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子之心 少女情怀
文章字数:1,771

由陕西新华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戈壁的黄昏》,是楚秀月女士写给家乡的一本好书。看到书名,我的眼前顿时浮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再看腰封上的文字:“夕阳渐沉,从容徐缓/余晖如万顷金砂/石砾沉静,草叶摇动/一切都展现出最真实的模样/苍茫又温暖/我喜欢这样的戈壁/我更喜欢戈壁上这样的黄昏”,又将我的思绪引向那辽阔遥远的西部。
作者的家乡在新疆石河子,地处天山北麓中段,由南向北依次为天山山区、山前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冲积洪积平原、风积沙漠区。这里最早叫“破城子”,后因石因河而得名。昔日或为荒原、苇湖,或为碱滩、荒漠。到解放前,石河子一带只有20多户人家,四周全是戈壁滩。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这里屯垦,这才成为农耕区。楚秀月女士的父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内地来此支持边疆建设的,属于农八师一四二团的职工。生于斯、长于斯的楚秀月,在这里度过了20余个难忘的岁月。作为家中的长女,她上有祖母、父亲和母亲,下有弟弟和妹妹。她的家虽然清贫,却绝不缺少温暖和爱。尽管已经离开家乡30多年,但家乡在她心里的分量却越来越重。尤其是祖母和父亲接连离去后,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愧疚,让她寝食难安。于是,就有了这本饱含深情的散文集。
“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念念不忘。当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顺着自己的记忆如绽放的星辰飘落在梦里时,我知道,这场雪一定来自家乡。”不久前,我们这里刚下过一场雪,想必楚秀月的心早已随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这么多年来,让她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善良本分、体弱多病,因生计所迫从老家河南荥阳来到边疆的父亲;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从甘肃来到兵团的母亲;还有缠着小脚,从28岁时就守寡与儿子相依为命的祖母。以及至今仍然留在新疆的弟弟、弟媳一家。当初,她的父母虽然不是为响应国家号召而来的,但却把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偏远而又荒凉的戈壁滩上,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同所有兵团战士一样,他们把人生“种”在了沙海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从《祖母亲亲》《我的母亲》《我的父亲》《土地上的母亲》等篇章中多次看到:祖母颠着一双小脚,整日从屋里到外屋,从外屋到院子,从院子又到厨房,操持着一大家子的事务,无怨无悔;父亲所在羊场虽然离家只有一公里的路程,趴着自家的窗户就能隐约看见,但为了工作,也是十天半月才回来一次,任劳任怨;争强好胜的母亲,干什么都不甘人后,虽然一直以家属的身份存在,却是家里的顶梁柱。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后,家里分到了离家稍远,但土质很好的20亩地,这块地就成了她的主战场。每天天不亮,母亲就起来做饭,吃完就扛着农具去地里,像一只高速运转的陀螺,一刻也不停歇。庄稼慢慢长起来了,地里似乎有干不完的活儿,母亲身上也像有使不完的劲,每天带着一身泥回家,从不叫苦叫累。这些劳动生活的场景,引起我强烈的共鸣,让人肃然起敬,仿佛看见自己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
乡情是一坛陈年老酒,年代越久就越醇厚。不论是《家乡的秋天》《忧伤的午后》,还是《家乡的冬天》《雪中故乡》,或者家乡的两条河《东河 南河》,家里养的两条狗《阿利和花脸》,即使《走过家乡》,哪怕是《一个人的行走》,都让楚秀月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她在《戈壁的黄昏》中写道:“那一刻,夕阳缓缓落入地平线,余晖照耀下的苍穹显现出一种极致的美。戈壁上的一切生灵都被这道光芒包裹或覆盖,我也身在其中,这让我内心升腾起一种悲壮之感。”如果没有对这片土地的挚爱,没有对这些人和事的眷恋,是断然写不出这样诗一般的句子。
除此之外,还有深藏在作者内心深处那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初恋。《戈壁上奔跑的少年》,曾一度占据了她的心,她曾在心里千百次设想过俩人今后的生活,仿佛已成为那少年的新娘,仿佛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多年。其实,他们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这种美好纯真的情窦,我们许多人都曾有过。但却很少有人像作者这样,将自己的心迹坦露出来。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说:“不可否认,虽已过知天命之年,自己还一直拥有少女情怀——很多人觉得这很幼稚,但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女性作者保持写作激情的秘密。”其实,这也是楚秀月散文、诗歌一直深受读者朋友喜爱的重要原因。衷心祝愿她永远保持少女情怀,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写出更多、更好,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文学作品。
发布日期: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