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的深处是故乡
文章字数:1,812

岁月的深处是故乡。
我想,这是一种绕不掉,解不开的情节。拜读了楚秀月老师的随笔集《戈壁的黄昏》后,我更加坚信:故乡,总是那么遥远与模糊,在心里却总是触手可及,那么清晰无比。
在故乡,有祖先,有童年,有玩伴,有亲人,更有沧桑大地给予我们的无限的馈赠。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那里的春花夏雨秋风冬雪,全都在记忆的长河中抵过了时间的磨砺,永远散发着清新的味道。正是这种味道,产生了令人惊诧与依赖的魔力,召唤着一个个远在他乡的游子。简单而言,这声召唤只有两个字——回家。
楚秀月老师的文字里,流淌着这样的深情。毫无疑问,她对故乡越发深情,详细地描写,就越发流露出深沉的思乡之情。不难想象,三十多年的分离,依然难以浇灭那团浓烈的火焰,时间和阅历只会让它燃烧得更加明亮。
新疆到宝鸡,边疆到内地,广阔的中国大地,坐火车需要历经两三天的路程,跨越数千里的山川之隔,依然阻挡不了一颗思乡的心。这种情愫,是令人折服的。
祖母从更加遥远的河南落脚到广袤的西域边疆。若不是生活所迫,若不是时局动荡,谁会愿意背井离乡从衣食富足的中原大地迁徙到气候环境都远不如家乡的地方?
我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忙得停不下来,似乎一直都带着他们操持着泥活。家的变化,生出了发达的根系,让他们在新疆扎得更深。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让一个原本拥挤的家变得宽敞,多了烟火气。他继承着男人的职责和一家之主的义务。他请来一对从南方来的木匠叔侄为家里打家具,他向连队申请房子,一点一点让这个家变得丰富起来。紧接着有了菜园,有了红薯窖与牲畜棚。原本单薄无依的家,很快扎下根,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慢慢长大。做完了这些,接下来的就只剩下顺其自然地繁衍生息了。无疑,人类的适应创造能力,在看上去平凡如泥土的父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这位父亲就不能简单称其为称职,而要誉其为伟大了。
母亲的兔窝让人印象深刻。不过,那群短视的生灵辜负了一位老人的深情。然而,也正凸显了母亲的质朴与辛劳。
当然,作者并不只是单纯的回忆亲人。而是把故乡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绘就了一副多彩的生命之卷。画卷上,每一笔都是深情的。孩提时漫不经心地一颦一笑,都会成为中年以后为之动情的点点滴滴。所以,这样一副生命之卷一定是作者在岁月磨砺中在内心里逐步完成的。如果倾注于笔端,那一定是宏大的。可喜的是,本书就是作者作出的精彩回答。
最近,我还在看刘亮程先生的随笔集《一个人的村庄》。客观来说,两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仅在于两位作家都在描写新疆的人与物,而是因为新疆让人的身上有了某种令人惊诧的气质。
刘亮程曾经多次穿行在村庄与田间,他对于景物的感触,对于牛羊驴马,甚至一棵小草的描写,都是经历之后的自然表达,毫无快餐式描写那么随意和浅薄。
同样,楚秀月老师眼里的新疆也是那么真实。她并没有一味描写大漠荒烟,长河落日那般落入俗套。她说:或许,只有远离故乡,才能让我的灵魂更加真实地靠近她。不可否认,这是每个漂泊在外之人的心里话,却被作者说得那么真实。如果要选出一句打动我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
生活,是阅历的累积。新疆的回忆和宝鸡的历练让作家变得更加丰富。她的足迹与对文字的感觉一样绵延,她对生活的阅读加入了理性的辨析。
中年以后就成了回忆。那是一种不由自主,三两句话就能勾起的思绪与话题。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哪怕物质上并不充裕,精神上的满足却胜过了一切艰难苦涩。
那些曾经的人,经历的事都将被珍藏在记忆的盒子里逐渐发酵,发酵成一缕缕五味杂陈的青烟再慢慢释放出来。如果,你能嗅得出来,那么也就证明你已不再年轻。
家是蒲公英的根。几间小屋、老老小小、一处菜园、几头牲畜、一缕炊烟,若父母健在,那便是一种幸福。至少,还有一处能够容纳我们的地方。若是父母仙去,家就只剩下冰冷的外壳了。然后,我们就不再愿意回去。直到有一天,家完全消失在时间的烟云里。
由此,我想到了家父的漂泊。家父在八九岁的年纪为了逃荒爬上火车,一路往东流落在奶奶膝下。成家后,就一直想回老家看看。直到五十九岁离世,也才回去了一次,后来又遗失了地址,至今近三十年了。
若只论故乡,我对楚秀月老师充满了羡慕。至少,她对故乡有清晰的轮廓。而我,对于故乡只剩下了模糊的念想。回不去,找不到。如今,我已近中年,故乡的烟火虫鸣,只有在梦境中勾勒了。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文字的组合让这本书变得深刻起来。
悄无声处是回忆。这本关于回忆的书一定会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就像遥远神秘的西域边疆一样令人神往。
发布日期: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