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细微处见精神 在大爱中塑忠魂
文章字数:3,042
■ 吕蕴鸽
战争纪录影片《我们的七月》由西安电影制片厂、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出品,陕西省眉县县委、眉县人民政府联合摄制,影片全情全景地还原了74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情景。1949年7月10日至14日,在中央军委部署下,由彭德怀、贺龙、习仲勋指挥的第一野战军,对集结于扶风、眉县、武功一带,妄图负隅顽抗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部四十余万兵力展开最后的总攻。
影片采用口述纪录和影像艺术化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这是导演第二次用这样的表现形式,相比较2011年拍摄,荣获金鸡和华表最佳纪录片奖的《冰血长津湖》的复杂事件、宏大场面、全面纪录;《我们的七月》则更注重从细节从个体入手,以西北大决战中的扶眉战役为背景,根据罗从善、王文贵(小黑子)、薛世武、李毅德几位亲历扶眉战役的老兵以及亲属们的真实回忆,并根据史料文献记录,回顾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2兵团4军11师33团副团长高增岳和他的战友们的原型人物为代表的真实战争故事。整部影片除了真实呈现西北大决战的主要背景、扶眉战役的战略部署和作战情况,更难得的是还注重表现几位普通士兵的家国情怀、顽强拼搏和勇于牺牲。于细微处见精神,在为国为民的大爱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伟大的民族忠魂。
影片以英雄老兵们的回忆采访为开幕,也将观众快速拉入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峥嵘岁月中……英雄老兵们真诚感慨的说着自己一生最深刻的记忆:“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多事都记不清了,但那年的夏天却是我这辈子永远也忘不掉的。那年我还不到15岁,那天发生的一切却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们的战士那简直不怕死,流着血,胳膊上腿上究竟哪里是伤口,都不知道。”“他最后倒在我身边,就比我大一岁啊,那时才真正感到害怕。”“其他人战死在前线,我则活了下来,到底谁才是英雄,他们才是英雄。”“当时我的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双好鞋、吃一顿饱饭、一天只走80里地而不是100里。”
在简短的开场采访过后,和人物采访的朴素纪录不同,电影镜头则十分细腻考究,从服装道具到色彩搭配,从景别甄选到景深布局,从演员台词到配乐音效上,都非常细致用心,体现着不俗的战争美学呈现。在大特写镜头下,一只蚂蚁在凝神屏气的士兵手上爬行,炽热的艳阳下,西北黄土高原尘土飞扬,伴随着我军几个步兵紧张急促的呼吸声,隐约的马蹄声下,很快,几个凶悍的骑兵飞奔而来,双方迅速展开近身战,这组镜头以特写和近景为主,切换快速,酣畅淋漓,动静结合,配色讲究,凸显动作和表情,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和很多战争片开头习惯用长镜头表现战争的宏大壮阔感不太一样。能感受到主创团队的用心创新以及对细节的执着。制片人在首映礼上也谈到从2018年底开始筹备,经历了详细的采访、走访和调查,最多时主创团队共有500多人的盛况。后期导演也说到:“战争电影的镜头量都很大,当时五台机器同时开拍,最后有两千多个镜头近4600分钟,从2019年开拍时,后期就开始跟进,一直做了近两年才基本完成。”
导演也非常注重对于真实细节的还原,比如三位英雄老兵都提到这次战争最难以忍受的就是热和渴,大家嘴里都长满了血泡,甚至到了咬口馒头都沾满血的程度。在最热的七月,西北干旱少水的情况下,对于部队急行军来说每一分钟都是煎熬,随时可能会倒下。镜头中焦灼的烈日、满天的黄土、战士们一直开裂的嘴唇,都让观众感同身受。在情节上,也有营长忍痛用马血挽救即将渴死的伤员,以及不顾自己性命也要为战友取水的神枪手这些感动的细节,尤其是当大家看到被弹孔打穿染了战友鲜血还有水的葫芦时,相信观众都会被深深感动。
