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洞庙与“二月二”古会
文章字数:3,768

老洞庙位于西安灞桥白鹿原北麓,凤凰嘴以西莫灵庙村南,距西安市中心25公里,依山傍水,松柏荫翳,风景秀丽。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明隆庆时,里人王、牛二善士募资修建,殿洞楼阁,重檐复栋,备极壮丽。同治兵燹,付之一炬,光绪年间屡次重修。”民国初期,不断进行修缮扩建,多少年来,观光者络绎不绝,进香客流连忘返。
相传老洞庙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家老子有着不解的渊源。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他一生最大的成绩就是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溢号聃,因而人称老聃。曾做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看到周王朝日益不可挽回的衰败,后来隐居不仕,离开故土洛阳,骑青牛西出函关云游。“此去函关八百里,今传盛典五千言”。这两句诗说明道祖老子西出函谷关,来到八百里秦川。据传,老子经过华山,临潼,骑青牛从老牛坡渡河隐居青凤山下的老洞,注经、传道教化众生。此后又云游西行,出宝鸡,入甘肃临洮隐居。大唐皇室李氏族来源于甘肃临洮,传说即是老子李耳之后代子孙。
汉文帝刘恒信奉“黄老之术”的道教,在位时不仅对青凤山老子隐居的洞府(即老洞)重新进行了修葺,还将他的陵墓也选定在青凤山东侧的凤凰嘴上。因该地俯瞰灞水,故名为灞陵。文帝提倡节俭,他以身作则,平时穿的是实质粗厚的丝织衣服,传说他建造陵墓灞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一年一度都来此祭奠明君,在凤凰嘴下形成林立的大小碑石无数,苍松翠柏参天的壮观景致,也给老洞庙赋予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古文化建筑内涵。
汉文帝刘恒为西汉第三代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的陵墓灞陵因“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而没有封土,其地望虽在白鹿原,但具体位置却在历史演变中逐渐模糊以致多年不知其踪迹,皆以为就是凤凰嘴“以山为陵”。有关汉文帝驾灵柩安葬之事,在灞桥区有这样一段民间传说。十里刘村东边的莫灵庙村居住赵、李两姓族人,原村名为赵李村,文帝灵柩发至该村时天色已晚,灵柩暂停该村,当晚狂风大作,第二天早晨风停天晴。但文帝灵柩无踪影了。护送灵柩的官员正在恐慌发愁,此时,青凤山主峰凤凰嘴上有一凤凰展翅长鸣,人们奔上山去,发现文帝灵柩已安放陵墓中。从此后赵李村改名为“莫灵庙村”。据考古发现,真正的汉文帝墓是位于白鹿原上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村大墓”,虽然也在凤凰嘴上,却不是凤凰嘴下人们传说的“灞陵”,这其实也不能不说是古人为保护陵墓免受盗掘而编造的“善意谎言”和护陵智慧,骗过了史官、骗过了百姓、骗过了盗墓者,使得“不封不树”的“江村大墓”汉文帝墓保护得最为隐秘和完好。也为汉文帝传下了“天下第一孝子”“节俭皇帝”的好名声。
相传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青凤山采药、行医,所以老洞庙民间又称“药王洞”、“药王山”。历经千余年的毁弃、续建,形成了庙、堂、殿、阁楼,古洞等五六十座儒、释、道三教盛地的古文化建筑群休,尤其是以儒、释、道三教楼古文化建筑群体为主轴线,以山上直延伸到山脚,彰显了老洞古建筑气魄雄伟壮观。
老洞庙的主体是药王大殿,祭祀的神位主要是唐代医圣孙思邈。药王洞共包括三楼、七殿、五庙、十六洞,是一个巨大的古建筑群。当时,这里中耸三清古楼,下立路神庙、九大菩萨、黑虎洞。
药王大殿上建有老药王洞、大佛殿、圣母殿、湘子殿;左有王母洞、仓颉洞、五大菩萨殿、三圣殿、人祖洞;最后置百神洞、老君洞、三仙洞、四大金刚庙、关羽庙。所有楼、殿、庙、洞,结构雄伟,布局严整,秦风浓郁。其中三清古楼最具特色,楼高臻四丈,依山而建,水磨青砖砌就,糯米汁勾缝,造型宏伟。楼内彩绘墙壁,雕梁画栋,色彩明丽,楼顶覆以琉璃绿瓦,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药王洞周围翠柏葱茏,环境优美,各处寺庙,随山附势,蜿蜒起伏,高下参差,错落有致。登楼骋目,灞川历历,一水如带,骊山秀姿,如骏驰来。自古以来药王洞一直是一处名传遐迩之所在。
在老洞庙东侧,还有一个千年古刹——大阿弥陀寺。据20世纪80年代本地出土、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明代《重修古刹青龙禅寺碑记》记载,在大隋开皇2年(公元582年),此处曾建有灵感寺;唐龙朔2年(公元662年),城阳公主复奏立为观音寺;唐景云2年(公元711年),因为苏州僧人法郎法师因为诵观音经有感,发心建寺,改为青龙寺。当年规模最为宏丽,前后殿宇,方丈、天王、伽蓝左右僧放,钟鼓二楼,悉以成殿,绘象森严,金碧辉煌,植松柏丛茂,园圃异国嘉蔬,严然丛林之盛慨也。后因兵焚殿宇廊楹倾颓殆尽。如今也古寺逢春,从本世纪初重建,焕然一新,庄严肃穆。寺内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念佛堂、三学楼、万佛楼、六和塔、历代祖师纪念馆和历代译经大师馆等,还有4个泉水放生池。中央一放生池中央塑有三面贴金的观音像,高6.19米,妙相庄严,殊胜无比。寺庙被包裹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之中,山色秀丽,微风习习,令人赏心悦目。
