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一轮明月寄乡愁
■ 曹矞
文章字数:1,504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一年好景君须记,丹桂飘香赏月时。有道是,春花秋月最美丽。每逢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人们都抑制不住心中那一份中秋情结,翘首期盼月圆人圆。早早就想象着,在那寂静的夜晚,皎洁如水的月光下,一家老小和睦团聚于月下庭院,围坐在一大桌丰盛的美食佳肴四周,闻花香,吃月饼,品美食,话家常,把酒临风,共赏明月的温馨时光。
  可是,那只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份美好的愿景,总会因种种缘故而无法实现,只能望月怀远,通过一轮明月遥寄一缕缕乡愁。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古往今来,在中秋圆月夜,究竟有多少“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望月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连诗圣杜甫此时,也禁不住吟哦:“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依稀可见他孤独如鹤,相思如影相随,让每一个流落异乡的人,都在圆月之夜彳亍彷徨,月下徘徊,难以自已。
  中秋之夜,自古就有把酒赏月的习俗。遥想大唐“斗酒诗百篇”的诗人李白,“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举起酒杯,邀月共饮,竟然把天上的月亮和身边的影子当成自己的好友。他饮下的哪里是酒啊,分明是一颗孤独寂寞的心!
  一杯酒,怎能消了乡愁?一轮月,寄托着如许相思。
  那天上的一轮圆月,仿佛就是诗人心中那一枚感情的邮戳。我们特别渴望依托这轮明月,幻想着把自己的乡愁邮寄给故乡,或者亲人,或者朋友,却无论如何也总是邮寄不出去。
  那一份份寄不出去的感情,全都聚焦在这一轮明晃晃的月光上。将那份思念,那份乡愁,迅速浓缩成满腔的深情,将其化作一汪潋滟如水的月色,高挂在蔚蓝色的夜空中,好让同在月下抬头赏月的人从中读出个中滋味。
  难怪宋朝大文豪苏轼在中秋夜“兼怀子由”时也不得不“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他“欢饮达旦”,“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最终领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哲理,心胸骤然豁达起来,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由此观之,再豪迈的诗人,面对着一轮圆月,也拂不去心中的那份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虽是身处异地,但同看一轮月。看到天上一轮明月,想到同在看月的亲友,那心,也就有了一泓清泉汩汩流淌起来。虽说仅能踏着皎洁的月光梦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略显有些凄凉,可那梦境也充满着诗情画意。不就是这一轮明月,和中国的游子永远相伴,不离不弃么?
  我们不妨学学苏东坡邀约张怀民君,“相与步于中庭”,一起举头观赏天上一轮明月,欣赏月光如水般倾泻于天地之间的美景。邀好友,或邀妻儿,吃月饼,饮美酒,把酒临风赏月夜,共话两岸一家亲。岂不美哉?岂不乐乎?
  于是,雅兴忽至,诗兴袭来,我欣然口占一首绝句,题曰《月下独吟》:“一轮圆月照无眠,望月怀远倍思亲。遥想今夜共婵娟,知己万里若比邻。”
  由此,我骤然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的名作《乡愁》,禁不住在这举国同庆的中秋之夜背诵起来: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是啊,大陆如母,故土连根。
  大陆思念着台湾,台湾满眼含乡愁。这母子俩每走一步都牵扯着一种疼痛和眼泪,每走一步都牵连着无限的思念和渴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年,诗仙所见的月,诗圣所见的月,苏轼所见的月,张九龄所见的月,都是这一轮月光啊。
  有这一轮月高悬着,无论游子走到哪儿,都忘不了心中人的模样,独饮佐酒的月光遥寄一份深情。
  有这一轮月滋润着,无论游子走到哪儿,都怀揣着一缕缕乡愁,甜蜜而忧伤地遥望故乡。
  有这一轮月朗照着,无论游子走在哪儿,都能找到回家的路,或早或晚都会与家人团圆。
发布日期: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