对于战争影片来说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影片中多次艺术而真实地展现了普通士兵写信收信的情况,根据采访得知,当时很多战士来自西北农村,年龄小且不认识字,影片中就有小战士想写信就跟着营长学习写字,到后来营长快牺牲时把小战士一直羡慕的钢笔送给他。在这个黎明前的黑暗时光里,战士们一方面艰难地打着攻坚战,一方面也充满希望地不断写信告慰家人,胜利就在眼前,很快就要全国大解放了,大家就都能过上好日子了。在与胡宗南部队长时间的僵持过程中,战士们躲在战壕里,有的帮忙给战友家人写信,有的闲聊提到家人的书信中说要给他说新媳妇,而且这个媳妇来自是陕西最出美人的米脂县。这些真实细节既能调节叙事节奏,又质朴柔情,没有炫耀或浮夸的言辞,让角色无比生动可信。由于战争片的特殊性,在战争影片中塑造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实非常困难,在叙事上有着很大的技术难度。但近些年来,随着《战狼》《长津湖》《水门桥》《金刚川》《狙击手》等国产战争影片从注重多重叙事,丰满人形象来看,国产影片一直在探索,如何既能表现战争的大场面有最新的特效技术保证视听语言的震撼性,又能细致入微刻画好鲜活丰满的人物个像或者群像。
另外,导演也注重影片的文化细节呈现,展示了对陕西及西北文化艺术的深刻融合。比如影片台词全部由陕西方言为主,但其中根据人物的籍贯,仔细分辨的话也稍有区别,有的带有甘肃或者青海口音,还有带有陕北或者关中口音。还有就是道具的运用上,也极有地方特色,展示了浓郁的西北风土人情。比如在我军攻城时,巷子里出现的羊肉泡馍、面馆招牌、大竹篓、大水缸等布景,这些虽然不是主要画面,仅仅一闪而过,但却非常真实展现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另外还有晒干的碎馍干、装水的葫芦、营长的钢笔、珍藏的小手枪等也都是极具生活化的道具。影片中还多次展现了对于陕西乃至西北人都很重要的精神生活——秦腔。在部队的紧张训练间隙大家唱秦腔名段来放松一刻,甚至在两军对垒时,都用秦腔来叫板,那些著名的唱词都是耳熟能详的,比如电影中提到的《下河东》唱词:“号炮三响人马动,不灭白龙不收兵。”还有“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当听到对面隐约传来《三滴血》中的唱词:“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时,我们的神枪手无论如何都按不下扳机,思考良久最后还是没忍心打下去,而这也为导致他牺牲的直接原因。
由于秦腔特有的高亢嘹亮,西北也自古出名将、多战争,秦腔中就有大量描写战争的戏曲。当战士们齐唱秦腔,其雄壮激昂的唱腔,将战争中的出征和拼杀,牺牲和悲壮都能展现。浑厚嘹亮的秦腔唱段不仅为战士们增加了士气,也为电影增加了不少文化魅力和陕西特色,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这些细节也为电影带来了创新性,是其他电影极为少见的情节。“我希望这个片子是真诚的,能让人从内心去发现、去感受这个真挚感人的东西。”导演付勇说,相信这些真挚的细节也会打动观众。
影片在作战中也注重对战争细节的高度还原与重视,作战策略很真实,不是简单带过或者不符合历史事实。这也让我们普通观众更能理解战争,思考战争,领悟战争,珍惜和平岁月,缅怀革命先烈的巨大牺牲,传承他们的伟大革命精神。影片中展现扶眉战役在中央军委和彭德怀等指挥下,最终确定“钳胡打马,先胡后马”的作战策略。充分利用平原、塬上、渭河河谷、秦岭后方等西北特有的地形作战、采取了奇袭战、遭遇战、阵地战、攻坚战、伏击战、地雷战、还有急行军夜路包抄、僵持中灵活劝降等等各种作战细节。战斗影像吸收移植了枪战戏、动作戏的经典视听元素,往往对抗激烈、转场迅速、悬念迭起,形成了紧张刺激的观影氛围。
