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河边的错误》:电影改编的兼顾与平衡
■ 吴妍妍
文章字数:2,265

  文学与影视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一个以文字为载体,一个以声画为载体。从阅读体验看,文字较为抽象,读者需要更多的想象介入,文字对应无以数计的画面,因此具有不确定性与多义性;图像以视觉感官参与为主,更直观具体,更具确定性。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很难用镜头语言传达,同时,电影片长也限制了影片的内容,这是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难题。
  出版与发表是文学作品质量的保障,同时,作者的粉丝也是电影的潜在观众,这些为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提供了前提。由于小说触电的普遍性,部分作家在创作时会考虑改编空间,而有些作家并无意于此,却受到编剧的青睐,如余华,他的《河边的错误》1988年发表于《钟山》杂志,1987年发表了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此时的他热衷于写作技巧,《河边的错误》正是这一种尝试。小说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给影视化带来诱惑力与挑战,作品先后被三位导演改编,终于于2023年完成,可见其难度。上映50多天以来,获得3亿多的票房说明观众的认可,有不少观众表示看不懂,也有读者对改编提出批评意见。
  “看不懂”源于先锋小说《河边的错误》自身的神秘性与荒诞感。小说本身并不打算好好讲故事。河边发生几起杀人案,刑警队长马哲的调查毫无进展,同时,小说还在不断强调人与事的荒诞:幺四婆婆与疯子的畸形变态关系;被马哲调查的人均答非所问;许亮无法控制自己前往河边的冲动,去了就能遭遇杀人案件等。但作者并不希望读者沉浸于猜测“谁是凶手”的折磨中,无暇顾及作品的思想表达,临近结尾处,他揭露了真相,小说这样写道:“疯子正坐在那里,身上穿着精神病医院的病号服,他此刻正十分舒畅地靠在一棵树上,嘴里自言自语,他坐的地方正是他三次作案的现场。”到此,杀人案件追查结束,小说也进入了高潮。法律无法制裁疯子,关进精神病院将被折磨致死,放出来又行凶杀人。马哲为了阻止疯子杀人而杀了疯子,自己却陷入了两难:或被法律制裁,或冒充精神病人被关进精神病院。
  河边的“错误”是杀人与被杀的错误,是疯子杀人、警察变疯的错误。错误的根源在于人性的自私。小说中的每一个体都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邻居之间均缺乏信任感。幺四婆婆对疯子的关心满足了个人的欲望,使疯子萌生了“恶”;接受调查的人或漠然于他人的生死,或自有隐情,答非所问阻碍了马哲破案,延续了“恶”;精神病院与镇里相关部门的失职助长了“恶”,直到疯子杀死一个孩子。面对法外狂徒,马哲以“恶”制“恶”,也成为“恶”。
  电影《河边的错误》的拍摄表现出对原著的尊重,如通过阴暗的画面、不和谐的音乐以及绵密的雨水渲染压抑的氛围;马哲在意识中两次杀死疯子、马哲儿子的长相与行为酷似疯子等突出神秘色彩与宿命意识。基于个人记忆的改编,则是将发生于1980年代的故事挪到1990年代,城镇电影院的停业、磁带播放的流行歌曲都指向这一年代,包含主创团队对这个年代的特殊情感。部分内容的增删
  与改写则体现出主创团队对于影片改编的思考。
  其一,故事从“恶”制“恶”改成“破案立功”,体现正能量。与小说不同,影片注重“好好讲故事”,将小说情节的逻辑不清修改成一个“破案立功”的故事:从警察局长要求大家提交先进集体评选材料,到马哲记得自己在云南立过三等功,既无证书又被战友否定,随后故事围绕三等功发展,马哲梦见局长祝贺他立了三等功,最终因成功抓获疯子立了三等功。破案立功故事的改写矫正了小说中马哲因杀死疯子导致警察形象的变形,契合时代对公职人员形象的期待。由于凶手是一个疯子,“惩恶”的故事便无法轻松讲述,通过杀死疯子平息各种矛盾实则是无能的表现。作为捕获疯子的警察,马哲内心的愧疚必然要体现出来,结尾处,儿子酷似疯子的脸部特写是他灵魂自我拷问的一种方式。
  其二,增加了部分人物的戏份,折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小说中的王宏只接受了一次调查,电影给王宏设置了诗人身份,通过案发现场发现的磁带引出他与女工钱玲不被接受的苦恼爱情,王宏企图自杀时被疯子杀死;将许亮这个孤僻的单身青年设置成有异装癖的理发师,还清白后给马哲送锦旗,个人癖好被发现后坠楼自杀;马哲的妻子孕检时查出孩子可能犯有精神病引发夫妻俩争吵,其冲突的点在于对生命的不同认识,即父母有否终止可能患有精神病的胎儿生命的权力,最终孩子生下来,从表情与动作证明他失聪的事实。疯子的今天或许是孩子的明天,没有真假善恶观念,母亲的溺爱可能引发孩子的恶行,当这一天到来,马哲该如何面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者、性别认同障碍者、精神病患者,这些均为不能被世俗普遍接受的另类,最终远离人群而去。影片正是通过卑微者命运的书写呼唤世界的宽容。
  其三,删除了部分情节,削弱人性的批判力度。小说中,幺四婆婆与疯子的畸形关系是故事的起因,老人通过照顾疯子获得精神抚慰;疯子却开始伤害对方,幺四婆婆并不觉得痛苦。这些情节在影片中删减为天花板与桌子上的鞭痕以及鞭子。工人被疯子杀害后,马哲对其妻子的探望,以及许亮自杀后,马哲对其朋友的调查两节均被删除,两人或者沉浸于陈年往事不能自拔,或者极不耐烦,均未表现出对死者的疼痛与惋惜。这些内容并不影响案件的进展,却能彰显人性的恶,此外,幺四婆婆的生活正是老年人孤独状态的一种体现。
  小说与电影分属两种文艺形态,小说是作者思想的表达,电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制约的因素更多。小说的影视化改编是一种再创作,其中折射出主创团队在理解小说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对人生与生命的体悟,《河边的错误》的改编亦如此。影片在小说中寻找精神底色,讴歌主流,同时选择平民视角迎合大众审美;既追求故事完整性,又强调神秘感,在兼顾与平衡中为小说的电影改编提供了一种思路。
发布日期: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