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写给故乡的情书
——读楚秀月散文集《戈壁的黄昏》有感 ■ 石凌
文章字数:2,759

  戈壁的黄昏,是一幅唯美的画面,楚秀月的散文集以《戈壁的黄昏》取书名,无疑给读者以畅游美丽边疆的蛊惑。如此盛大庄重的意象需要相应的文字,才能承载起戈壁丰富的内涵与博大的意境。幸而,楚秀月的这部散文集中绝大多数篇目配得上这么丰沛的意象。穿越河西走廊去往戈壁寻找活路的母亲,逃离中原饥荒跋山涉水抵达戈壁参加兵团垦荒的父亲,28岁守寡后跟随儿子跨越大半个中国把异乡当故乡的祖母,像庄稼一样把根系深深扎进戈壁大地的母亲,踩着茫茫大雪在戈壁上追赶野兔为家人改善生活的父亲,在戈壁的黄昏中追寻初恋背影的少女……翻开《戈壁的黄昏》,准确传神的人物素描、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把读者带入了特定年代的特殊记忆。这既是作者唱给故乡的情歌,也是一部蕴藏着20世纪巨大悲伤与秘密的离歌;既是楚秀月一个人的心灵史,也是一个家庭三代人的生命史,更是20世纪中国平民在离乱年代里不断迁徙辛勤劳作的漂泊史、拓荒史与创业史。
  好散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撕开给人看。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情怀。楚秀月的散文中情怀与勇气共存,真切的叙述里隐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凝望,炽热的描述中饱蘸了作者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何处安身立命》既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生命的追问,也是这部散文集的总揽。一部个人生命史里装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背影,百年沧桑巨变压在个人生命上的烙印就是在不断迁徙中隐忍地活下去。祖母在28岁时随父亲从河南迁徙到新疆石河子,女儿从新疆石河子远嫁关中宝鸡,亲情纽带串起百年历史。在日寇侵略,灾难频仍的20世纪上半叶,无数中原大地上的人们背井离乡远走新疆,他们在异乡的土地上挥汗如雨,把儿女养大后,又赶上改革开放大潮,漂泊成为常态,于是,他们不得不随着儿女从新疆往内地迁徙,一次短暂的团聚交织出了一幅20世纪的流民生存图景。《大地上的沧桑》写一家人在新疆石河子搭屋造舍,生儿育女的日常生活,隐忍的祖母、勤劳的母亲、手巧的父亲……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组成新家,永不停歇地在戈壁上劳作,改善着这片贫瘠土地上的生态环境。坐落于戈壁上的老屋既是两代人生命的见证,也是两代人留存在大地上的印记。深沉的情感贯穿全文,仿佛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如丝如诉的倾诉中不时响起悲怆的轰鸣。《祖母亲亲》为祖母立传,作者在深婉的回忆里通过细节再现了祖母平凡而坚韧的一生,生于乱世,青年丧夫,踮着一双三寸金莲,带着儿子从中原河南逃往西北,辗转大半个中国,一直走到新疆的戈壁滩,才找到安身立命处。祖母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缩影。《土地上的母亲》用生动鲜活的文字活画了一位在离乱年代出走他乡,毕生把汗水洒向异乡土地的母亲。土地给了母亲粮食和勇气,母亲把毕生的念想和着汗水播撒在土地里,人与土地相互依赖相互成全,才有了朝气蓬勃的力量。楚秀月写亲情的散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母对尘世对大地的爱。
  楚秀月笔下的物事有着戈壁滩一样广袤的背景。背景愈辽阔,生活在这里的人显得愈渺少。人与戈壁大漠对抗的唯一武器就是爱,同一背景下父母在辛勤劳作,祖母在默默守望,少年在悄悄成长,狗子在暗暗恋爱……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那么逼真,栩栩如生似在眼前,《戈壁的黄昏》是一个人的史诗。诗人用感性的语言铺陈戈壁的黄昏特有的广阔辽远,在苍茫辽阔的天地之间,人何其渺小,又何其伟大!春天里摘蒲公英给孙女泡茶清火的祖母,盛夏踩着夕阳赶着羊群托着捕获的刺猬准备给妻子治病的父亲;深秋季用自行车驮着玉米与夕阳走进家门的母亲……一篇文章就是一幅格调明朗的戈壁风情画,一幅幅画连起来就是一部新疆农垦兵团人的生命交响曲。
