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饰建筑器物美
文章字数:2,700
“龙生九子”的说法大抵盛行于明代。在明代,人们汇集了古代各种文献中的多种怪异兽形而演化为龙,俗称神兽、瑞兽,把它们安插在民间传统建筑、器物上或重要场所,来装饰纹样,让其“各司一职”,孕育吉祥,免祸消灾。
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有龟形神兽背负石碑,即常说的“龟驮碑”。其实这神兽不是龟,名叫赑屃,是龙的大儿子,其长相鳖形龟貌,力大,善驮重,喜好经文。今天,我们看到赑屃的神像,往往遗存在显赫石碑之下,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爬,却总是移不开步,它已成为祥瑞、和谐、长寿、吉祥、高贵的象征。世俗君主及权贵们常以隐恶扬善之法将自己的功德之绩刻在石碑上,企图让品辰托给后人,从而实现永垂不朽;同时赑屃也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据说触摸它总能给人带来福气。龟驮碑是业绩辉煌的象征。
螭吻也叫鸥吻、鸥尾,是龙的二儿子,属没有角的龙,形状像四角蛇剪去了尾巴,喜欢东张西望,能吞云降雨,经常被安排在建筑屋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以镇火防灾。《墨客挥犀》记载:“汉以宫殿多灾,术者言天上有鱼尾星,宜为其像以礼之,始有此饰也。”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似鸥鸟,能喷浪降雨,可避火灾,驱除鬼魅。因此脊兽鸥吻起初并不是龙形的,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到清朝以后龙形的鸥吻增多,表面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做张口吞脊状,背上插着一柄宝剑,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称作“好望者”。据说此物它喜欢登高俯瞰,铤而走险,爱在高空作业,能吞万物,鲁班就把它作为建筑物上的脊柱立于屋顶,让它负责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在民间它也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
龙的三儿子蒲牟,形体较小,有摇滚气质,爱好音乐,也爱吼叫。据说蒲牟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一看到鲸鱼就会大喊大叫、落荒而逃。于是,人们就将它的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的形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古代乐器编钟顶上就用它来装饰,一般寺庙大钟上的钟钮也用它来作兽钮,意在说它的声音洪亮能传千里。让“鲸鱼”撞“蒲牟”,其声“响人云霄”且“专声独远”。后来人们又演绎它的功能为“负责报时”。
古代监狱牢房门上都饰有长相凶猛、相貌像虎的怪兽,该怪兽也是龙的四儿子,名叫狴犴,其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民间安排它掌管刑狱,后人遂用“狴犴”一词代称“牢狱”。据伊力《谋略大师刘伯温智谋全书》载:“视狴犴而不惴者,未尝中于法者也。”意思是说见牢狱而不心慌的人,是因为他未曾有过犯法的经历。据说因狴犴掌管刑狱,又多饰于死囚牢的门楣上,所以,民间又有“虎头牢”的说法。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秉公而断,故威风凛凛,又常饰于官衙的大堂两侧,或行政长官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让其虎视察看,以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震慑囚犯。后来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彰显威势,也把它装饰在自己家的大门环上。
在寺院的香炉盖上,人们常常看到像狮子的瑞兽盘踞,他是龙的五儿子,名叫狻猊,据传狻猊喜好香火,起初闲暇无事到处煽风点火,搞得人间乌烟瘴气。因其身有佛性,后被寺院一和尚发现,分配它作香炉上的装饰品,从此它才安居乐业,故香炉盖上多见其身形。《升庵外集》曰:“(狻猊)好烟火,故立于香炉。”又称金猊、灵猊。也有人说狻猊喜欢蹲坐,佛座上的狮子是其遗像。佛祖释迦牟尼称其为“无畏的狮子”,意为敢食虎豹且气宇轩昂,所以又常蹲坐于庙中佛的座席上。《穆天子传》:“狻猊,野马,走五百里。”因此,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中均可见到。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由于狻猊为龙的五子,因此庙名为五爷庙。
在石桥顶端以及古建筑的滴水上,人们常会见到头部有点像龙又有点像狮子的“避水兽”,其实它叫蚣蝮,是龙的六儿子。蚣蝮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于兽类,有点狮子相,头顶有一对特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传说蚣蝮性善好水,会调节水量,使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被称为“好水者”,倍受百姓崇敬。老百姓将蛤蝮常装饰在桥头柱、桥洞之上,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还将它饰于石桥顶端以及建筑滴水上,由于蚣蝮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作建筑物的排水口。
