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阿拉姜色》:诗意的心灵救赎
■张静 王亚丽
文章字数:2,330

  电影《阿拉姜色》是一部由中国藏族导演松太加编导的影片,于2018年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藏族重组家庭磕长头前往拉萨朝圣,并且在路途中完成彼此之间心灵救赎的故事。从四川嘉绒藏族出发,经过青海,最终到达西藏拉萨,漫长的朝圣之路将藏族的各个支系联系在一起,而这条长路对于大多数藏民而言是追随信仰、自我救赎的心灵旅程。《阿拉姜色》以其含蓄细腻的内化情感视角、真挚诗意的镜头摄取和声画组合为这场旅程构建起一种被藏起来的血肉之感,成为“藏地新浪潮”中的代表影片之一。
  该片淡化了以往藏族题材电影中对于藏地自然奇观和文化符号的他者观看、想象和表述,转而以含蓄内敛的表达风格、文化内省的切入视角对族群内部存在的个体精神困境进行全新追问和自我表述。影片以到拉萨朝圣为主线,前半部分以女主角俄玛为主导,但故事在俄玛去世后形成叙事断裂,之后由罗尔基带着继子诺尔吾继续朝圣以构成线索的延续。这一出走式、仪式化的旅程中出现的煨擦赛、点酥油灯等提纯化、日常化的生活细节展现出藏族在宗教和世俗的融汇下形成的文化气质,也使得心灵苦旅的纯美诗意书写具有极大程度地超民族性。
  《阿拉姜色》以细腻的内化视角关注着处于普遍困境中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与创伤、含蓄与隔阂、和解与重构。首先,影片镜头对焦着身体或者精神上受到创伤的男女主人公:曾经失去丈夫的俄玛在得知患病后选择朝圣,看到现任丈夫差点被车撞而崩溃大哭;罗尔基爱着俄玛却无法接受妻子对前任丈夫和继子的留恋。除此之外,松太加本人编剧和导演的双重身份使得影片中的作者得以拓展到最大限度,因此角色人物诺尔吾、丹达尔存在与导演松太加同样的心理动因:由于父亲角色的“缺席”而引发的情感创伤和弥补尝试。
  个体的创伤是人物性格含蓄平和的根源,也是情感隔阂产生的诱因,影片通过细节抓取人物的情感转向并见证个体在和解之后的关系重构。俄玛最初向罗尔基隐瞒自己的病情和执意去朝圣的原因,直到弥留之际才选择坦然。罗尔基原本无法接受妻子为了已逝丈夫而放弃治疗去朝圣的做法,所以他在妻子去世的时候选择把装有擦塞的书包放在帐篷外,到寺庙为妻子超度的时候把合照撕开,但最终选择继续妻子未完成的旅程并在路途中扮演起一个具有抚养、训诫、引导功能的“代父者”角色。而父母亲的相继病逝构成诺尔吾的情感创伤,所以他倒转经筒希望逝去的母亲归来,也执意照顾同样失去母亲的小驴,并且偷偷将父母的合照粘在一起。但罗尔基在接下来的路途中为他擦药、剪头、输出价值观,不断满足他对父亲角色的想象,两次提耳朵的细节对照也含蓄表达了两人的情感关系迎来重建。纵使外有风雨,内有割裂,一家人的帐篷在流动的路途中始终保有一种固定感,使彼此成为心灵的救赎。
  影片刻意避免大远景、全景而采用大量的中近景、特写甚至于虚焦镜头捕捉人物的内心和情感诉求,并且通过长镜头的内部画面调度、手持镜头的声画组合形成悬念式、代入式、牵引式的观影效果,配合淡淡的吉他主调营造出一种幽切的诗意体验。例如开始的影像设置就是先声夺人的风声、狗叫和女人的哭泣声,随后淡入拍摄窗户的固定镜头,天亮之后镜头后拉,男女主角围绕煨擦赛(一种纪念逝者的仪式)的话题登场后便转入黑场、出现片名。这个仪式是在纪念谁?影片开头的悬念效果由此出现。另外,手持镜头“代入式”的声画组合为电影增加了一种纪录片式的真实质感,使观众能够直观捕捉人物情绪、洞悉人物心境。俄玛去世后罗尔基向前跑动的运动镜头伴随着粗壮的呼吸声表现了人物的苦痛;罗尔基以为诺尔吾落水而冲进水潭的剧烈摇晃镜头表现了人物的急切情绪;到寺庙为俄玛超度亡灵时的慢步跟随镜头表现了罗尔基的精神无力;诺尔吾翻越山头远眺布达拉宫则表现了人物的冲动与喜悦。最后,长镜头的内部场面调度利用特写和虚焦镜头构成一种留有余味的审美张力。俄玛临终之前在帐篷中与罗尔基告别,手背上的血和不断滴下的泪相互交融,达成了最后的和解;原本陪伴俄玛朝圣的两个女孩先后离开,影片分别采用虚焦的镜头展示和断裂的情节设置来表现,影片做到“点到为止”,让观众进行拼贴、重组并得到答案。
  宗教信仰与生活实践共同构成藏区独特的价值和文化体系。藏传佛教中“重来世”的生死观使得俄玛毅然“出走”以追随信仰、救赎心灵的做法成为自然的选择,而“万物平等”的处世观则渗透于影片飞蛾、苍蝇等一系列象征物象中,它们共同构筑了影片中纯真诗意的东方意绪。首先,影片对于俄玛死亡和天葬的场景表现是隐匿的:俄玛最后的镜头是仿佛睡着了的掩面,没有死亡镜头的直接摄录;而在天葬(对逝者做完超度后将尸体置于天葬台上供秃鹫啄食)时,影片只表现了帐篷外淡淡的摇铃声和远空中盘旋着的秃鹫的叫声。另外,飞蛾这一物象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为电影沉重的主题和氛围带来了一些轻盈和神秘的意趣:得知患重病的俄玛坐在大巴车上,看到飞蛾不断扑打翅膀飞出车窗,预示着俄玛的出走;俄玛病发,她在帐篷中告诉丈夫朝圣的真实目的,此时飞蛾落在她手上,表现出她的期盼和无力;俄玛病逝后,酥油灯里烧死一只飞蛾,开出了一朵美丽吉祥的灯花,意味着俄玛的朝圣之路虽然没有完成,但是她的灵魂得到了救赎。片中飞蛾这一物象的状态与俄玛的生命轨迹息息相关,而最终人与物都在精神与灵魂上获得了自由与超越。
  影片的片名“阿拉姜色”是四川嘉绒藏区一首流传广泛的祝酒歌的音译,意译为“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影片中曾两次吟唱这首藏语歌,时间跨越了主人公整个朝圣和心灵救赎的过程。片尾则响起藏族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作词的歌曲《思念》,形成一种亘古幽深的诗意。总之,无论从影片的文化底蕴、主题设置、细节展示、摄录手法等角度来考量,《阿拉姜色》都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它不仅为藏族文化自觉性的表述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还为西部电影的现代化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新的可能。
发布日期: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