  《戈壁的黄昏》中部分散文运用小说笔法,故事跌宕起伏,场面活灵活现,人物呼之欲出。《那年初夏》像一部回放青春的老电影,怀春的少女悸动的心思被作者刻画得细致入微,盘桓在心灵深处的记忆经历了岁月的发酵,酿成一坛醉人的米酒,给读者带来20世纪80年代新疆农垦人的生活画面:固守老屋把毕生献给子孙的祖母,想方设法挪腾老屋空间的父亲,起早贪黑打点一家人生活的母亲,沐浴着爱的阳光茁壮成长的姐弟……《剧团生活》描述了一段青春往事,谱写了一曲离殇之歌。一边是少年心思当拏云,一边是剧团生活如火炉。在这个大熔炉里,既有寄托乡愁的豫剧演出,也有少男少女之间的真情告白,刘星与李彩云的爱恨情缘贯穿始终,往事令人怀念,物是人非的结局又令人不敢窥视,文章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戈壁少年从情爱生发到情缘寂灭的命运流转,宛如一部怀旧版的青春电影。《防空洞》是一场微电影,只不过战时修建的防空洞在和平年代里上演的并不是军民联手把敌斗的激烈剧情,而是青年男女在防空洞歌舞厅里释放青春激情的热闹场面。防空洞里的舞会、婚礼、友谊……特定时空下的特殊记忆,被作者娓娓道来,如在眼前。《忧伤的午后》以极富感性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文学爱好者初次追星后的大失所望,用特写镜头让人物在时光河流里呈现,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文学繁荣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作者饱蘸浓情,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描述记忆中的故乡。《东河、南河》都是穿过生命的河流,“成群的牛羊拖着圆鼓鼓的肚子,踩着坚实而满足的步伐来到河边。它们总是先低头轻吻一下水面,这是问候,也是爱抚,更是珍惜,然后抬头望一眼夕阳,似乎在欣赏美景,接着才把满是青草味的嘴深深埋进水里,美美畅饮一番。”读者的心绪跟着作者的笔触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流连忘返。《和你一起感知万物》写父亲为女儿做秋千、造木箱、拉二胡……父爱如涓涓细流浸进女儿的心田,滋润着女儿成长,看似平常的细节里蕴含着亲人之间浓浓的爱意与深深的祝福……楚秀月的散文中有很多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情感节制深沉,读之直击肺腑,“太阳刚刚升起,父亲背上的木箱像一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那不是一只普通的木箱,那是父亲对生活的全部信念与付出汗水的见证。
  楚秀月的散文融情于景,情动于衷,无论是离乱奔走,还是安守乐道,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女人的小情怀,都散发着浑然天成的艺术美。这种美源于作者对语言的锤炼,楚秀月的散文语言富有诗性,凝练含蓄,写出了戈壁的广袤、深邃、苍茫、雄浑。“我记着和他初见的那个清晨,他大大的眼睛里似乎流淌着一条清澈的河流。”精准到位,犹如刀刻,十分传神。“你的目光像一道闪电,似乎只需你轻轻一望,便会烫伤我的皮肤;你的目光更像流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流啊流,就流到了我的心里。”初恋一经落笔即成绝恋,这份情感因纯澈而倏忽即逝,因纯粹唯美而令人怀念。楚秀月的散文有一股清澈的气韵在字里行间流淌,乡情、亲情如涓涓细流从心灵深处流出,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丰富的哲思,阅读的过程如沐春风,如浴春雨。《家乡的秋天》《家乡的冬季》写戈壁的秋天与冬季,诗性的语言自然流淌,如莫奈做画,不经意间,一幅幅印象派油画跃然纸上。这是作者长期阅读与写诗训练的结果。
发布日期: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