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扮病友诱骗患者“医托”不能久治不绝
文章字数:771
据报道,近日,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了自己正常就医时遭遇“医托”,最终被骗高额费用的经历。这些“医托”常在正规医疗场所附近活动,以病友、老乡等身份,与患者或其家属搭话,通过“自己的病情类似”等话术,推介医疗服务或诱骗患者到一些小诊所看病。往往患者花了钱,医疗效果却难以保证。
千万别低估了“医托”的作恶程度。报道中的两个案例让人看了既气愤又无奈:贵州一位患者因为听力问题被骗至诊所,购买了3960元的药物,但成本仅42元;半小时后,一位带着孩子的女士也被医托带进了同一家诊所,花了2980元买了成本仅140元的药和一包药粉……
患者到医院求医,却被“医托”骗到问题诊所花冤枉钱,这真是连“救命钱”都不放过,可谓既“谋财”,又“害命”。而“医托”和一些问题诊所联合起来将患者当作了“收割”对象,这本身也是对正常医疗秩序的破坏。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对于“医托”及其背后的罪恶利益链,都应加大治理力度,而不能任其“久治不绝”。
着眼现实,面对“医托”在一些医院依然猖獗的情形,至少有几个方面是可以加强的。比如,全方位强化对患者的防骗宣传和提醒。可以制作防骗视频,在医疗机构官方账号和挂号大厅现场播放,帮助患者建立必要的防范之心。
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联防联治水平。一是,要建立协同治理体系。要知道,“医托”背后是一条复杂的利益链,涉及组织者、“医托”、医生、诊所等,加大相关部门信息互通和治理协作,方能增强主动性,实现对整个利益链的清理。
二是,治“顽疾”不能手软,要依法有效加大对“医托”各个环节参与者的惩治力度,整体提升作恶成本。有业内人士就指出,打击“医托”要避免“重托轻医”。因为没有了医疗机构的主导和参与,“医托”只会是无源之水。
对“医托”背后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一经查明就该纳入行业黑名单,实施行业禁入,而不能仅仅是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更该一查到底。
羽木
千万别低估了“医托”的作恶程度。报道中的两个案例让人看了既气愤又无奈:贵州一位患者因为听力问题被骗至诊所,购买了3960元的药物,但成本仅42元;半小时后,一位带着孩子的女士也被医托带进了同一家诊所,花了2980元买了成本仅140元的药和一包药粉……
患者到医院求医,却被“医托”骗到问题诊所花冤枉钱,这真是连“救命钱”都不放过,可谓既“谋财”,又“害命”。而“医托”和一些问题诊所联合起来将患者当作了“收割”对象,这本身也是对正常医疗秩序的破坏。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对于“医托”及其背后的罪恶利益链,都应加大治理力度,而不能任其“久治不绝”。
着眼现实,面对“医托”在一些医院依然猖獗的情形,至少有几个方面是可以加强的。比如,全方位强化对患者的防骗宣传和提醒。可以制作防骗视频,在医疗机构官方账号和挂号大厅现场播放,帮助患者建立必要的防范之心。
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联防联治水平。一是,要建立协同治理体系。要知道,“医托”背后是一条复杂的利益链,涉及组织者、“医托”、医生、诊所等,加大相关部门信息互通和治理协作,方能增强主动性,实现对整个利益链的清理。
二是,治“顽疾”不能手软,要依法有效加大对“医托”各个环节参与者的惩治力度,整体提升作恶成本。有业内人士就指出,打击“医托”要避免“重托轻医”。因为没有了医疗机构的主导和参与,“医托”只会是无源之水。
对“医托”背后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一经查明就该纳入行业黑名单,实施行业禁入,而不能仅仅是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更该一查到底。
羽木
发布日期: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