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在蜀河寻一个人
文章字数:4,020

  最近的一次蜀河之行,让我在豁然间得到一个感悟:时光中的曼妙有趣在于受空间的某种信息牵引,常常会将你带到一个提前并没有计划却突然要去的地方,又因为某种强烈感触而在忽然间想寻访一个什么人,希望听到他们讲一讲岁月风尘中的沧桑故事。
  一
  曾经多次去过蜀河古镇,每次都像匆匆赶集似的,一群人跟着走马观花,扯一些闲话,凑一堆热闹,喝一顿小酒,之后在回忆中留下的皆是一些生活趣味和友谊的逸事,而在谈及它的历史文化和风光美景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每每我就恨自己成了酒囊饭袋一个。
  在这里,我寻过仗义的朋友,寻过失联的同学。在这里,也寻过所爱,寻过风景,寻过故事,但是从来没有耐心细致地去了解过古镇的遗产和文化,只是因为某个人某些事而觉得这里亲切,仅此而已。亲近了,反而了解得少,走动得少,又很少去在乎。就这么,光阴慢慢流过,一切都在逐渐淡去。
  酷暑的炎热还未过去,一帮省城的朋友要到故乡做客,我在尽地主之谊时向大家推荐,到了陕南旬阳,除了观赏太极城风光,不能不去蜀河古镇参观。一位朋友听后便追问:“那它最吸引人的是啥?”
  这一次,我提前做了一些功课。回答当然是:“古镇遗产文化风光。”
  蜀河古镇是旬阳除了县城外最古老的一个名镇,坐落于汉江与蜀河交汇处,因水运而兴,在1700多年的历史中,曾经拥有680多年的置县历史,从公元280年至966年,朝廷先后在此设置过兴晋县、淯阳县、黄土县、长冈县等,公元966年并入洵阳县(旬阳县)。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作为航运时代一个十分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而被誉为“小汉口”和“汉江小都会”。因而可以想象它在过去的繁荣辉煌和社会地位。凭据这一点,你就应该去走一走,看一看。
  在依山而建的三横九纵的古建筑群里穿梭,跟着导游听讲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它的故事。古庙、古会馆、古书院、古宅、古院、古楼、古巷、古街、古商铺、古客栈等等,它们的故事都铭刻在悠长的岁月中,印记在天长日久的传说中,映照在现存三四百年乃至更古老建筑的木柱、砖头、瓦砾、屋檐、窗棂、门楣中,蕴藏在古画、诗词、对联里,也浸润在狭长而窄小的街巷的青石、卵石铺就的台阶和地面上。传说古镇曾经有著名的八大商号,商铺达二百多家,仅西安在此创业的柳先生,其商铺有“柳家半条街”之称。现存的以黄州会馆为代表,曾经云集在此的外省市商人先后修建了八大会馆,无不都见证着这里有过长久的商贸经济之繁华兴盛。
  于是,我就想寻一个人能讲一讲,这个在汉江古渡边上,作为多年县城之地的古镇往昔的精彩故事。
  二
  在黄州会馆参观,我记住了一个传说,会馆中使用的那些圆木立柱,是建设方在当地栽植的树木,经过数十年的成长,就地取材作为栋梁。历经三代以上人的努力,集中了多方的社会力量,用时近百年才圆满竣工,而非三年两载或一朝一夕之成就。和当下干事追求速度、效率的观念相比,可见那时人们为做成做好一件事的恒心和坚韧。正是由于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如今物是人非,但是留下了让人敬仰的物质文化遗产。
  想到这里,我就自惭形秽了,喜欢写作,每每好像有人在后面追赶似的,很着急,尽管出版了很多书籍,发表了很多文章,但是经过一些时光回头看,总是有许多的不满意。在自责和后悔中告诉自己,慢点再慢点,然而,歇不了几日,又自然地扛起了锄头,继续着急赶路,担心把自己的田地荒芜了。
  欣赏古镇那些气势恢宏的古建筑在沧桑岁月中沉淀的各种工艺之美,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芒,让人叹为观止。
  于是,我就想寻访当年的主事者或参与者问询一下,为什么要花费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光阴和精力,精致地去建造那些并不属于自己永久居住的房子,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是什么?
