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北人物记
文章字数:2,673

霞姑
在霞姑那个年代,能够念书的女娃极少。在这个问题上,霞姑特别感念她大。
霞姑她妈就反对女子上学,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不需要读书识字。感觉一个女娃整天和男娃混在一起,不成体统。
但是,霞姑她大是个倔强的人。老汉认定的事,谁反对也没用。她大坚持让霞姑去了学校。
霞姑在课业上特别努力,她知道这个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她大承担了很大的家庭压力。当时班里许多男生也看不惯来上学的霞姑,也不服气,认为这个女娃也就是来混日子的。
然而,霞姑的努力收获了优异的成绩,征服了很多自认为灵醒的男生。
霞姑一直读到崇实高中。后来毕业后到临村的白杨树小学教书。再后来又调到县上的汽托厂工作。
霞姑在汽托厂工作时,正赶上老二兄弟准备结婚,她大就到霞姑那里求助。那时候人们都没钱,霞姑也拿不出钱来资助她弟。她大就把霞姑床上铺着的新床单还有新脸盆夹在胳肘窝带回了家。
霞姑在厂里稳住后,看她的两个弟弟在村里没什么前途,就设法帮她的弟弟们从村里走出来,打工挣钱。她的两个弟弟相继在霞姑的照顾下结婚成家。
老三兄弟先是在工地上干活,后来又到供销社干锅炉工。由于有文化底子,乡上招收合同制干部时,通过选拔考试,成为了一名合同制干部。
老二兄弟没有什么文化,霞姑让在县城跟人学木工家具,后来成为了一名木匠。
有一年老二兄弟卖了当年种的芝麻,有了一笔小收入。就想去看一下他姐霞姑。老二兄弟就带着儿子成去了县城。霞姑白皙的脸庞,烫着卷发,一双大大的明亮的眼睛,特别有神。
霞姑的家在四楼,是三室两厅,宽敞明亮。霞姑一家热情接待了老二兄弟和她侄子成,做了一桌好菜,非常丰盛。
老二兄弟和霞姑、姑父说着焦庄的家长里短,他们又聊到孩子的学习情况。霞姑让老二兄弟支持成读书。
霞姑笑着说,只有把书读好了,长大了才会有出息,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霞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在当时的农村,知识确实可以改变命运。她也想让她的侄子用知识走出农村。
霞姑送给成很多书刊,有连环画、故事会、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等。临走又买了一大包青色的香蕉和苹果,让成边看书边吃苹果,说是对脑子好。
但后来成念到初中时就学不动了,就去当兵了。成羞愧地在部队上给霞姑写信说他去当兵了。霞姑很快就回信,说当兵也能改变命运。同时告诉成,若是在部队遇到困难,可以写信给她,她会尽最大力量帮助。
那年春节刚过,成回家探亲。霞姑专门也赶回来了。
霞姑把成叫到身旁,从身上掏出一张100元钱,姑带的钱不多,拿着在部队上花,这是姑的一点心意。
成有点不好意思,老二兄弟在一旁说:这是你姑的一点心意,拿上吧。霞姑的这份心意,让成心里暖暖的。
回到部队不久,成又收到了他父亲的来信,说他病了。以后要经常用药,钱上比较难。
老二兄弟给儿子说,让给霞姑写信,让老三兄弟和霞姑在经济上资助帮下他们家。他实在不好意思张口。
成有点难为情,但迫于家境窘迫,只好给霞姑写信,说明了家里的情况。霞姑回信很快,说成收信一周后她就去送钱。
在霞姑的张罗下,老三兄弟也给他二哥送去了钱。就这样老二家里生活有了保障,成在部队当兵踏实多了。
后来成才知道,霞姑为了让老三兄弟帮助老二家,专门去了一趟老三兄弟的家。不巧的是,霞姑让邻居的狗给咬了一口,腿上留下伤疤像一条黑虫子。
