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周原风柔
■杨烨琼
文章字数:2,625

  周原有风,其煦且柔。
  踏上周原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行走在周原博远辽阔的柔风里,看周原高远的天空,听那清风的呢喃,自是一种身心的享受。
  
  站在岐阳村北高大的陵堆前,敬仰这位被尊称为周太王的墓主“古公亶父”。
  那残损的“周太王陵”碑在诉说着过往,庄重朴实的苍苍翠柏映伴着三千多年的智慧与仁德。在蔚蓝的天空下,这里的一切显得是那样的遥远而又亲近。残碑、陵堆、翠柏和崭新高大的石牌楼是人们深深地敬仰和纪念。
  站在这个响亮于古籍的“岐阳”古地,思绪随周原的柔风奔走。
  3000多年前,作为中国农神后稷部落的第十三代部族首领“古公亶父”和他的部落生活在今彬州、旬邑一带。他们饱受来自北方游牧部落频繁的侵扰抢掠。
  众人义愤,纷纷请战,希望与之决一死战。而“古公亶父”却分析形势,对大家说:让你们父子兄弟为我的一点权利而去送命,我实不忍心。如果你们还相信我,就随我去找寻一片乐土吧。众人皆感激其怜民仁德,于是追随这位仁德的“古公亶父”越梁山,渡漆水,来到了岐山之阳这片丰茂的土地——周原,他们起土削墙、筑屋建房,立门树干,治室安家,修社为殿。
  民众敬仰太王之德,群循而归,于是“一年而成三千户之邑,二年而成都,三年五倍其初”……
  站在这周原故地,耳边总有那诗经中《绵》的悠悠妙音: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对一路艰难与坚持的回忆,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喜不自禁,有“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乐不可支,有“百堵皆兴,鼛鼓弗胜”的万众一心,也有“乃慰乃止,乃左乃右”的公平公正与秩序,一个流离的群体就这样在岐山之阳蓬勃而起。
  每当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都让人心中不禁充满了一种情绪:惜民仁慈之族,如此勃勃生机,岂能不兴!
  
  根扎岐下之后,部族行礼治,施仁政,百姓安居乐业,颂誉外邦,受到外邦敬重。
  时虞国(故址在今山西平陆县)与芮国(故址在今山西芮城县)同为小邦国,因块田片地起了争执,久不相让,向闻周邦仁德,于是两位国君相约同往周原欲请文王评断。
  进入周地以后,每天的所闻所见让两位国君耳目一新。他们见到的是耕者勤悦于田,行者礼与于道,是老尊幼爱、彬彬有礼的其乐融融,是路有遗而不拾,夜有户而不闭,是民众安居乐业,是周原的一派祥和。
  二位国君经过一路对周风民俗的感受,渐心生惭愧,在即将到达文王之都时,都认为以自家小利之争而来污浊如此和合的礼仪清风之地,实是不该,于是二君握手言和,罢诉而归。此事,史籍记为“虞芮之讼”。今周原有村曰“礼村”,据传为二君悟礼罢诉、和好返国之处。
  周原的风里是礼、是德,是安居乐业,是幸福愉悦,是生活的勃勃之气!
  周太王古公亶父迁于岐下,到其晚年,接班人人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依据传统,他将必须传位长子太伯,但以他长期的观察,三子季历能力更强些,季历之子姬昌更是高德于怀、能力超群。他思索:若能传位季历,季历再传姬昌,这对于部族的未来,无疑将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礼、理让古公亶父为此忧心忡忡。
  长子太伯见状,从部族前途出发,十分理解太王之难,于是借口外出采药,离开王宫之地,后又离开家园,远走吴地,并断发纹身,以示永不回归。仲雍也随兄奔吴,成全古公亶父之愿。后吴地之民以太伯贤能拥太伯为王,立吴国,为天下吴姓之祖。
  史籍对太伯主动出走让位季历之事记为“泰伯奔吴”,太伯、仲雍为后世所敬仰称颂。太伯的作为和后世为了王权而父子相残、兄弟相刃、血流盈殿相比,无疑是暗夜里的大光,让人敬仰。太伯,不仅自知,且能知人,实为历史上不多见的大智大勇之人。
  因为他们的胸怀,让这个以周原而名的部族很快走向繁荣强大。后来季历继古公之位,大展宏图,显示出了超强的胆魄与能力,周族日渐壮大、强盛,人称季历为“王季”。商王文丁惧恨季历,计杀之。季历子姬昌继位,就是后世称颂敬仰的“周文王”,姬昌因长子伯邑考被商王杀害位传其次子姬发,即“周武王”,武王时东向灭纣,成国立周,彪炳史册。
  周原的风里有故事,有历史,有温情,有礼有仪,有人文的光亮与温暖。
  站在被考古专家称为“文王大室”的凤雏宫殿遗址和周天子曾听政布政的明堂之地召陈宫殿遗址的时候,朋友笑言:“我们走过文王走过的路,吹过周原和煦的风。”是啊,每一位国人谁不是沐浴着历史的智慧,谁又不是或主动或被动地汲取着传统的光亮滋养呢!
  
  从古公亶父到季历、到姬昌、到武王姬发,四代人在周原怀仁尚德、苦心经营,用了不到100年时间,从一个殷商的小邦而一举灭纣立国,制礼而重民,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的高点时期,为后世所敬仰,也让孔老先生耿耿于心,成为他心中的礼乐高标,他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崇尚周礼。就连曹孟德都满怀敬仰,唱诗抒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且不说,文王礼贤下士访子牙;也不说教化以礼,地上画圈可为牢;更不说周公勤政,沐发三握、吐哺理政;也不说百姓拥戴,士人敬仰。即就周原的一棵树,也有大光闪烁,让后人膜拜敬仰!
  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姬旦的哥哥召公姬奭的采邑在今岐山刘家原一带,这位勤政的“王爷”执政严谨亲民,能力很强,他常深入到自己的采邑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帮助百姓解决问题。
  召公巡视到了乡间,他从不骚扰百姓。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他就在一棵茂盛高大的甘棠树下处理事务。他认真细致地了解民情,帮助百姓解决问题。他不惧酷暑,在树下休息,在树下听百姓之难、解百姓之忧。
  百姓感激其勤谨仁德,主动送给召公吃食礼物,召公从来都是婉言谢绝。当他要离开时,百姓十分不舍,大家都赞颂召公不铺排、公正无私,心里装着老百姓。
  召公去世之后,人们非常怀念他,就用一首叫《甘棠》的歌谣表达对召公的怀念“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关于召公的记载,官方典籍中虽不多见,但百姓口口传唱的谣歌,却生动地记录下了他的勤政、亲民和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事迹,让这位体恤民间疾苦的召公流芳史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正为百姓服务,必然会赢得百姓的爱戴。召公歌谣和故事的发生地据记载就在今天的岐山刘家原召亭村。“甘棠重荫”,风长韵流,史中有光。
  从岐阳的周太王陵。到凤雏,到召陈西周宫殿遗址,到召亭的一棵千古传唱的甘棠树,我们不难知晓周兴纣灭的原因。德仁在怀,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被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实。
  周原的风,走过太王陵、走过凤雏和召陈的那些宫殿,也走过花微而清白的甘棠树下,那些故事、那些思想、那些胸襟一次又一次地感染我们、激动我们、教育我们、也勉励我们。
  周原风长,绵绵有声。
发布日期: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