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定军山下忠魂归处
■ 陈晓莉
文章字数:2,476
  汉中定军山下,有一处群山环绕之地。这里古柏森森,汉桂飘香,长眠着一代名相诸葛亮。
  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如一颗巨星,熠熠生辉,经久不衰。被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政治的楷模、道德的典范。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早年隐居隆中(湖北襄阳西)。躬耕陇亩,精研兵法。刘备“三顾茅庐”,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此后东联孙吴,北抗曹魏,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又辅佐刘禅,南征北伐,意在兴复汉室,统一中原。公元227年,上书《出师表》,进驻汉中,北伐曹魏。在汉中度过的八年是他生命历程中最辉煌的岁月,是他生命乐章中最绚烂的一页。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留下的超群绝伦的智慧,近乎完美的人品,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操,一直备受后人敬仰。公元234年,挥师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陕西岐山)军中,终年54岁。“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蜀汉将士遵其遗命还葬于汉中定军山下。
  丞相去世的消息传到蜀国,人民十分悲痛,各地纷纷要求为他立庙。朝廷以礼秩不许。百姓只好私祭于道陌上,蜀汉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联名上表,请“立庙于沔阳(今勉县),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此奏表顺应了民心,规避了后主刘禅“建之京师,又逼宗庙”的顾虑。随即,后主刘禅下诏为“相父”在沔阳建庙。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春,下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今勉县)”,并“在沔阳,近墓立祠”。当年刘禅下诏还规定:“建庙之后,凡亲属、臣吏、百姓供奉祭祀武侯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于是,扫墓、祭庙吊武侯的礼节“始从之”。武侯墓成了唯一官方祭祀诸葛亮的场所,世代延续,形成了如今每年清明时节,数十万人云集的庙会,八方游客或扫墓祭武侯,或踏青访游乐。
  现在的武侯墓庙,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代均有修葺,规模较大者为唐、明、清三朝。墓庙坐西向东(北偏东75度),三院并连,有殿宇70余间。依次为山门、南北厢房、献殿、正殿、坟亭、墓冢、崇圣祠等。中院两侧,分别为南、北道院对称布局。整个建筑呈一条中轴线排列,东西长120米,南北宽约130米。
  嘉庆四年(1799年)陕甘总督松筠来沔,见先贤之墓荒凉如此,觉得“不可不急”也,令知县马允刚上书朝廷,拨款900两白银,官绅又捐银千余两,维修了大殿五间,后殿三间,抱厦三间,左右配房六间,大门三间,道院一处,正配房八间,照壁一处,内外围墙各一道。到嘉庆八年竣工。此次维修规模之宏大,数倍於前,现存墓上建筑均为那次重修后的规模和风格。
  武侯墓区占地360余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古柏40余株,其中1700余年的22株,汉桂2株。现遗留各时代碑石50余通,匾额34块,对联29副,三国故事壁画多幅。碑石匾联内容,多为赞颂诸葛武侯之词。各时代钟鼎炉罄十余件,并有武侯遗文木刻条幅48块。遗存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增添了游览内容。
  在武侯墓众多文物遗存当中,汉柏无疑是最珍贵的。柏树,木质坚硬,高大长寿,古人曾有“寿与天齐”之佳誉。因此,常植柏于寺庙、陵园、祠堂之内,既可点缀其景色,又可增添古朴、幽静之气氛。1978年,林业专家曾用科学方法进行了测定,树龄在1700年以上,当为汉末所植无疑。
  据《忠武侯祠墓志》载:“武侯祠与墓多古柏,祠凡六十四株、墓凡五十四株……”。《祠墓古柏记》载:“诸葛亮终年五十四岁,故当时在其墓周围植翠柏五十四株,以喻诸葛亮在生之年”。它枝叶茂盛,万古长青,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植于墓周,以凌霜傲雪之姿,为忠魂千古之喻,更喻诸葛亮“生为兴刘尊汉,死犹护蜀边疆”的干云豪气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
  武侯墓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宝像庄严,栩栩如生。系为明代遗物,是全国现存武侯祠庙同类遗像中历史较长,艺术最佳的文物。印、剑二僮侍立两旁,龛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持左右,无不使人肃然起敬。
  诸葛亮墓冢位于庙正殿后,与庙宇古建呈一条中轴线。墓为汉制覆斗式,高6米,直径21米,周长64米,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之意,墓周砌以八边形汉白玉浮雕围垣,上刻“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冢前有四角攒式坟亭,内立碑石两通,一为明代万历甲午年(1594年)陕西按察使赵健立“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另一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立“汉诸葛武侯之墓”。
  武侯墓坟冢后面有两株古老桂树,均高达19米,径约1米,冠幅20余米,枝干四伸,团团如车盖。两树互相依偎吻接,浓荫蔽日,遮盖墓冢,称为“护墓双桂”。据《忠武侯祠墓志》载:“墓后桂树数围,独结籽,为蜀汉以来不经见者”。由此可知,此树植于三国时代,距今1700余年,与1978年林业专家用科学方法测定的年代吻合,实属“汉桂”。武侯墓汉桂,属丹桂,呈红黄色。每年仲秋,香飘十里,闻者“天香入骨、沁人心脾”。于右任先生在《谒武侯墓》诗中曾有“老桂军山伴武乡,千年坟土并生香”之赞誉。花开花落,寄托着人们对睿智、忠君、爱民的蜀汉丞相的怀念。
  武侯墓汉桂,是蜀汉以来,汉上少见的结籽桂花。由于人们对诸葛亮从尊崇到迷信,认为诸葛亮是万能之神,除能祈福、保境、消灾、祛病外,还能送子。因此,每逢清明时节,各地善男信女,不远千里,前来武侯墓祭扫,叩拜过诸葛亮神像后便纷纷爬上墓冢之上,刨土寻籽,找到桂籽,便立即吞之,传说凡吃到桂籽者,来年必生“贵子”。历代相沿,至今不断。千百年来,汉桂苍劲挺秀,遮护着武侯忠骨,它雄立墓前,喻诸葛武侯美名万古流传。
  武侯墓春天山峦滴翠,奇花异木竞斗艳;夏日浓荫蔽空,暗香浮动鸟争鸣;金秋林疏叶红,果实累累,飞禽松鼠抢食忙;冬时雾岚缭绕,白鹭翩翩,似影似幻,天地空灵……
  置身园区,定军山抬头可望,环览四周,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岗山将墓庙簇拥包围;园内文物荟萃,匾联层层,或颂武侯高风亮节,或赞孔明聪睿才智;墙上丹青,寓意深远,绘诸葛生平故事,描旷代精萃博古;碑碣林立,载武侯丰功伟绩。钟磬悠悠令游人遐思,鼎炉袅袅使过客生情……
  武侯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发布日期: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