总的说来,《我们的七月》更加注重战争影片的细节叙事,注重战争的多侧面表达。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就像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阿利的评论:“这部电影既是对革命历史的真实再现,也超越了电影的常规类型,代表了西影对西部电影创作的一次重要创新突破,为西部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战争纪录影片《我们的七月》由西安电影制片厂、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出品,陕西省眉县县委、眉县人民政府联合摄制,影片全情全景地还原了74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情景。1949年7月10日至14日,在中央军委部署下,由彭德怀、贺龙、习仲勋指挥的第一野战军,对集结于扶风、眉县、武功一带,妄图负隅顽抗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部四十余万兵力展开最后的总攻。
影片采用口述纪录和影像艺术化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这是导演第二次用这样的表现形式,相比较2011年拍摄,荣获金鸡和华表最佳纪录片奖的《冰血长津湖》的复杂事件、宏大场面、全面纪录;《我们的七月》则更注重从细节从个体入手,以西北大决战中的扶眉战役为背景,根据罗从善、王文贵(小黑子)、薛世武、李毅德几位亲历扶眉战役的老兵以及亲属们的真实回忆,并根据史料文献记录,回顾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2兵团4军11师33团副团长高增岳和他的战友们的原型人物为代表的真实战争故事。整部影片除了真实呈现西北大决战的主要背景、扶眉战役的战略部署和作战情况,更难得的是还注重表现几位普通士兵的家国情怀、顽强拼搏和勇于牺牲。于细微处见精神,在为国为民的大爱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伟大的民族忠魂。
影片以英雄老兵们的回忆采访为开幕,也将观众快速拉入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峥嵘岁月中……英雄老兵们真诚感慨的说着自己一生最深刻的记忆:“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多事都记不清了,但那年的夏天却是我这辈子永远也忘不掉的。那年我还不到15岁,那天发生的一切却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们的战士那简直不怕死,流着血,胳膊上腿上究竟哪里是伤口,都不知道。”“他最后倒在我身边,就比我大一岁啊,那时才真正感到害怕。”“其他人战死在前线,我则活了下来,到底谁才是英雄,他们才是英雄。”“当时我的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双好鞋、吃一顿饱饭、一天只走80里地而不是100里。”
在简短的开场采访过后,和人物采访的朴素纪录不同,电影镜头则十分细腻考究,从服装道具到色彩搭配,从景别甄选到景深布局,从演员台词到配乐音效上,都非常细致用心,体现着不俗的战争美学呈现。在大特写镜头下,一只蚂蚁在凝神屏气的士兵手上爬行,炽热的艳阳下,西北黄土高原尘土飞扬,伴随着我军几个步兵紧张急促的呼吸声,隐约的马蹄声下,很快,几个凶悍的骑兵飞奔而来,双方迅速展开近身战,这组镜头以特写和近景为主,切换快速,酣畅淋漓,动静结合,配色讲究,凸显动作和表情,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和很多战争片开头习惯用长镜头表现战争的宏大壮阔感不太一样。能感受到主创团队的用心创新以及对细节的执着。制片人在首映礼上也谈到从2018年底开始筹备,经历了详细的采访、走访和调查,最多时主创团队共有500多人的盛况。后期导演也说到:“战争电影的镜头量都很大,当时五台机器同时开拍,最后有两千多个镜头近4600分钟,从2019年开拍时,后期就开始跟进,一直做了近两年才基本完成。”
导演也非常注重对于真实细节的还原,比如三位英雄老兵都提到这次战争最难以忍受的就是热和渴,大家嘴里都长满了血泡,甚至到了咬口馒头都沾满血的程度。在最热的七月,西北干旱少水的情况下,对于部队急行军来说每一分钟都是煎熬,随时可能会倒下。镜头中焦灼的烈日、满天的黄土、战士们一直开裂的嘴唇,都让观众感同身受。在情节上,也有营长忍痛用马血挽救即将渴死的伤员,以及不顾自己性命也要为战友取水的神枪手这些感动的细节,尤其是当大家看到被弹孔打穿染了战友鲜血还有水的葫芦时,相信观众都会被深深感动。