龙还有一个名声不太好的七儿子饕餮,形似狼,嘴馋身懒,性贪吃爱喝,直到吃完自己的身体,仅剩头颅,成为有首无身的狰狞怪兽。民间就把它铸在各种烹饪鼎器、钟鼎茶酒器皿上作为装饰,传说餐赘特别贪食,喜欢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因此常站在鼎盖上沾沾油水,人们称它为“美食主义者”;因为是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
成语“睚眦必报”中的睚眦,说的是龙的八儿子,其相貌似豺,性情凶残易怒,喜欢争杀且嗜杀成癖,还能吞兵器,好像一天不杀生它就活不下去,民间开始对它厌恶至极。后来被衙门以为刽子手发现,就把它装饰在杀人的“鬼头刀”环上,还让它负责看护天下兵器,据说刀、剑之类武器装饰了睚眦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兵将的兵器上,也大量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的武器上,总算给它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
龙的小儿子叫图,性情温顺,喜欢给人当警卫,民间不论谁家出了事,它都会整天整夜地在人家大门口“站岗放哨”,后来民间就把它派到大门上做“龙头门环”。因形似螺蚌,加之螺蚌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便将它用在门上,除取“紧闭”之意、以求平安外,还因其面目狰狞以负责看守门户、镇守邪妖,免得宵小光顾。另一原因是椒图“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让其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被民间称作“性情温顺”的龙子。
近年来,龙又生了一个儿子叫貔貅,是南方人传出来的,其形象为龙头、马身、麟脚,形状像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因此,相传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关于貔貅,好多学者不以其为龙子,而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称其为龙的第九子,说其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鳞,大嘴无肛。只进不出,深为赌徒所喜,性喜食四方财,所以被认为是聚财囊、催官运的祥兽。往往赌场摆一只貌麟,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
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度,广大民间处处是“龙子”的故乡。龙的儿子还有各种胡琴头顶蹲立的喜好音乐囚牛、宫殿檐角增加威仪镇守平安的嘲风和华表柱顶监督国君行为的望天吼等,虽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却都在人间伴随着龙的传人一起永久地去追寻吉庆、祥瑞、和谐、长寿和高贵!龙的儿子们虽说相貌不同、性格不一,爱好各异,用场不同,但基本都达到了“龙尽其才,物尽其用”。
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有龟形神兽背负石碑,即常说的“龟驮碑”。其实这神兽不是龟,名叫赑屃,是龙的大儿子,其长相鳖形龟貌,力大,善驮重,喜好经文。今天,我们看到赑屃的神像,往往遗存在显赫石碑之下,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爬,却总是移不开步,它已成为祥瑞、和谐、长寿、吉祥、高贵的象征。世俗君主及权贵们常以隐恶扬善之法将自己的功德之绩刻在石碑上,企图让品辰托给后人,从而实现永垂不朽;同时赑屃也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据说触摸它总能给人带来福气。龟驮碑是业绩辉煌的象征。
螭吻也叫鸥吻、鸥尾,是龙的二儿子,属没有角的龙,形状像四角蛇剪去了尾巴,喜欢东张西望,能吞云降雨,经常被安排在建筑屋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以镇火防灾。《墨客挥犀》记载:“汉以宫殿多灾,术者言天上有鱼尾星,宜为其像以礼之,始有此饰也。”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似鸥鸟,能喷浪降雨,可避火灾,驱除鬼魅。因此脊兽鸥吻起初并不是龙形的,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到清朝以后龙形的鸥吻增多,表面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做张口吞脊状,背上插着一柄宝剑,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称作“好望者”。据说此物它喜欢登高俯瞰,铤而走险,爱在高空作业,能吞万物,鲁班就把它作为建筑物上的脊柱立于屋顶,让它负责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在民间它也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
龙的三儿子蒲牟,形体较小,有摇滚气质,爱好音乐,也爱吼叫。据说蒲牟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一看到鲸鱼就会大喊大叫、落荒而逃。于是,人们就将它的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的形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古代乐器编钟顶上就用它来装饰,一般寺庙大钟上的钟钮也用它来作兽钮,意在说它的声音洪亮能传千里。让“鲸鱼”撞“蒲牟”,其声“响人云霄”且“专声独远”。后来人们又演绎它的功能为“负责报时”。