成参加工作后,经常去看霞姑。霞姑每次见到娘家人,脸上都绽开了花。
疫情之后,成已经快有三年没见到霞姑了。成带着妻儿去看霞姑。霞姑雪白的头发梳的整整齐齐。
成叫了一声,姑。霞姑双手紧紧握着成的手,眼神迷茫而困惑,这是谁呀。霞姑问道。
我姑都不认得我了。成的心难受的拧成了一团。哥,你别难过,我妈这是脑萎缩,现在谁都不认识了。毕竟八十九岁了。表弟在一旁给成解释着。
成眼里噙着泪,看着他的姑姑。霞姑从上衣口袋里,踅摸出一颗奶糖,硬塞给她的侄子,娃,吃糖。糖可甜呢。
女先生
在焦庄能被称为先生的人不仅是教师,还是医生。这位妇女会给人看病。她大给乡人诊治时,她在一旁端茶倒水,暗自揣记。时间一久,药架上的几百味中药被她熟烂于心。
那个年代,女娃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洗洗涮涮,做针头线脑的女工。她家里开明,她大经常带她出门行医。她见多了被病苦折磨得不成形的乡人,心生怜悯,便有了悬壶之意。经年累月,学下了救人的医术。慢慢地开始给人捉脉,有了名声。焦庄的村人便叫她女先生。
女先生的婆家在离焦庄不远的龙圈村。龙圈村的陈家家境宽展。不用女先生劳动,就可以过安稳日子。但女先生不愿过混吃等死的日子。村里谁家有人头疼脑热,她试着给把脉开方子,两副汤药下肚,人便龙马精神。久之周围越来越多的村民寻上门,让她医治。
女先生还会接骨术。有一回一个小孩上柿子树摘柿子,不慎跌到地上胳膊肘左右摆动像钟摆一样无知觉。大人呼喊着抱着孩子来找女先生。女先生走上前,摸了摸孩子的胳膊,给孩子说,你看门口谁来了。孩子扭头去看,这时快那时慢,女先生一捋一按再一甩,孩子疼得刚想叫唤,一颗糖就被塞进了嘴里。好了,女先生背着手,让孩子活动胳膊。胳膊神奇般地恢复如初。回去吧,女先生淡淡地说。孩子在大人怀里还没回过神,双脚也没落地,片刻间骨头就接上了。
还有一个小孩,和小伙伴一起玩跳马,把脚面扭了。脚面肿得像面包。女先生见状,用手摸了摸,用手掌心一按,嘎蹦一下,须弥时脚面就消了肿。女先生给孩子说,娃呀,别让你爷背你了。你自己走回去吧。孩子小心翼翼走了几步,脚是一点都没事了。
老六叔嘴笨,在村里和人骂仗,骂不过别人。心里窝火,动了气,浑身困倦,躺在炕上一个月起不来。老六媳妇找到女先生。女先生来到老六叔屋里,在灶房墙根底刮了一勺浮土,让老六叔冲在碗里服下。老六当即要上茅房。一会又要说饿得不行,要吃饭。没过几天,老六叔精神大展,又活蹦乱跳了。
巧娃姑小时候瘦得跟猴娃一样,整天害病,有一回突然昏迷不醒,是女先生连扎了三天针,才把她从阎王殿拉了回来。巧娃姑她妈流着眼泪,说,嫂子我屋里没啥给你。把这个娃给你吧。从此后,巧娃姑就认女先生为干妈。这是女先生认的第一个干女儿。女先生因为看病而认下的干亲,到最后她自己也记不太清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干儿干女逢年过节去看女先生,都是拿些瓜枣或者几个油馍,以表达感恩的心。
女先生每日里行走在乡间,始终是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的那颗仁心。在焦庄,她的威望很高,人们提起她言语中总是那么的充满敬意。她从一头黑发熬到了满头银雪,只做了行医这么一件事。女先生以九十岁高龄的岁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村人们纷纷都去看她。有人伏在她耳边大声唤道,婆,婆,人家都说你这个先生是菩萨,是活菩萨咧。女先生直直地躺在那里,已经不能说话了,脸腮上却飞出一片羞涩的红云。
发布日期: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