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严防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 强化非学科类培训监管
文章字数:1,490
1月20日,西安永兴坊·陕西非遗文化特色街区内,非遗传承人给孩子们教授剪纸、捏面人等非遗技艺。 杜玮 摄

  
  寒假将至,中小学生将陆续开启假期生活。为进一步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效,全省各地积极部署规范寒假校外培训工作,严防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强化非学科类培训监管,让中小学生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
  严禁开展学科类培训
  近日,全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发出提示,提醒家长在寒假期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理性对待校外培训。
  寒假期间严禁开展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明确要求,任何校外培训机构和个人不得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不得以“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众筹私教”及各类冬夏令营等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广大家长要自觉抵制违规学科类培训,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家长要理性审慎选择非学科类培训。家长一定要关注培训资质,在选择文化艺术、科技、体育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时,要重点关注相关机构是否同时持有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要注意机构所聘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相应类别的职业和专业能力,是否具有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证。
  培训机构应合理收费,明码标价,并向社会公示。家长在缴费时,不要受优惠促销、虚假宣传等影响,不一次性缴纳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缴纳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费用不超过5000元;一定要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选课、缴费,切勿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将培训费用支付给预收费资金监管账户以外的任何账户。
  为了孩子培训期间的安全与健康,家长务必选择符合国家消防规定、培训场所安全的合规机构,不去“无证无照”机构或其他违规机构参加培训。
  坚决防范“退费难”问题发生
  为切实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维护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2023年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正式推出“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提供全国统一校外培训官方购课服务。家长可轻松享有购课、消课、退费、评价、投诉“一站式”服务。
  然而,仍有部分培训机构无视相关要求,以高折扣预收费等形式吸引家长。这些预收费其实并未纳入监管账户。培训机构如因经营不善等原因突然关停,往往会给家长带来退费难题。
  如何避免“退费难”“卷钱跑路”等损害家长和学生合法权益的情况发生,成为规范寒假期间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一项重点任务。
  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4年寒假期间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加强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严格落实预收费不超过5000元的上限要求。预收费须全部进入本机构收费专用账户,鼓励培训机构采取先提供培训服务后收费方式运营。加大“校外培训家长端”APP应用推广力度,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等方式,引导家长选择合规机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通知指出,各地要通过“日查+夜查”“联检+抽检”等形式,对违规培训多发的商务楼宇、居民小区等重点场所进行排查,严防严查隐匿在酒店、咖啡厅、居民楼等场所违规开展的学科类培训。常态化开展“爆雷”“冒烟”监测,发现风险苗头第一时间通报公安机关,坚决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假期生活
  日前,西咸新区教育体育局发布寒假校外培训温馨提示,提醒家长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注重亲子陪伴与有效沟通,理性看待和选择校外培训,注意防范培训风险,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与孩子共同度过一个安全、文明、快乐的寒假。
  教育专家和校长建议家长,要客观理性看待孩子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成长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理性看待校外培训机构的作用,避免跟风、随意或盲目攀比安排校外培训,造成孩子过重的负担。 郭妍
发布日期: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