由于药王孙思邈的崇高声誉,加之山上有为迎合人们求子心切而塑的“送子娘娘”像,因而善男信誉不断集资修葺屡毁屡建的老洞庙,使其规模不断恢复,香客信众愈来愈多,且逐渐形成了西安东郊开春以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庙会——“二月二老洞庙会”。
虽说是“二月二”的古庙会,却与龙抬头无关。据说,农历二月二是孙思邈的生日,故每逢这天,善男信女远道而来老洞庙,顶礼膜拜,祭祀药圣,祈求消灾去病;同时向送子娘娘进香,求赐贵子。
老洞庙会会期两天,初一是娘娘会,初二是药王会,实际上会的前一天,商店、摊位已搭棚营业。会期内商贾云集,饸络凉皮、炒凉粉,油饼油糕肉夹馍,鸡蛋醪糟糖粽子等小吃琳琅满目,鸡鸭鹅鸽、猪狗牛羊、骡马驴驹纷至沓来,椽檩山货、笸箩簸箕、锅碗瓢盆、针头线脑、胭脂水粉、笔墨纸砚、日杂用品应有尽有,自乐班、杂技团、歌舞团亦助兴演出。同时,长安县北乡、西乡、南乡各社也都纷纷敲锣打鼓,浩浩荡荡而来,送香火,逛古会,俊男靓女或结伴游春观景,或与情哥爱妹谈情说爱诉衷肠,蚕妇村氓或到会上品小吃美食解馋,或购生活用品以备日后之用,各取所需,自得其乐。
庙会期间,以老洞庙为中心,方圆五六公里的田野、村庄、道路,完全成了人的海洋,山上人影绰绰,山下摩肩接踵。庙内更是香烟缭绕,锣鼓喧天。二月二前后几天,这里几乎是方圆几十里各村庄共同的节日。
解放前,老洞会会头(主持人)由“三社”执掌。扬圪瘩、莫灵庙村为东社,石家道为中社,刘村、何家街为西社,习惯上称“三社五份子”。会头按三社轮流负责操办,会期秩序均由“三社”统一管理。一年为一期,轮流举办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在维护老洞古文化建筑的基础上,利用楼堂成立了老洞小学校,解决十里刘村学子求学受教之事。解放后,学校搬迁山下石家道村南,至今还名为老洞小学。
民国后期,老洞庙年久失修,部分坍塌。新中国成立后依山建起西安市机瓦厂,因常年沿山取土,导致山体毁坏严重,“文革期间”老洞庙更遭到毁灭性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因“文革”特殊时期而趋于凋敝的老洞会又逐渐恢复生机。地方政府加大宣传引导、整顿力度,让庙会剔除封建迷信的糟粕,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变庙会为春季物资交流会,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活跃了城乡人民文化生活。
到了新时代的今天,老洞春季物资交流大会由牵头村负责召集筹办,抽调村组干部及工作人员负责会场交通疏导、会场秩序、森林防火等工作,划出专用场地作为物资交流会用地,对主会场进行了功能分区,设置了演艺区、餐饮区、游艺区、百货区、停车场,在主会场周边搭建临时公厕多处;制定了交通疏导、治安保卫方案,将交通分流图对外张贴公布,对部分路段实行单向通行,对周边村组送社火的几十支团队安排专人引导,对行经路线进行路障清理、路面拓宽、整修,确保安全。
据央视网报道,前些年每到会期,西安东郊灞桥区白鹿原上下动辄数万群众逛老洞庙会,看锣鼓、听秦腔、采办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老洞庙庙前,就是最热闹的活动中心,鞭炮声、锣鼓声震天动地,香蜡烟雾悬空缭绕不断,场面甚是壮观。庙会众多节目中,最受关注的就是锣鼓表演。由西李村、东李村和马渡王村组成的灞川锣鼓队不时赢得“好!好!再来一段!”的喝彩声。这里的锣鼓表演与流传在关中一带的民间锣鼓相比,独具特色与众不同。据《灞桥区志》载,当地锣鼓鼓点起源于唐朝,原本是唐朝宫廷锣鼓,而且锣鼓队员手中的小锣还是纯银制成的。当地村民高兴地说,二月二逛老洞庙会享受美食、购物、爬山登高,看锣鼓秧歌表演、听秦腔、玩各种游戏,十分惬意。
2023年的“二月二”老洞会就由莫灵庙村筹办,正当阳春三月,天气乍暖还寒,西安三友剧团、西安易俗社专门送戏下乡,区文联、区作协同时也组织作家艺术家送书画、送书刊、送文化下基层,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村民群众带来了精神文化食粮,特别是具有浓郁灞桥特色的乡村“坐席臊子面”闪亮登场古庙会,款待八方上会的群众,让大家在大饱眼福耳福等视听盛宴的同时又大快朵颐,一时间灞河两岸、白鹿原下,从马家湾村到莫灵庙村的十里长街上到处回荡着秦音秦韵、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据不完全统计当年约有20万人次群众逛会,盛况空前。客商赚的盆满钵满,百姓乐得喜笑颜开。老洞庙物资交流大会已成为灞河两岸群众情感宣泄的舞台、物资交流的平台和地方党政部门宣传政策、展示形象的窗口。
发布日期: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