  三
  站在杨泗庙的院子里向外眺望,忽然发现大门框内装满了碧绿的汉江水,水面还泛着一层金色的光芒。想是曾经在这里修行的人,每日受此浸淫,心境应该自然是纯净、明亮和平静的。
  随意拍了几张照片,画面中蓝天的云朵就挂在正殿那翘起的檐角上。遂又打量时,发现屋檐前左边的瓦沟里已长满了野草野花,还有不知名的尺余高的荆棘,那细小的枝叶在微风中摇曳。它们是风景,但极其容易被忽略。熟悉的人视而不见,而远道而来的游客挑重要的看,挑精彩的看,一般也不会注意到。它们诞生在岁月的风尘里,经历了长久的风霜雪雨才成就了自己,气质里流露着几分别样的风华。
  一群汉江纤夫齐心协力的劳动场景凝固在院子的一角,前方正好可以看到戏楼。戏楼完好如初,却空空如也,不见古时的戏子,亦不遇当下的演出,令人有了一丝莫名的惆怅。
  在庙门外的围栏边,与两个朋友合影,看照片好像我们站在远征的航船上,背景是壮阔的水面和两岸的远山。
  身在此地,就想寻找那当年船帮的伙计聊一聊,他们当年从外拉纤归来或在此歇脚,在华灯初上的夜晚,是否有资格或有机会来到这里畅快,欣赏一回汉调二黄的演出呢?
  四
  从杨泗庙到黄州会馆的途中,看到一个很气派的古书院——城南书院,木头建成的三层阁楼,这里曾经培养了多少人才今人不知,我很稀奇院子的一角竖立着一个约两米高的状元塔,上面写着26名状元的名字与及第时间。导游说,这些状元虽然都不是当地人,但他们或是来自古镇经商人的孩子或是在这里读过书,或在这里得到过先生的指教。因而我就敬仰当年教书先生,一定有无私情怀、知识渊博和经世致用的思想,否则门下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状元啊!
  沧海桑田,包括城南书院在内,如今古镇很多有名气的房子都不属于当时的主人或他们的后人。其中有一个私家古宅,上面明确标注四易其主。见此,同行的仵埂教授感言,再牛的人,如果不注重培养下一代,若是后继无人,一切都是白搭。自己行,还得后人行。
  如果能够重新来一回,那些建造房屋的主人,他们又该如何重活一回自己的人生?
  如今,重视子女教育是全社会共识,当父母的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之耗费的财力物力精力可谓空前,可是如何保证子女和后代子孙等都能行呢?而什么样的后人才算行呢?后人不行又该怎么办?
  于是,我就想寻那书院的先生请教一下,这些问题在他们的教科书和人生经验里有没有答案?
  五
  时代发展,生活和创业就业的空间无限扩大了,古镇大部分居民都搬迁到了集镇新区或住进了县城,或搬迁到了其他地方。曾经充满人间烟火与市井繁华的古镇街巷,如今多有游客的热闹之声,偶见有耄耋之年的老人坐在门口守望时光,面对街巷的动静,他们似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对于所有的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并不断得到维护修缮,让人感觉经年的世事在这里似乎风平浪静。令我最为震惊的是,沿着河街靠近河岸一边大约一公里,在前几十年先后兴起了一排挤挤挨挨的现代建筑,如今已全部拆除搬迁,由此让古镇在最显眼的地方整体恢复了古貌古风。我感叹,仅仅是做好拆迁这项工作就太不容易了,且不说要给各个业主赔偿多少钱,难以想象的是当地领导和干部倾注了多少心血,花费了多少口舌功夫。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是体会过的,那真叫一个难。
  在古风扑面的新街道里,涌来了四面八方的各类创业人群,他们通过店名、门牌、食品、作坊等,把现代的商业经营氛围演绎成了一道远古的风景,将人带回了旧时的情景。
  于是,我就想寻访古镇当前的主政者,他们是如何推动古镇的遗产保护、风貌恢复和旅游业发展的?