对于战争影片来说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影片中多次艺术而真实地展现了普通士兵写信收信的情况,根据采访得知,当时很多战士来自西北农村,年龄小且不认识字,影片中就有小战士想写信就跟着营长学习写字,到后来营长快牺牲时把小战士一直羡慕的钢笔送给他。在这个黎明前的黑暗时光里,战士们一方面艰难地打着攻坚战,一方面也充满希望地不断写信告慰家人,胜利就在眼前,很快就要全国大解放了,大家就都能过上好日子了。在与胡宗南部队长时间的僵持过程中,战士们躲在战壕里,有的帮忙给战友家人写信,有的闲聊提到家人的书信中说要给他说新媳妇,而且这个媳妇来自是陕西最出美人的米脂县。这些真实细节既能调节叙事节奏,又质朴柔情,没有炫耀或浮夸的言辞,让角色无比生动可信。由于战争片的特殊性,在战争影片中塑造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实非常困难,在叙事上有着很大的技术难度。但近些年来,随着《战狼》《长津湖》《水门桥》《金刚川》《狙击手》等国产战争影片从注重多重叙事,丰满人形象来看,国产影片一直在探索,如何既能表现战争的大场面有最新的特效技术保证视听语言的震撼性,又能细致入微刻画好鲜活丰满的人物个像或者群像。
另外,导演也注重影片的文化细节呈现,展示了对陕西及西北文化艺术的深刻融合。比如影片台词全部由陕西方言为主,但其中根据人物的籍贯,仔细分辨的话也稍有区别,有的带有甘肃或者青海口音,还有带有陕北或者关中口音。还有就是道具的运用上,也极有地方特色,展示了浓郁的西北风土人情。比如在我军攻城时,巷子里出现的羊肉泡馍、面馆招牌、大竹篓、大水缸等布景,这些虽然不是主要画面,仅仅一闪而过,但却非常真实展现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另外还有晒干的碎馍干、装水的葫芦、营长的钢笔、珍藏的小手枪等也都是极具生活化的道具。影片中还多次展现了对于陕西乃至西北人都很重要的精神生活——秦腔。在部队的紧张训练间隙大家唱秦腔名段来放松一刻,甚至在两军对垒时,都用秦腔来叫板,那些著名的唱词都是耳熟能详的,比如电影中提到的《下河东》唱词:“号炮三响人马动,不灭白龙不收兵。”还有“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当听到对面隐约传来《三滴血》中的唱词:“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时,我们的神枪手无论如何都按不下扳机,思考良久最后还是没忍心打下去,而这也为导致他牺牲的直接原因。
由于秦腔特有的高亢嘹亮,西北也自古出名将、多战争,秦腔中就有大量描写战争的戏曲。当战士们齐唱秦腔,其雄壮激昂的唱腔,将战争中的出征和拼杀,牺牲和悲壮都能展现。浑厚嘹亮的秦腔唱段不仅为战士们增加了士气,也为电影增加了不少文化魅力和陕西特色,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这些细节也为电影带来了创新性,是其他电影极为少见的情节。“我希望这个片子是真诚的,能让人从内心去发现、去感受这个真挚感人的东西。”导演付勇说,相信这些真挚的细节也会打动观众。
影片在作战中也注重对战争细节的高度还原与重视,作战策略很真实,不是简单带过或者不符合历史事实。这也让我们普通观众更能理解战争,思考战争,领悟战争,珍惜和平岁月,缅怀革命先烈的巨大牺牲,传承他们的伟大革命精神。影片中展现扶眉战役在中央军委和彭德怀等指挥下,最终确定“钳胡打马,先胡后马”的作战策略。充分利用平原、塬上、渭河河谷、秦岭后方等西北特有的地形作战、采取了奇袭战、遭遇战、阵地战、攻坚战、伏击战、地雷战、还有急行军夜路包抄、僵持中灵活劝降等等各种作战细节。战斗影像吸收移植了枪战戏、动作戏的经典视听元素,往往对抗激烈、转场迅速、悬念迭起,形成了紧张刺激的观影氛围。
总的说来,《我们的七月》更加注重战争影片的细节叙事,注重战争的多侧面表达。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就像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阿利的评论:“这部电影既是对革命历史的真实再现,也超越了电影的常规类型,代表了西影对西部电影创作的一次重要创新突破,为西部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布日期: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