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醅子飘香故里情
文章字数:2,032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各地风物不同,自有不同的烟火味。于我而言,老家秦安的酒醅子,就是闪烁在我生命意识中的烟火,是暗含在嘴里的故乡。
酒醅子,也叫甜醅子。主要以小麦或莜麦为原料,加入酒曲发酵而成。酒醅子吃起来口感酸甜,满口生津、味道绵长,闻起来也带有淡淡酒香,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特色甜品小吃。一方水土孕一方习俗,因老家盛产麦子,不产稻米,故端午节吃粽子是件很奢侈的事儿。而家家户户自酿的酒醅子,就成了独特的节日美食。酒醅子承载着多少童年记忆。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来临,村里几乎家家都会做酒醅子,在我家,母亲总是遵循传统,用莜麦或小麦,撞去皮,淘洗干净,将雪白的麦仁放在一口大锅里,倒上适量的清水,架了柴禾细细的煮,煮到筋道透亮,沥干余下的水份,盛在陶或瓦盆里,凉至微温,按比例撒上甜酒曲拌匀,上面一层层覆了楸树的大叶子,再用一件大厚物件裹上,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接下来的几日,母亲会每天早晚用手摸摸盆身的温度,据此推断发酵程度,有一天摸得盆口发热,便需揭了包裹的物件,任它自然放置半天,清清甜甜酒香四溢,即大功告成!酒醅子虽甜,我最爱的却是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盛一碗甜醅酒捧在手心,成了一种十足的诱惑,润入咽喉,让人荡气回肠。杜甫《客至》一诗中有“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句子。就是对其味道的最好诠释:甘甜如饴,酒香醇厚,令人口舌生津。人常说,物以稀为贵。制作酒醅子的首选原料——莜麦是一个佐证。在家乡人种植的五谷杂粮中,莜麦喜阴好湿,于是,乡亲们将主粮小麦种足面积之后就将旮旯拐角的“阴背”地留给那粒小小的莜麦。春天时,人们满怀希望地撒播上种子,满心期盼着秋天的收获。可莜麦极易受气候影响和病虫害侵袭,收获往往具有偶然性。若是村里有人家喜获丰收,来年他家端午的甜醅也就格外陶醉。在故乡,端午节和所有节日一样,是传递亲情、分享快乐的日子。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提着“花馍”和盛满酒醅子的瓦罐回娘家;邻里之间谁家酒醅子做的最香甜,也必是要大方拿来与众人分享的;村里如果谁家因故没煮酒醅子,那些来自四邻八舍和亲戚家的酒醅子,便源源不断汇聚而来,一碗碗香飘四溢的酒醅子,让人领略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滋味和情义。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酒醅子。旧时,端午节因在农历五月,时序已在夏令,正值家乡麦收大忙。因此,乡亲们管端午节叫“五月五”是一个仅次于春节和中秋的传统大节。那时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酒醅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档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间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美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在幼时的记忆里,酒醅子总是与月光、夏夜等美好的景物融汇合在一起。端午前后,天气炎热,暑气逼人,白天,人们在田垄经受烈日的暴晒,汗如出浆,口渴难耐,非常辛劳;到了夜里仍是酷暑未消,晚饭后。一家人在屋檐下纳凉之时,母亲推开吱呀吱呀响的厨房门,舀半碗酒醅子,加水烧开。就变成了“甜醅酒”当甜醅酒一口一口饮下去,浑身上下立觉舒爽,通透无比……农家小院,满天星光,夜色深沉,夜里,半梦半醒间闻得一丝清甜,耳边响着家人均匀的呼吸声,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曾仔细地思量,老家放置酒醅子瓦盆的那盘农家土炕,就是我人生起航的“加油站”。它不仅孕育出香飘四溢的甜醅子,还有让人心醉的书香——一个农家少年从此知道了家乡以外的大千世界,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疡》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篙、挂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生命如风,从时间隧道呼啸而过,闻着飘香的酒醅子,吃着“花馍”一茬茬人老去,一茬茬人长大,一茬茬人离开故乡。比如我。从16岁以后离家求学,老家的端午便离我渐行渐远。时至今日,那些儿时曾有的节日仪式还在我眼前浮现:譬如端午晨曦的露珠,插着柳枝和艾蒿的门楣,以及裹挟着母爱的花馍和飘香的酒醅子……这些香气氤氲的不只是草木清香和美食,还有一份浓重的怀想与思念,一种让我今生不知疲倦前行的力量。一个节气、一份美味——中国人讲究不时不食,在城市人愈来愈陌生的春分、谷雨、清明、端午、中秋、腊八古老节日里,想起老家过节必吃的一粥一饭,或祈祷、或庆祝、或祭奠……那些故乡难忘的记忆和舌尖上的味道,总能慰藉和温暖一颗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心……端午时分,雨落山道,杨柳依依……此情此景,更是一份恒久的传承与回望。愿岁月静好,留住曾经端午晨曦晶莹的露珠,艾草的香气,留住一去不复返的时光,留住仍旧童真的你我。一粥一饭慰相思,一草一木解乡愁……
