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扬州记忆
■高品
文章字数:2,486

  扬州,因为李白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为何称“烟花”?因为当时还没有烟花——焰火的概念,又找不到其他关于“烟花”这个词的记载,大概“花”就是繁花似锦,而“烟”普遍解释是“柳絮如烟”。
  三月的扬州,看花木抽出新芽,柳色染过春水,便仿佛尝到了世间最简单的幸福。不下扬州,怎知春色几许。如果说,江南是人间最后的水墨画,那扬州,就是水墨里欲说还休的留白。她自古繁华,隋唐盛世时,除却长安,天下没有哪一座城市能超过扬州,就连如今人人称赞的苏杭,也要甘拜下风。漫步在人烟寥寥的老城街道,只有几个老人喝着茶唠着嗑,寸寸光阴皆是宁静、清逸的味道。当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过一把江南瘾,而涌入苏州杭州时,他们或许不知道,扬州,才是最富有江南意韵的地方。当踏入扬州的那一刻起,便开始做一个悠长的江南梦。
  扬州城内,处处美景,哪怕是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都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成为最新的网红打卡点。它们抑或是荷花池公园的一株碧桃,抑或是瘦西湖湖畔那抹烟雨朦胧中的琼花,抑或是小区围栏上的蔷薇花墙,抑或是何园里的木绣球花团似雪,抑或是东关街、皮市街上三三两两的古装美女小姐姐,一身浅色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三千青丝绾起一个松松的云髻,随意地戴上浅紫挽带,腰间松松地绑着浅绿色宫涤,眉心照旧是一点朱砂,绰约的身姿袅娜娉婷。
  来扬州看美景,品美食,扬州包子“包打天下”,扬州炒饭“炒遍全球”。说起扬州美食的历史,估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然而扬州,不只是烟花锦绣,珍馐美味,还有老城区俯仰皆是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藏于小巷深处的盐商府邸。扬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繁荣富庶的工商业,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文人墨客也会写下流传千古的诗文去赞美扬州,去回忆这座给自己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博幸名”等等,每一句与扬州有关的诗句总让人充满遐想,每一个与扬州有关的文人总让人难以忘怀。
  在扬州市广陵区安乐巷27号,有一座散发着明清古风的民居三合院,从东圈门历史街区旁的小巷,或者吴道台府旁的小巷进入,都可以到达,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比起扬州高官富商的大宅院,别有一派清雅的面目,朱自清的故居就在这里。
  朱自清6岁随父由江苏东海迁至扬州,在扬州度过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光。“青灯有味是儿时”。瘦西湖的清秀隽永、五亭阁的错落有致、大运河的竹影婆娑,都成为童年朱自清最真切最深刻的文化烙印。这些童真童趣极大地激发了朱自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赞美之心,并最终融入他的文学创作之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漾漾柔波、灯影绰约,《扬州的夏日》如香影廊、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这些名篇佳作时常把我们带进钟灵毓秀的扬州画卷之中。
  《背影》中的父亲,手持蒲扇,踱步小院,每天检查朱自清的作业。童年时期的朱自清完全是在父亲正言厉色的目光中度过的,因此他给父亲起了一个绰号“脾气暴躁而古怪的老头”。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古板刻薄的老头用威严的家风家训成就了满腹诗书、品德高尚、做事严谨的朱自清。
  与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分别8年之后,初为人父的朱自清终于领悟了父亲严厉目光背后的那颗爱子之心。1925年在清华教书的朱自清含泪读完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时朱自清难掩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与感激之恩,潸然泪下。正是因为深刻理解了父爱如山,《背影》才把父子离别场景中的情与爱刻画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多少年来“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不仅回响在朱自清心中,也在无数读者的心中烙下难以忘怀的印记。它以真挚的情感唤醒了众多拳拳孝子之心,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骨肉至亲的共鸣。
  朱自清生前最爱荷花,不是因为荷花的秀丽多姿,而是因为荷花的圣洁高雅、清新脱俗。为了勉励自己心如白莲、不羁凡俗,朱自清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将自己的原名由“自华”改为“自清”。“自清”典出《楚辞·卜居》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描绘了清华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个人自由的渴望。
  年少时,在中学课本上读到《荷塘月色》,多年后,我依然记得月下那梦一般的荷塘,文人怀揣满腹的愁绪,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田田的荷叶,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微风送清香,叶动花颤,流水脉脉含情。那如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还有树梢里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更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分明是月影里的少年拉动了琴弦,似曾相识,又倍感陌生,这月下荷塘的遇见,莫不是前世的亏欠,为何每一个音符都为你写满了偿还的故事?你在月光里隐去了容颜,从此有数不清的日子去回味这个清丽的夜晚……
  朱自清的一生流淌着爱国报国的深厚情结。时刻关注国家命运。青年时期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以笔为戎,挥斥方遒,为被拘捕的学生奔走呼喊。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他大胆揭露惨无人道的北洋军阀罪行,用犀利的语言写成《执政府大屠杀记》和《哀韦杰三君》。1946年7月,朱自清冒死著书立说纪念被国民党暗杀的李公朴、闻一多,并在日记中怒斥道:此诚惨绝人寰之事。自李公朴被刺后,余即时时为一多之安全担心,但绝未想到发生如此之突然与手段如此之卑鄙!此成何世界!
  1948年,朱自清因严重胃病贫病交加,体重不足39公斤,而此时的朱自清仍不食美援面粉,爱国之心坚定不移。朱自清书桌玻璃板下一直工整地压着这样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毛泽东曾评价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扬州城,藏着数不尽的古迹旧痕。光阴如同运河水,载着世代人一路东流,直至今天。正如朱自清超然清新的人格品性那样,温和内敛、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这些高远的气节像潺潺溪水生生不息地滋养着后来人,成为我们心灵深处永久的记忆。
发布日期:202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