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2023黄河非遗大展
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盛宴
文章字数:1,319

  近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延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活动在延安启动。
  “黄河记忆”——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旨在推动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展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活动围绕“黄河非遗 世界共享”主题,开展了“心动·黄河”启动仪式、“记忆·黄河”黄河非遗大展、“聆听·黄河”黄河非遗之韵、“新声·黄河”黄河非遗交流、“炫彩·黄河”黄河非遗臻享等系列活动。
  河南汝窑烧制技艺、青海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四川银花丝制作技艺……在“记忆·黄河”黄河非遗大展中,来自黄河沿线8个省(区)、陕西12个市(区)以及延安13个县(市、区)的几百余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金延安景区,精美细致的手工艺品、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等展现了黄河沿线非遗文化的多彩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来自河南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白小棒正在木板上雕刻着人物“关公”,整个人物形象在他精湛的手工技艺下表现得惟妙惟肖。白小棒介绍说:“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汉唐壁画艺术,由‘桃符’演变而来。兴盛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同的色彩需要采用不同的木板,一幅木版画成品一般需要10多块木板雕刻而成,都是我们的纯手工技艺。”游客苏新艳看着眼前的年画感慨:“这幅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细腻、色彩鲜艳、人物形态生动,极具民族艺术特色。”
  青海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非遗传承人何满从西宁赶来参加此次大展,他带来的银制品,以透亮的成色和极具民族特色的造型,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购买。“我们这项技艺目前主要应用于民族服饰、宗教用品、日常生活用品三个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鎏金技艺更是独特,可以保持产品成色常年不掉色。”何满说,“能来革命圣地参加这次展览,我感到很荣幸。今天一早,我到各展位转了一圈,通过参观,也了解到我们黄河沿线拥有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为我们的文化感到自豪。作为非遗传承人,我要继续传承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
  除了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美食展位前更是被品尝的游客挤得水泄不通。吴起剁荞面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徐新的刀工快、准、稳,剁出的面条粗细均匀、长短合适。徐新说:“‘剁荞面’是陕北人待客、过节、红白事必吃的一种传统面食。目前,我带出来的徒弟有几十个,我们手法一样,剁面粗细、长度相同,每年能承接100多场宴席。作为传承人,希望将我们的传统美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陕北人民的热情好客。”
  从手工技艺到美食技艺,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延安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特色最鲜明、景观最集中的地理单元之一。近年来,延安聚焦建设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目标,坚持活态化整体性保护,强化规划引领,健全保障机制,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取得新成效。延安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沿黄各省区和兄弟地市文化交流合作,携手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合力讲好黄河故事,共同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延安市市长严汉平说。 王婕妤
发布日期:2023-11-03