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远山花开》“吐芳”香港
陕西作家王洁捧回“最佳编剧奖”
文章字数:1,618
  陕西本土影片《远山花开》再获殊荣!
  近日,第二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颁奖盛典在中国香港举行。今年6月一经上映就感动了全国观众的电影《远山花开》从参展的685部影片中脱颖而出,凭借其润物无声的笔触、细腻清新的叙事方式,赢得“最佳编剧奖”。
  当晚,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和各界人士的注目之下,著名导演、编剧果靖霖将奖杯交到陕西作家王洁手中。这一刻,“花开”香江之夜,“最佳编剧奖”落定。
  《远山花开》源于这片土地的创作使命
  电影《远山花开》由西安嘉方影视公司出品,刘全玮担任导演,改编自陕西知名青年作家王洁的长篇小说《花开有声》。影片以苏陕协作为叙事背景,讲述了来自江苏南京的支教老师刘晓慧,和陕西偏僻山村李家坝村一群留守儿童之间的爱与救赎的故事。
  影片以清新温暖的叙事风格、润物无声的语气、原生态的质感画面,将苏陕协作的恢宏诗卷徐徐展开,用孩童的视角,把东西部城市牵手同舟共进的身边事娓娓道来。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在观影后评论称:“《远山花开》不仅是一部完全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对成人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是很有诚意的一部电影。”
  今年6月,该片在全国上映后,立刻掀起了观影热潮。西安观众李女士三刷影片后称赞该片:“真实自然,不为了剧情而剧情,像溪水流过胸膛,让灵魂安静美好。”
  该片的大获成功,剧本是其坚实的文学基底。作为原著作者和影片编剧,王洁坚持剧本创作的扎实与真实,并邀请青年编剧马秀华一起,共同下基层采访。从陕北、关中,到陕南,他们走访了多个点位,严格筛选原著中的情节与人物,进行再创作,严守所述主题的时代性、故事的真实性、人物的生动性、情节的辗转性。为了立好一个人物,编剧组采访了南京支教而来的20多位老师,对他们的生活体验、教学工作等作了全程性的跟踪采访。最终成就了该片的细腻与真实。
  “原著小说是我2018年开始写作,电影剧本改编是2020年。但其实这种创作冲动始于更早,甚至是从小到大、与生俱来的。因为我就在农村出生,这方精神田园、文化田园、生活田园,一直培育、熏陶和影响着我。可以说,这种浓浓的乡土情结,就是我个人精神图腾的一部分。”对于乡村生活,王洁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
  2009年开始,在接触到许许多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后,王洁更加坚定了将之付诸笔端的想法:“有十多年的时间,我都和这些孩子们有很深层次的交流。在此期间,我了解到了苏陕协作的故事,特别是支教老师和这些孩子们之间的深厚感情,非常令我有创作的使命感,让我必须把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让更多人关注到这方田园里生长出来的苗圃,为时代振臂高呼。”
  “花开”香江 讲述充满温情的中国故事
  “有多少次挥泪,就有多少次成长;雀鸟没人欣赏,也要振翅高飞翔。”如影片的主题曲所唱,这是一部以大时代为幕布,以苏陕协作为笔触,却以深切关注儿童心灵成长为题眼的影片。
  影片中,小主人公张承峰因为家庭原因患有自闭症,拒绝和任何人交流。最终,在支教老师刘晓慧的爱心浇灌下,他“说话了”。当音乐响起,歌声飘荡,大山里的孩子们越过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那座“巍巍秦岭”,成长为坚强、阳光的祖国的未来力量。
  影片上映后,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心里。在校园、在影院,家长或老师陪着孩子们一起沉浸爱中,静静聆听心灵“花开”的声音。
  “文学、影视作品,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我们铭记、践行,接力、传承这种导向,贯穿创作全程,这是文字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归处。”为现实注解,给小人物“聚光”,与时代同频共振,诚如王洁所说,文艺永远不能忽略的便是人民性。
  影片推出后,先后斩获了第四届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展金花奖“组委会推荐奖”、第21届成都儿童电影周“最受儿童喜爱影片”,并亮相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受邀参加第35届国际儿童和青少年电影节,代表中国优秀儿童影片进行展映,深受海外观众喜爱。
  近日,经电影界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以专业、公开、公正评选,《远山花开》香江“吐芬”,为陕西电影再添殊荣,可谓“秦岭”与“香江”共酿的一杯“文化交流”之美酒。 柏桦
发布日期: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