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用赛道“提速”行业规范“导航”
文章字数:1,873
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加快应用,实现由封闭场地测试到道路测试、由试点示范到商业试运营的快速迭代。
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可以用于运输经营活动,为我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按下“加速键”。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情况如何?如何提升自动驾驶安全保障能力?记者采访了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及有关专家。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稳步迈向商业化应用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自动驾驶相关产业和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自动驾驶技术由测试示范稳步迈向商业化应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介绍。
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目前全国已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超2.2万公里,累计测试里程超7000万公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从事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物流配送等商业化试运营,且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行业创新应用加快落地。场景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加速成熟,部分自动驾驶产品达到量产应用条件,并已在城市出行、货运物流等交通运输服务场景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应用,自主代客泊车、无人配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目前,全国自动驾驶城市公交车辆已超200辆,自动驾驶出租汽车数量超过1500辆,自动驾驶货车的规模约1000辆。
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加强行业规范刻不容缓。“当前,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运输经营的基本要求还不明确,不适应自动驾驶汽车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且安全压力日益增加。”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指南》明确了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运输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在保障运输安全的同时,有序引导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健康发展、规范化应用。
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为经营活动提供合规遵循
运输服务关乎国计民生,持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是运输服务的首要目标,也是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推广应用的基本要求。梳理《指南》各项举措,“安全”二字贯穿始终。
在技术标准上,《指南》明确了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具备的技术条件,重点强调“从事出租汽车客运、道路旅客运输经营、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的自动驾驶汽车还应符合交通运输行业有关经营性机动车运营安全技术标准要求”。“此举实现了与工信、公安等部门自动驾驶汽车管理边界的衔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斌说。
在人员配置上,针对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指南》专门提出“安全员”概念。
“自动驾驶汽车的随车驾驶员或运行安全保障人员,即为‘安全员’。”李斌说,《指南》充分考虑了不同业态的自动驾驶运输经营商业模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分类对从事不同运输经营活动的安全员配置、技能及资质要求作出规定。其中,针对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应用场景,特别提出远程安全员的人员保障形式,明确“经设区市人民政府同意,在指定的区域运营时可使用远程安全员,远程安全员人车比不得低于1:3”。
分类别分场景提供规范指导
推动技术应用加快落地
作为一种新技术,自动驾驶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运输服务场景。不同场景下设计运行条件不同、安全风险存在差异、风险等级要求不一。为进一步保障安全,“分类施策”成为《指南》的一大亮点。
《指南》明确了自动驾驶汽车开展道路运输服务的应用场景。针对城市公共汽电车,相关客运经营活动可在物理封闭、相对封闭或路况简单的固定线路、交通安全可控场景下进行;针对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活动可在交通状况良好、交通安全可控场景下进行;同时,自动驾驶汽车禁止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活动。同时,《指南》明确了对“自动驾驶运输经营者”的要求,出租汽车客运、道路旅客运输应依法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
“分类别、分场景、分等级规范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的应用,将有效指导各类运输服务经营活动开展自动驾驶应用,切实保障自动驾驶运输服务安全,推动汽车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健康有序发展。”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说。
我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保持世界前列,生产能力及应用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自动驾驶作为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日益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为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加快落地应用提供了可能。”王先进表示,《指南》的发布筑牢了自动驾驶汽车应用的安全底线,也为自动驾驶创新应用留有充足空间,将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落地。
韩鑫
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可以用于运输经营活动,为我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按下“加速键”。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情况如何?如何提升自动驾驶安全保障能力?记者采访了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及有关专家。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稳步迈向商业化应用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自动驾驶相关产业和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自动驾驶技术由测试示范稳步迈向商业化应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介绍。
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目前全国已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超2.2万公里,累计测试里程超7000万公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从事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物流配送等商业化试运营,且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行业创新应用加快落地。场景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加速成熟,部分自动驾驶产品达到量产应用条件,并已在城市出行、货运物流等交通运输服务场景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应用,自主代客泊车、无人配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目前,全国自动驾驶城市公交车辆已超200辆,自动驾驶出租汽车数量超过1500辆,自动驾驶货车的规模约1000辆。
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加强行业规范刻不容缓。“当前,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运输经营的基本要求还不明确,不适应自动驾驶汽车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且安全压力日益增加。”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指南》明确了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运输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在保障运输安全的同时,有序引导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健康发展、规范化应用。
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为经营活动提供合规遵循
运输服务关乎国计民生,持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是运输服务的首要目标,也是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推广应用的基本要求。梳理《指南》各项举措,“安全”二字贯穿始终。
在技术标准上,《指南》明确了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具备的技术条件,重点强调“从事出租汽车客运、道路旅客运输经营、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的自动驾驶汽车还应符合交通运输行业有关经营性机动车运营安全技术标准要求”。“此举实现了与工信、公安等部门自动驾驶汽车管理边界的衔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斌说。
在人员配置上,针对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指南》专门提出“安全员”概念。
“自动驾驶汽车的随车驾驶员或运行安全保障人员,即为‘安全员’。”李斌说,《指南》充分考虑了不同业态的自动驾驶运输经营商业模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分类对从事不同运输经营活动的安全员配置、技能及资质要求作出规定。其中,针对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应用场景,特别提出远程安全员的人员保障形式,明确“经设区市人民政府同意,在指定的区域运营时可使用远程安全员,远程安全员人车比不得低于1:3”。
分类别分场景提供规范指导
推动技术应用加快落地
作为一种新技术,自动驾驶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运输服务场景。不同场景下设计运行条件不同、安全风险存在差异、风险等级要求不一。为进一步保障安全,“分类施策”成为《指南》的一大亮点。
《指南》明确了自动驾驶汽车开展道路运输服务的应用场景。针对城市公共汽电车,相关客运经营活动可在物理封闭、相对封闭或路况简单的固定线路、交通安全可控场景下进行;针对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活动可在交通状况良好、交通安全可控场景下进行;同时,自动驾驶汽车禁止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活动。同时,《指南》明确了对“自动驾驶运输经营者”的要求,出租汽车客运、道路旅客运输应依法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
“分类别、分场景、分等级规范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的应用,将有效指导各类运输服务经营活动开展自动驾驶应用,切实保障自动驾驶运输服务安全,推动汽车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健康有序发展。”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说。
我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保持世界前列,生产能力及应用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自动驾驶作为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日益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为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加快落地应用提供了可能。”王先进表示,《指南》的发布筑牢了自动驾驶汽车应用的安全底线,也为自动驾驶创新应用留有充足空间,将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落地。
韩鑫
发布日期: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