古代监狱牢房门上都饰有长相凶猛、相貌像虎的怪兽,该怪兽也是龙的四儿子,名叫狴犴,其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民间安排它掌管刑狱,后人遂用“狴犴”一词代称“牢狱”。据伊力《谋略大师刘伯温智谋全书》载:“视狴犴而不惴者,未尝中于法者也。”意思是说见牢狱而不心慌的人,是因为他未曾有过犯法的经历。据说因狴犴掌管刑狱,又多饰于死囚牢的门楣上,所以,民间又有“虎头牢”的说法。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秉公而断,故威风凛凛,又常饰于官衙的大堂两侧,或行政长官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让其虎视察看,以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震慑囚犯。后来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彰显威势,也把它装饰在自己家的大门环上。
在寺院的香炉盖上,人们常常看到像狮子的瑞兽盘踞,他是龙的五儿子,名叫狻猊,据传狻猊喜好香火,起初闲暇无事到处煽风点火,搞得人间乌烟瘴气。因其身有佛性,后被寺院一和尚发现,分配它作香炉上的装饰品,从此它才安居乐业,故香炉盖上多见其身形。《升庵外集》曰:“(狻猊)好烟火,故立于香炉。”又称金猊、灵猊。也有人说狻猊喜欢蹲坐,佛座上的狮子是其遗像。佛祖释迦牟尼称其为“无畏的狮子”,意为敢食虎豹且气宇轩昂,所以又常蹲坐于庙中佛的座席上。《穆天子传》:“狻猊,野马,走五百里。”因此,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中均可见到。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由于狻猊为龙的五子,因此庙名为五爷庙。
在石桥顶端以及古建筑的滴水上,人们常会见到头部有点像龙又有点像狮子的“避水兽”,其实它叫蚣蝮,是龙的六儿子。蚣蝮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于兽类,有点狮子相,头顶有一对特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传说蚣蝮性善好水,会调节水量,使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被称为“好水者”,倍受百姓崇敬。老百姓将蛤蝮常装饰在桥头柱、桥洞之上,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还将它饰于石桥顶端以及建筑滴水上,由于蚣蝮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作建筑物的排水口。
龙还有一个名声不太好的七儿子饕餮,形似狼,嘴馋身懒,性贪吃爱喝,直到吃完自己的身体,仅剩头颅,成为有首无身的狰狞怪兽。民间就把它铸在各种烹饪鼎器、钟鼎茶酒器皿上作为装饰,传说餐赘特别贪食,喜欢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因此常站在鼎盖上沾沾油水,人们称它为“美食主义者”;因为是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
成语“睚眦必报”中的睚眦,说的是龙的八儿子,其相貌似豺,性情凶残易怒,喜欢争杀且嗜杀成癖,还能吞兵器,好像一天不杀生它就活不下去,民间开始对它厌恶至极。后来被衙门以为刽子手发现,就把它装饰在杀人的“鬼头刀”环上,还让它负责看护天下兵器,据说刀、剑之类武器装饰了睚眦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兵将的兵器上,也大量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的武器上,总算给它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
龙的小儿子叫图,性情温顺,喜欢给人当警卫,民间不论谁家出了事,它都会整天整夜地在人家大门口“站岗放哨”,后来民间就把它派到大门上做“龙头门环”。因形似螺蚌,加之螺蚌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便将它用在门上,除取“紧闭”之意、以求平安外,还因其面目狰狞以负责看守门户、镇守邪妖,免得宵小光顾。另一原因是椒图“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让其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被民间称作“性情温顺”的龙子。
近年来,龙又生了一个儿子叫貔貅,是南方人传出来的,其形象为龙头、马身、麟脚,形状像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因此,相传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关于貔貅,好多学者不以其为龙子,而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称其为龙的第九子,说其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鳞,大嘴无肛。只进不出,深为赌徒所喜,性喜食四方财,所以被认为是聚财囊、催官运的祥兽。往往赌场摆一只貌麟,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
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度,广大民间处处是“龙子”的故乡。龙的儿子还有各种胡琴头顶蹲立的喜好音乐囚牛、宫殿檐角增加威仪镇守平安的嘲风和华表柱顶监督国君行为的望天吼等,虽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却都在人间伴随着龙的传人一起永久地去追寻吉庆、祥瑞、和谐、长寿和高贵!龙的儿子们虽说相貌不同、性格不一,爱好各异,用场不同,但基本都达到了“龙尽其才,物尽其用”。
发布日期: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