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大手笔还原大西安
文章字数:2,827

读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立挺先生的历史文化专著《长安胜迹》,我的心里很是有些不大舒服,主要是对朱教授有些羡慕嫉妒和对自己有些恨。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却如渴似饥地欣赏着一个外地人、一个湖北武汉人写的《古都西安·长安胜迹》,情何以堪?于是,我就有了一个“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就算朱立挺先生才高八斗,我也算才高能超过七斗半吧?为什么我没有写出《长安胜迹》,这个题材却交由武汉人来完成而且还完成得相当完美?我在觉得脸上发烧的同时也恨自己、恨自己不争气,没把家乡的山山水水写出来、写美写好并呈现给世人,还腆着脸来对别人的大作说东道西,实在是有点不好意思。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安郊区人,以前也属于长安县,但大部分时间称咸宁县,现在叫灞桥区、浐灞国际港务区。我喜欢传统文化,尤其喜欢地域文化,所以当拿到《长安胜迹》一书时,第一时就像好酒之徒见了美酒、好色之徒见了美女一样,那激动的情景大家是可以想象的,我立刻是狂喝暴饮、狂搂暴吻,细细品味。
《长安胜迹》作为《古都西安》丛书之一,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其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分析现状,面向未来,推进西安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更加了解西安,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中保持优良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提高自信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成功地应对前进中的每一次挑战。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为重开现代丝绸之路,重振汉唐雄风,把西安建设成既葆有古都风貌,又具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的大都市提供历史文化支撑。
《长安胜迹》按照全面系统的原则分《山水胜迹》《人文胜迹》上、下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让文化直击心灵,既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更贯穿着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的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文化胜迹的著述很多,但系统性、立体式、全景化地展现西安文化胜迹历史,《长安胜迹》却是首次。
通过阅读,我发现朱立挺先生这人“不务正业”,他明明是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饮食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饮食文化研究暨技艺传承专家委员会主席、北京陕菜协会副会长,却跟搞地域旅游文化的人抢饭碗,搞什么名胜古迹的编撰、推广,这让长期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情何以堪?你搞了也就算了,问题是你还运用烹饪、烹调的手段,把一部书搞得色香味美样样俱全,旁征博引、史论结合、广采博纳、汪洋恣肆,要文采有文采,要气势有气势,一册在手,把个大长安的天文地理、山川河流、峰谷峪沟、池塘湖泊、丘陵台地、津渡关隘、帝王墓冢、残垣断壁、楼阙烽燧、道观寺院、人文胜迹、神话传说、碑帖金石、历史现实、诸子百家一览无余,每章每节的每个小标题都颇具文采、都令人有含英咀华之感,既钩人眼球又惹人味蕾,你咋可能不成为“众矢之的”呀?你如此才华横溢这不拉仇恨引人嫉妒吗?
以前见到朱立挺先生,觉得这人老成、实在,读了《长安胜迹》这部大书,我深深感到,我看走眼了,这人隐藏的很深,是个很有城府、深藏不露、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狠角色。在古代有两个人在方面可以和朱立挺先生媲美,一个是北魏的郦道元,这老兄搞了个《水经注》令人关注到如今,另一个是明朝的徐霞客,这学长弄了个《徐霞客游记》。要说他俩一个只搞了“水”,一个只管了“游”,都没有我们的朱立挺先生搞得细活、搞得全面、搞得透彻。朱立挺先生以一个外乡人的身份,“直把他乡当故乡”,用包含深情的笔触抒写古西安、大长安的风韵风姿,描摹历史与现实波澜壮阔的画卷,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浓墨重彩的“长安胜迹图”,让外地人读了就像出了一趟省、来了一回西安、作了一回梦回大唐梦回长安的主角;让当地人读了,就像穿越了历史,回了一趟数千年前、数百年前的家,把家里的后花园、前门道、沟沟坎坎都走了一遍,甚至连棱棱角角都重新抚摸、亲吻了一遍。可谁能知道,为了撰写这部大书,朱立挺先生可以说几乎走遍了西安的山山水水、翻遍了有关西安名胜古迹的所有典籍(这一点从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那也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得清的。是他把西安的名胜古迹推向了世界,助力了西安旅游业的发展,为西安成为网红城市摇旗呐喊擂鼓助威,进而带动了其他产业的提质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嫉妒心也烟消云散,我自己没有因写出《长安胜迹》出名不算什么损失,只要有人把西安宣传出去了就是好事,这点气度我们西安人还是有的。这里我要衷心地向朱教授说一声:感谢你,把西安写得如此令人神往;感谢你,为西安干了一件西安人没有干出来的大事!我觉得,把朱立挺先生称为西安的郦道元、当代的徐霞客一点儿都不为过。
生活,从哲学意义上讲,其本质是无趣的。为了使生活有趣,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就要想办法找些乐趣,娱乐自己、娱乐别人,调节生活,使它变得有趣。唱歌、舞蹈是这样产生的,吟诗、作赋是这样产生,修房建屋是这样产生的,制衣缝裤也是这样产生的。同样,在生产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名山大川的壮丽、清秀、巍峨、脱俗也是这样产生的,这就是在无趣中发现有趣、创造有趣,并把这种乐趣传扬出去,美美与共,让大家共享,这样生活就变得不那么无聊、痛苦,人们的心情也因此而明亮起来。这也是文化的魅力、一切文学艺术工艺技巧的魅力,因为文化、技艺就是把生活的无趣变为有趣的过程及其结果展示给人们,让人们身心愉悦。《长安胜迹》一书就是这个工程的一部分,它既能让人身心愉悦,还能令人增加知识、扩大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立挺先生的工作就更加令人敬佩、敬仰。他把乐趣带给人间,他把世间无言的大美化为优美的文字,像清泉一样滋润世人的心田,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让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世上最受人尊敬的人就是把活干的尽善尽美的手艺人。朱立挺先生无疑就是这样的手艺人——作为美食家,他用味蕾说话,能吃会品善评论;作为文化学者,他用思想与世界交流,用手中的笔讲述地域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是非得失,为山河立传,为胜迹添彩,为文化增辉;他既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又打造着独具魅力的当代饮食文化,推广着“有大美不言”的西安旅游文化,所以朱立挺先生也就是我这个土著西安人眼中最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总是把活干的尽善尽美,把话说得低调小心,把人做的实实在在,把事干得漂漂亮亮。
当然了,通过学习朱立挺先生的大作,学习朱立挺先生的品德,还是要说几句实在话,一是我读《长安胜迹》这本书的时间有些晚了,分享会、研讨会也开得有点晚了(前不久才举行);二是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宣传推介西安,《长安胜迹》这部书确实该再出版了;三是这部书应该与时俱进、修订增加一点儿新观点了;四是祝愿朱立挺先生在陕西文化的沃野中越耕越深、越走越远了!最后,就是我说的有些大胆了,如果有不到位或不正确的地方,还请朱立挺先生多包涵了!
发布日期: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