等850米,安装路灯80余盏,增设绿化景观1000余平方米,改造村民庭院10户,着力打造庭院经济示范村。
乡风文明与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魂”与“根”。中堰村制定了村集体产业收益“三三制”集体分红方案,依靠收益的30%对村医疗、养老保险进行补助,并且对村9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长寿金1万元,让村民幸福度、满意度不断提升。
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堰村凭借独特的位置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渐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打卡地,更成为城郊经济发展的新星。预计今年全村集体经济收益可突破300万元,通过吸纳村民务工、土地流转收入和集体分红实现村民人均收入近30000元,成为全省发展村域经济引领乡村振兴的标杆和样板。
本报记者 贺孝辉 通讯员 赵建祥 陈芸
发布日期: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