  六一顿美味佳肴可能会成为一个人舌尖上的永恒记忆,所以陪朋友逛完古镇,必须要请他们吃一顿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八大件”美食,好让他们更加忘不了古镇之行。
  有镇上的朋友热情做东和介绍,这一次我总算是弄明白了。八大件包括八个凉菜八个热菜,凉菜四荤四素,中间摆放一个大盘子,盛着浓浓的以醋为主的调料汁,客人根据自己的口味轻重,将汁子舀在自己的碗里或在中间的大盘中进行“和菜”;八个热菜全为蒸制,亦是四荤四素,另外附带六个小蒸碗;所有菜品不重样,素菜以时令蔬菜为主,呈现青、黄、绿、红、白、紫等五颜六色。
  吃“八大件”还讲究坐八仙桌享用。八仙桌一般为三尺见方的木桌。八仙为八人。如今,经常不讲究这个了,大多数时候都坐圆桌用餐。
  那些菜肴的滋味及其做法、吃法的讲究,我不想做具体详细介绍,你去吃一回就知道了。
  席间欣闻,此地之“八大件”制作工艺在唐代已流行,传承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目前被列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朋友在用餐中啧啧称赞,吃的是饭菜,享受的却是浓浓的传统文化。
  于是,我就想寻找那个创始人,问问他当年是如何抓住大众的味蕾而创造了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美食?
  当地朋友说,如果遇到正月闹元宵期间,吃了“八大件”,然后去会馆看戏楼上的汉调二黄戏演出,晚上则可观赏玩龙灯、烧狮子,那才是真正领略了古镇风情呢!
  人生忌满,而这一次旅行留点遗憾又何妨?
  七
  “千年古镇,诗意蜀河,我在这里等你。”我很喜欢这一句宣传语的美感和它带给人的想象。
  所有的感官信息告诉我,千年古镇本身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那古庙、古树、古渡口,那古水井、古石板房、古老的方言,那瓦屋、石墙、石坎缝隙上的青苔,还有那古墙上挂满灯笼的古巷子,古往今来敲击青石台阶和地面上的高跟鞋之声响,它们与古老的汉江一起,早已构成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图景。
  记得上一次去,那天夜里蒙蒙细雨,晚饭毕,一行人都睡了,我独自一人散步在河边的广场上,希望碰到那个等我的人,聊一聊古镇的浪漫风情。我想知道,一个有梦想的女子,如果把人生安放在这里,又有着怎样的酸甜苦乐呢?然而河边只有垂钓的人,且是旁若无人。有鱼上钩了,想着钓者也不知它是汉江鱼还是蜀河鱼。因为两条河都是鱼的天堂,鱼可以在两者之间自由游动。两条河都有一样纯洁的梦想,不是入东海,而是一起北上。它们是如愿的。我当时沉浸在霓彩灯光辉映下的江河岸边,心里却有些尴尬,一时竟乱了思绪,不知该何去何从。
  此次等在岸边的广场上准备返程,身边有位作家说了愿望,将来在古镇租一间房子,客居一年半载,或许就会抓住这里的灵魂,能够写出一部关于古镇的诗意大作来。暮色来了,原以为的空巷,从中不断走出了越来越多的人,到河边纳凉休闲。教授的言语很快就被淹没在了热闹里。
  直到车子启动,远古的人不可能寻见,而我想寻见的那个等我的人,亦是始终没有遇见。
  ■杨志勇
发布日期: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