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靖边
千年古城的新时代蜕变 科技创新引领全方位发展
文章字数:3,276


  陕西靖边,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千年边城,古称“夏州”“朔方”,见证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汇的辉煌往昔。它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不仅创造了“人进沙退”的生态奇迹,还是处于中国能源“金三角”核心地带的新兴能源之城。
  近年来,靖边县委、县政府积极作为,以新质生产力调整产业布局,大力推进“高端能化产业、优质高效农业、生态文明产业、智能无人系统和通航产业、全域文旅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六大产业链发展。去年,靖边主体经济指标、营商环境评价、招商引资及其他综合排名稳居榆林市第一方阵,全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草原与农耕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打造特色旅游之城
  靖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曾是边塞要地,秦、隋、明等朝代在此修筑长城,赫连勃勃、梁师都、李元昊在此建立国家政权,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形成了多民族交融发展的特色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魅力在于特色。靖边县紧紧围绕历史、自然、红色三条主线,以统万城、波浪谷、小河会议旧址为核心景区,深度融合文旅农三产,全力打造一个绿水青山与大漠草原交相更替、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完美交融的充满边塞特色的全域旅游之城。
  为此,靖边持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总投资2.2亿元建设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景区,该景区于2022年建成运营并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年,引进中景信旅游投资集团合作开发波浪谷景区;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对小河会议旧址进行保护开发,如今这里已成为赓续红色血脉、发扬革命传统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开放景区17个,其中3A级景区5个。
  同时,靖边加强文创产品研发,“靖边剪纸”“靖边柳编”等产品畅销国内外,靖边剁荞面、大烩菜、羊杂碎等非遗美食类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还通过加强精准营销,策划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打造了“匈奴统万看靖边”“徒步丹霞在靖边”“转战陕北游靖边”“陕北民歌唱靖边”等旅游品牌,全力打造“靖边礼物”系列,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以及红叶节、杏花节、柳编大赛等旅游宣传赛事活动10余项。凭借这些努力,靖边先后获评“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名县”“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名县”,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提升。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铸就绿色钱库
  毛乌素沙漠,其名起源于靖边县海则滩镇毛乌素村。曾经,连绵的战火、过度的放牧以及自然环境的变迁,让这片土地沦为寸草不生的流沙之地,治沙之路艰难而漫长。
  早在1941年,中共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同志便带领全县干部种下30万棵树,拉开了靖边生态建设的帷幕。到了50年代,全国劳模牛玉琴接力带领大家继续种树,直至如今进入林分改造提升阶段。2023年,靖边县完成各类林草营造任务16.5万亩,其中营造林13.5万亩、种草及修复3万亩。县城东西两翼正在建设两个“绿肺”——五台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靖边母亲河——芦河水环境治理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如今,靖边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许多沙地已然变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华丽蜕变。作为抵御从内蒙古吹过来风沙的第一道防线,靖边的生态屏障建设对护卫西北以及京津地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靖边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曹龙介绍说:“牢固树立生态建设是靖边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高质量推进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坚定推行林场化改革,特别是做好引水、增雨、节水这篇全域治水的大文章。”
  更值得一提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靖边县银湾村得到了生动体现,“两山”转化通道正在这里形成。在生态林建设成果基础上,靖边县2024年开始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种植山楂、山桃、红梅杏、鲜食桃等本地适生的经济、生态两用树种达2760亩。
  靖边县林业局国有林场股股长王德海介绍说:“这个项目以‘四位一体,集雨补灌’为核心理念,着重打造‘光伏发电+集水灌溉’示范样板模式,实现地下水资源的跨季节调配,提高抗旱能力,确保农作物幼苗成活。”
  靖边作为农业大县,拥有大概170万亩耕地,“四位一体”核心理念和“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逐步落地实施带来了显著成效,可使每亩节水50%,节能60%,节肥30%,粮食产能增加20%,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打造绿色钱库的理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激发创新动力
  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领域一直是靖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与重头戏。靖边县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技术装备进行改造升级。在能源化工企业中推广智能化生产控制系统,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降低了能耗和环境污染。并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以此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与此同时,靖边县大力培育智能无人系统、通航产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和孵化器,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平台,吸引了一批具有创新实力
  的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在智能无人系统领域,靖边县与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智能无人系统在农业、物流、安防等领域的应用。
  平台搭建助力创新 注入发展活力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靖边县深知这一点,因而高度重视教育质量提升,不断加大对本地学校的投入。并且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依据企业需求精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组织各类科技培训和竞赛活动,有效提高本地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此外,还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的机会。
  在人才引进方面,靖边县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到本地工作,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借此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靖边县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让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产学研合作,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024年7月6-7日,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陕西省赛)暨第四届陕西省青少年空天创新大赛在靖边县举行。大赛由中国航空学会指导,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教育厅、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航空学会、靖边县人民政府承办。大赛设置了操控、编程、组合、虚拟、创意5个类别22个赛事,吸引了来自陕西省9支代表队的1500余名选手参赛。这些赛事的举办,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和竞技的平台,有力促进了青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对靖边县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丰硕 惠泽万千农户
  近年来,靖边县在科技成果落地方面成绩斐然。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全生物降解地膜得到全面推广。这种地膜以生物降解材料为主要原料,能在作物生长周期内自然分解,有效避免了传统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
  在农业机械研发方面,靖边县成功研制了残膜回收机、一体式小杂粮精量播种机、废弃物秸秆焚烧炉、农家肥化肥两用撒肥机、田间袋装物品装车机等多种机具。先后取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1项,推广应用近600台(套)、150多万亩,实现增收节支近3亿元,为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靖边县还创新推广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如增密度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和“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这些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粮食增产,还创造了陕西省玉米千亩连片单产最高记录。
  多年来,靖边县通过政策引领、产业升级、人才支撑、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氛围营造等多方面的努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功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今后,靖边县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古都逾千年,风华今犹在。站在明长城36堡之一的镇靖古堡望向远处,一座座夯土铸就的雄伟古城如今大多不见踪影,斑驳的苔痕攀上残缺的城垣,冷了战火的呐喊,静了钟鼓的争鸣。取而代之的是沙漠绿洲、良田沃土,工厂林立、人流如织,一个充满绿色和希望的现代化靖边正向我们走来。
  侯红雷
发布日期: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