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等四项重大行动
进一步释放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
文章字数:2,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至2023年的66.2%,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33亿,城市数量增加至694个,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后期,城镇化率增速将有所放缓,但仍有提升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表示,新型城镇化是统筹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
  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部署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等4项重大行动。如何落实好相关任务?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计划》部署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提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6项任务。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张蔚文认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让农民进城后能够长期稳定在城市生活,要分类施策、两手发力: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可逐步成为城镇户籍居民;不愿落户或不满足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可在常住地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好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确保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
  对城市政府而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必要的成本。张蔚文建议,应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提高城市政府的积极性。
  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
  《计划》以冀中南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部署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认为,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就业增收和增进人民福祉。
  在黄汉权看来,《计划》提出的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潜力地区人口规模较大、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来源地。同时,这些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便利、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他举例说,皖北地区近年来精准对接长三角地区生产配套需求和产业转移,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提升明显。
  “同时要看到,潜力地区有部分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应坚持集中布局、点状开发、紧凑发展,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三区三线’的前提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黄汉权说。
  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
  《计划》提出,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认为,重点要推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覆盖、部分产业向周边转移,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共同发展。
  比如提升城际通勤效率,促进充分就业。“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都市圈形成的前提。”尹稚认为,应打通未贯通路、瓶颈路,发展与都市圈通勤相匹配的市域(郊)铁路,降低通勤成本、提升通勤舒适度,为改变城镇化空间形态的“一城独大”创造条件。
  再如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应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公共服务建设,引导促进中心城市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周边辐射扩散。此外,还应推动都市圈应急、生态、治安等协同联动。”尹稚说。
  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针对城市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弱项,《计划》部署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以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区和影响面广的关键领域为重点,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明确了今后五年城市建设最迫切最突出的任务。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一些老旧小区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小区内房屋和公共设施已出现严重老化和安全隐患,急需改造加固;一些小区环境及配套设施、适老化设施建设滞后,需要补齐完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说。《计划》提出,扎实推进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有序实施城镇房屋建筑更新改造和加固工程。
  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计划》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快解决工薪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推进城中村改造,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这是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关键举措。”王凯说。
  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综合管廊等就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命线。《计划》提出,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管网互通,强化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基础。 刘志强
发布日期: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