酒醅子,也叫甜醅子。主要以小麦或莜麦为原料,加入酒曲发酵而成。酒醅子吃起来口感酸甜,满口生津、味道绵长,闻起来也带有淡淡酒香,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特色甜品小吃。一方水土孕一方习俗,因老家盛产麦子,不产稻米,故端午节吃粽子是件很奢侈的事儿。而家家户户自酿的酒醅子,就成了独特的节日美食。酒醅子承载着多少童年记忆。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来临,村里几乎家家都会做酒醅子,在我家,母亲总是遵循传统,用莜麦或小麦,撞去皮,淘洗干净,将雪白的麦仁放在一口大锅里,倒上适量的清水,架了柴禾细细的煮,煮到筋道透亮,沥干余下的水份,盛在陶或瓦盆里,凉至微温,按比例撒上甜酒曲拌匀,上面一层层覆了楸树的大叶子,再用一件大厚物件裹上,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接下来的几日,母亲会每天早晚用手摸摸盆身的温度,据此推断发酵程度,有一天摸得盆口发热,便需揭了包裹的物件,任它自然放置半天,清清甜甜酒香四溢,即大功告成!酒醅子虽甜,我最爱的却是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盛一碗甜醅酒捧在手心,成了一种十足的诱惑,润入咽喉,让人荡气回肠。杜甫《客至》一诗中有“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句子。就是对其味道的最好诠释:甘甜如饴,酒香醇厚,令人口舌生津。人常说,物以稀为贵。制作酒醅子的首选原料——莜麦是一个佐证。在家乡人种植的五谷杂粮中,莜麦喜阴好湿,于是,乡亲们将主粮小麦种足面积之后就将旮旯拐角的“阴背”地留给那粒小小的莜麦。春天时,人们满怀希望地撒播上种子,满心期盼着秋天的收获。可莜麦极易受气候影响和病虫害侵袭,收获往往具有偶然性。若是村里有人家喜获丰收,来年他家端午的甜醅也就格外陶醉。在故乡,端午节和所有节日一样,是传递亲情、分享快乐的日子。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提着“花馍”和盛满酒醅子的瓦罐回娘家;邻里之间谁家酒醅子做的最香甜,也必是要大方拿来与众人分享的;村里如果谁家因故没煮酒醅子,那些来自四邻八舍和亲戚家的酒醅子,便源源不断汇聚而来,一碗碗香飘四溢的酒醅子,让人领略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滋味和情义。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酒醅子。旧时,端午节因在农历五月,时序已在夏令,正值家乡麦收大忙。因此,乡亲们管端午节叫“五月五”是一个仅次于春节和中秋的传统大节。那时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酒醅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档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间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美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在幼时的记忆里,酒醅子总是与月光、夏夜等美好的景物融汇合在一起。端午前后,天气炎热,暑气逼人,白天,人们在田垄经受烈日的暴晒,汗如出浆,口渴难耐,非常辛劳;到了夜里仍是酷暑未消,晚饭后。一家人在屋檐下纳凉之时,母亲推开吱呀吱呀响的厨房门,舀半碗酒醅子,加水烧开。就变成了“甜醅酒”当甜醅酒一口一口饮下去,浑身上下立觉舒爽,通透无比……农家小院,满天星光,夜色深沉,夜里,半梦半醒间闻得一丝清甜,耳边响着家人均匀的呼吸声,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曾仔细地思量,老家放置酒醅子瓦盆的那盘农家土炕,就是我人生起航的“加油站”。它不仅孕育出香飘四溢的甜醅子,还有让人心醉的书香——一个农家少年从此知道了家乡以外的大千世界,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疡》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篙、挂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生命如风,从时间隧道呼啸而过,闻着飘香的酒醅子,吃着“花馍”一茬茬人老去,一茬茬人长大,一茬茬人离开故乡。比如我。从16岁以后离家求学,老家的端午便离我渐行渐远。时至今日,那些儿时曾有的节日仪式还在我眼前浮现:譬如端午晨曦的露珠,插着柳枝和艾蒿的门楣,以及裹挟着母爱的花馍和飘香的酒醅子……这些香气氤氲的不只是草木清香和美食,还有一份浓重的怀想与思念,一种让我今生不知疲倦前行的力量。一个节气、一份美味——中国人讲究不时不食,在城市人愈来愈陌生的春分、谷雨、清明、端午、中秋、腊八古老节日里,想起老家过节必吃的一粥一饭,或祈祷、或庆祝、或祭奠……那些故乡难忘的记忆和舌尖上的味道,总能慰藉和温暖一颗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心……端午时分,雨落山道,杨柳依依……此情此景,更是一份恒久的传承与回望。愿岁月静好,留住曾经端午晨曦晶莹的露珠,艾草的香气,留住一去不复返的时光,留住仍旧童真的你我。一粥一饭慰相思,一草一木解乡愁……
发布日期: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